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播(二):关于旅游摄影和身份塑造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09 14:30

通过文化旅游,学习和传播文化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生活乐趣探索# #文化旅游体验#

关于摄影背后的建构性和主观性认知,本篇杂谈从本雅明、福柯、桑塔格等学者身上汲取了一些灵感,具体论述了旅游摄影过程中种种看似平常生活瞬间的“不正常”之处。虽然关乎“日常”的理念和以下提到的一些观点可以被认为是肤浅抑或是理所当然,但我们却不可能忽视其中包含着的被塑造的机制和忽略的意义

个人摄影(这里一般指向的是用来捕捉和记录生活的摄影,包含但不限于专业摄影)作为记录我们日常生活的独特工具,经常被用来捕捉和储存我们的日常经验,也用来归档和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

旅游或许是个人与“摄影”这件事打交道最多的时候之一了。随着人们对旅游在全球市场地位的日益深刻的认识,旅游开始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经济和社会活动。人们用手机等数码产品给家人、朋友以及亲属拍照,记录旅游过程中值得留存的瞬间——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利用相机作为记录片段和调解现实的手段这一行为本身,其实也是人们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无意识地反映或塑造自己的身份的一种表现(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段落也会详细谈到)。这种“不熟悉的情况”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距离”,并被相机所捕捉进而组织——往往围绕着一种社会所构建的视角。而这种社会所构建的视角,又恰恰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习以为常接受的。

在这个偏向于个人生活体验检验的项目中,Lefebvre(列斐伏尔)有关日常生活辩证法的框架对我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辩证法的对立形式,就是从两个完全对立和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件事情。在《日常生活辩证法》中列斐伏尔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即用循环和线性的方式来看待时间。同样,在这里所谈到的旅游摄影过程中的身份塑造这件事也一样是一件“矛盾的”事情。身份的形成和自我认同, 在许多学者眼中看来,它既反映了内部的自我,也反映了外部的社会构建因素;作为研究和透视社会的一面镜子,个人的身份塑造过程也应当可以反过来研究这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从而找到异化和疏远我们于日常生活的原因。我们所理所当然认为的正常的日常生活, 本质上带有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个建立在这个重要框架基础上的审视, 或许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切身的旅游摄影经历中所消逝的灵光。

二 身份塑造:【个人身份 】

从表面上看,一张照片实际上是一张有符号标志的平面图像。然而,它提请我们注意我们的身份是如何通过图像精确地表示的。我们的身份是由我们通常所描述的自己的个人品质和特征组成的,这包括我们内在的自我定义——偏好、价值观、信仰和兴趣。我自己旅游时拍的照片通常会出一些特性,比如隐藏我的脸和手,避免拍摄正脸照。Salkeld指出了一个有趣的点:在相机镜头前调整我们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姿态是一种增加我们希望可以被他人识别到的我们自身身份的途径。我是那种不会使用相机给自己自拍的人, 但是, 在旅行的时候, 我宁愿用相机给自己自拍——因为这些实践证明了我用我的相机去征服和占有了我所不熟悉的空间和环境。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拍的照片表明了我的性格,也暗示了我在社交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然而,这种特定视域下的我们的身份从来都不是正常的和个人专属的,相反,它是关联和被构建的。

由于旅游体验离不开与人的接触和互动,所以我们的旅游摄影也离不开与人的接触。因此,我们的身份也是一个持续的、建设性的项目,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表现我们的身份以及我们对谁表现。这里要引入一个‘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的概念:我们所做的一切在任何社交场合实际上是一个表演我们自己身份的过程,因为表演总是依赖于不特定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所面向受众群体。一张普通的旅游照片包含着人物、地点、事件等特征,所以拍照的过程就是你与镜头前的人交流的过程。我们在拍照的时候,总是希望这张照片能够匹配理想化的自己的形象,因此常常会试图影响拍摄的过程如改变姿态等,而这些姿态往往和我们在日产生活学习到的摆拍姿势有关;这些姿态和个人神情传达到摄影师的角度后,摄影师也能根据被拍人独特的性格来选择拍摄方式从而更好地反映被摄者的身份属性。在整个过程中,性别、年龄、阶级等种种个人身份标志被摄影师巧妙地捕捉到。

此外,提供个人体验并将个人形象投射到公共空间中也是旅游摄影的另一个易被忽视的点。这在一些旅游APP中经常出现。这些APP鼓励人们分享他们的旅游照片,并回馈一些利益给用户,从而通过这些照片为他们的旅游景点积累人气。这里的问题是,这些应用程序中的旅游打卡照片就像标识一样,告诉其他游客在他们出发之前这里的旅游景点什么是重要的(例如十大名景,网红景点),从而使更多前来游玩的游客“批量生产”更多千篇一律的商品化照片。这一观点同样得到了Iqani和Schroeder的支持,他们写道:“由于技术进步带来了快乐、满足和分心,并且牺牲了任何真正的媒介,所以意义和身份已经崩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揭示了一个问题,即社会是由现代生产条件所主导的,我们的自我呈现被大量的奇观所占据。Borgerson在引用Iqani和Schroeder的文献里面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现象,指出它(即提到的这种现象)并没有产生个人真正的自我表达、想法或辩论的可能,它可以表明了个人代理(agency)如何被消费主义文化的力量所改变。此外,正如桑塔格所补充的,通过摄影来确认现实、表达身份是一种审美消费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沉迷于此。这其实反映了人们渴望在照片的表面寻找美和意义,这个问题在群体认同的形成过程中还会进一步探索。

