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社交的边界感,不是疏离,而是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发布时间:2025-07-09 13:06

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认知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自我认知心理学#

文| FAN 图| 花瓣网 侵删

美国心里学硕士邓肯说过:1.2米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除非是你特别信任、熟悉或者亲近的人,否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其他的交往,逾越了这个距离,都会让人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晓益思”App,更多精彩

无论是开车、骑车还是步行,彼此之间都应该有一段安全距离。这个距离可以保证我们自己的安全,也可以保证别人的安全与公共场所的秩序。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该有一段“安全距离”。

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甚至是亲情同样如此。互相之间保持私有空间,不要贸然侵入他人的空间,是最起码的尊重。

边界感不是疏离,不是拒他人于千里之外。而是替他人着想的体贴,是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待人有分寸,处世知进退,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智慧。

“晓益思”App,更多精彩

对于爱情

美的本身就是一种距离感,它需要的是成全,而不是占有。它需要空间,需要氧气,才能获得最起码的生存。爱情需要清醒的头脑,给彼此独立思考的精神空间,而不是盲目冲动。

在一段关系中,一定要为对方留出宜进宜退的距离,彼此要有充分的独立精神领域。在保持自己思维活跃的基础上不干涉对方,并维持主动、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才能发现对方在独立个体下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这种魅力只有在保持距离的前提下才得以在每个人身上持续存在和日渐完善。

“晓益思”App,更多精彩

对于友情

陌生人之间交往要把握“边界感”。同样的,熟人之间如果没有把握好分寸,也会逾越安全距离,让人觉得不舒服。

尽管你们的友情在怎么不分彼此,也不要随意去窥探别人的隐私。这种距离既是自尊,也是尊重他人。毕竟人是有思想的、独立的、完整的个体,每个人都保留着自己的一寸空间和一段安全的底线。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不要轻易把自己完全托付给对方,过于坦诚,对友谊并无多少好处,何况你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对对方本身就是一种负担。

什么事情都有限度,如果和朋友走的太近,太过不分彼此,只能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与朋友适当保持一点距离,让彼此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你们的友谊便会更进一步。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

“晓益思”App,更多精彩

对于亲情

王梓恒在文章《家庭关系痛苦的根源: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中这样写道: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

第一件事: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第二件事: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第三件事:老天的事,好好配合。

所以,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才是我们从现在应该开始做的事情。

网址:生活| 社交的边界感,不是疏离,而是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47437

相关内容

自我认同理论——个体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认知
自我认同感的多元构成,身份认知、自我实现、社会角色、文化融合、情感体验的精妙拼图
是自我探索而不是自我打磨,是活着而不是生活
心理学家荣格说:孤独不是身边无人,是无法与他人交流要紧的感受
“连接世界”与“疏离自我”的双重性 ——数字工具的远与近作文训练
守住人生边界感:当代人最稀缺的社交智慧
社交网络自我呈现与主观幸福感:心理机制与边界条件
揭开疏离型人格的面纱:为何你选择独处与自我平和?
真正的幸福,不是讨好别人,而是活出自己的样子!
我们应有自己的生活 而不只是家务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