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气温节节升高,当我们享受着阳光的同时,“中暑”——这个看似熟悉却暗藏危险的“高温杀手”正悄然潜伏。它并非普通不适,而是身体核心温度调节系统在极端高温下崩溃的严重状态,从轻微热痉挛到可致命的热射病,其后果远超想象。科学预防,刻不容缓。
中暑表现:中暑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过程。留意这些早期信号,及时处理很关键:
先兆中暑:感觉特别口渴、大量出汗、没力气、头晕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手脚发麻、还有点恶心。这时候体温可能已经开始升高了(通常还不到38℃)。
轻度中暑: 体温明显升高(>38℃),面色潮红,皮肤摸起来又热又干(或者反而出冷汗),胸闷,恶心呕吐更明显,头晕得更厉害,走路都打晃。
重度中暑(热射病):体温飙升到40℃以上,整个人迷迷糊糊甚至昏迷、说胡话、抽搐。皮肤又红又烫,但可能反而不出汗了! 这种情况极其危险,会引发全身器官衰竭,必须立即送医抢救!
多维度预防中暑措施,做好以下几点,让中暑远离我们:
(一)合理安排外出时间与活动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避免在此时段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户外活动。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比戴宽檐帽、太阳镜,穿轻薄透气的浅色长袖衣裤,打遮阳伞,涂抹高倍数(SPF50+ PA+++)防晒霜。
(二)科学补水与饮食调节
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每天至少饮用1.5 - 2升水,可少量多次饮用常温白开水、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在饮食方面,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这些食物富含水分和维生素,既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又能帮助清热解暑。也可以适当摄入绿豆汤、酸梅汤等传统消暑饮品。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三)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室内可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左右,既能保持凉爽,又能节约能源,同时注意定期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流通,避免因空气不流通引发闷热不适。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中,可借助风扇加速空气流动,促进汗液蒸发散热。此外,中午高温时段可拉上窗帘,阻挡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四)特殊人群重点防护
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的人群,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相对较弱,家人应给予特殊关注。例如,为老人和儿童准备清凉透气的衣物,保持居住环境凉爽舒适;孕妇外出时有人陪同,随身携带饮用水和防暑药品;慢性病患者按时服药,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五)警惕中暑信号,及时应对
一旦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领口、袖口等束缚,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能自主喝水,可给予少量多次的凉白开或淡盐水。意识不清或呕吐时,禁止强行喂水。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医治疗。(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供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咸阳市场监管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科普小知识】夏日如何科学预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