三 身份塑造:【集体身份】

正如Jenkins所指出,集体是个体的多元化组合,这其中的每一份子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社会性物种,我们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都会属于某一群体,或者根据我们的性格特征被归为一个群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独特的和首选的旅游体验也可以这样划分。此外, 作为调和他人与我们日常经验的工具, 摄影设备在所有现代技术已受到广泛的欢迎, 桑塔格在关于摄影的表态中也提到摄影其实在出现早期被视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或工具使人们相互连结。

人们总是向往拥有更好的体验旅游摄影的乐趣,所以会有一些不同类别的旅游团队或团体应运而生。如地质小组、户外学习小组、专业摄影小组、观光小组等,每个小组的特点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类别有关。对于一些白领而言,在大量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之下, 日常旅游摄影实际上是一种处理压力和结识新朋友的过程,在旅行过程中停下来拍照, 可以帮助他/她从繁芜的工作里抽出半刻时间藉此分散注意力的。因此,他/她参加的大部分旅游团队也基本上会是由白领和学生组成。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群体认同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定义和外部分类的问题。社会结构通过将社会类别翻译成有意义的参照群体的,能够影响或产生无意识的个体行为。事实上,很多想去旅行的人都是为了遇见和自己相似的人,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摄影或其他工具来分享身份认同,从而创造一个可以“逃离”日常生活的空间。正如桑塔格所说,旅行本身成为一种积累照片和不断确认自己身份的策略。虽然集体身份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是有意义的,但他们仍然需要站在一个距离打破他们是谁的共同表征,并寻求包含在他们日常实践中的“陌生感”。否则,身份危机或日常生活美学的消解就开始浮出水面,并逐渐以一种异化的方式控制我们的日常生活。

福柯曾提出,打破我们日常生活的边界的方法是使我们的生活成为艺术作品。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摆脱社会结构限制和打破消费主义景观的契机,从而有可能将旅游摄影变为一个重新创造自我的机会。本杰明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他提出了“灵光”的概念,即“距离的独特现象”。这种独特的“距离”并不是你与你所拍摄的物体之间的实际距离,然而,它代表了一种神秘而完美的接近物体的体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旅行的过程中帮别人拍摄照片时, 我们应当考虑如何让曝光的时刻足够持久而足以让照片体现拍摄的人的身份标识的照片,让他们的身份记忆可以持久地贮存在这张照片,并像艺术品一样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灵光”包含了实际旅游地的非凡体验,并为个人提供了创造自我生活所需的意识。总的来说,这要求我们把旅行体验当作欣赏一件珍贵艺术品来进行,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回应旅游体验,并打破占据和剥夺我们主导地位的摄影图像。

日常生活是一个审美的场所,正如福尔摩斯在它观察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那样,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在日常生活中的“陌生感”上,唤起对自我认识和生命意义的意识。

References:

Benjamin, W. (1972). 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Screen, 13(1), 5-26.

Chayko, M. (2018). Superconnected: The internet, digital Media, and techno-social life. London: Sage.

Faulkner, S. (2010). The framed world: Tourism, tourists and photography, Visual Culture in Britain, 11(2), 300-305, DOI: 10.1080/14714781003785287

Garlick, S. (2002). Revealing the unseen: Tourism, art and photography, Cultural Studies, 16(2), 289-305, DOI: 10.1080/09502380110107599

Highmore, B. (2002).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Human, B. (1999). Kodachrome icons: Photography, place and the theft of ident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1(2/3), 80–84

Iqani, M. & Schroeder, E. J. (2016). Selfie: Digital self-portraits as commodity form and consumption practice, Consumption Markets & Culture, 19(5), 405-415, DOI: 10.1080/10253866.2015.1116784

Jenkins, R. (2008). Social identity (3rd. ed).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Salkeld, R. (2014). Reading photograph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meaning of images, New York: Bloomsbury Publishing

Sontag, S. (2002). On photography. London: Penguin.

Tiidenberg, K. (2018). Selfies: Why we love (and hate) them, Bingley: Emerald Publishing

网址:文化与传播(二):关于旅游摄影和身份塑造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47804

相关内容

摄影与旅游,“观看文化”还是“消费文化”
旅游与摄影在生活中到底有什么关系
论摄影对旅游的影响.pdf
摄影与旅行 什么是旅游摄影
摄影旅行与风光摄影创作
摄影技巧与旅游攻略范文(12篇)
摄影为文旅产业赋能
探寻文化旅游胜地:镜头下的旅行拍摄秘籍
旅游与摄影
旅游与摄影的认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