让“生活常识课”填平校园与社会的沟壑
《上学模拟器》让玩家体验校园生活,参与课程和社交活动 #生活乐趣# #游戏乐趣# #模拟游戏#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高支持率背后,是大学生对生活常识的强烈需要,也折射出高校育人理念要与时俱进的迫切需求。
现实中,不少大学生存在专业知识与生活技能不平衡的问题。毕业后,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问题接踵而至,让许多学生感到迷茫、无助。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常识,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独立生活的“拦路虎”。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办理医保报销,面对医疗账单只能独自发愁;有的学生遭遇黑中介,因不了解租房合同的关键条款,最终蒙受经济损失。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传统高等教育过度聚焦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了生活技能培养。许多大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成长,长期“两耳不闻窗外事”,直到步入社会才被迫“补课”。互联网上信息虽多,但真假难辨,学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筛选,还可能因错误的信息蒙受损失。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还要塑造能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成熟个体。开设“生活常识课”,是高校教育拓展使用导向、注重素养培育的重要体现。开设生活常识课,让大学生学习生活常识,不仅有助于他们顺利度过大学生活,还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这为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提供了法律依据。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自主权,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生活常识课程体系。
让“生活常识课”填平校园与社会的沟壑,必须注重课程的实用性,避免“理论化”“形式化”。可进行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设置模拟求职面试、租房签约、社保办理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技能。比如,邀请企业HR现场模拟薪资谈判,或由法律顾问指导学生审阅劳动合同。同时,还可以与相关职能部门、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和标准化课件。比如,社保局可提供最新医保政策解读,法院可分享劳动纠纷典型案例,金融机构可讲授个人理财知识。另外,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课程录制成短视频,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同时保留线下实践环节。更重要的是,考核方式要灵活,摒弃传统试卷考试,采用“实践报告+情景演练”的评估方式。比如,让学生完成一次真实的医保报销流程,或撰写一份租房“”避坑指南。
真正的教育,应当既赋予学生深厚的专业能力,也培养其扎实的生活智慧。“生活常识课”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关乎社会生存的“必要基石”。培养出既懂学术又懂生活、既会研究又会生存的“完整的人”,才是教育真正的成功。
(作者曹灿辉,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网址:让“生活常识课”填平校园与社会的沟壑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43927
相关内容
高校“生活常识课”也是人生必修课幼儿园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中的沟通与合作策略研究
校园社交是培养方案之外的必修课
《小学生校园安全知识》PPT班会课件
社会常识素养课,帮大学生迈好进入社会“第一步”
校园安全文化与社区的互动.pptx
校园生活 | 【全时通】师生沟通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啦!
学生清扫校园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精选17篇)
“低碳生活,让校园更美好”班会课.ppt
校园环境质量监测实践课程的实施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