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曾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而李小龙所说的"生活的艺术家",是指一个个体的成长过程,即一个人通过运用自己的独立判断,成为一个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精神上完整的人。就像他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对我来说,在电影中表演一个角色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那会让我充满自信、感觉棒极了。我在电影中可以做很多虚假的事,甚至连自己也给蒙蔽了,我也可以给你们秀一些花哨的动作,但是朋友,最难的事就是要真诚地表达自我,而不是欺骗自己。"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李小龙在大学时主修哲学。这对他在武术上达到的常人难以企及的造诣,也是功不可没的。作为一个人,李小龙试图寻求生活的每一个令人惊羡的层面,同时他也被经历的每一个过程所吸引。他总是在思考,为洞察精神上的真理而着迷,而只有通过调整意识的焦点,才能发现这样的真理。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抛弃了曾今对李小龙只是一个武术家的认识。他还是一位哲学家、艺术家、演员和灵魂的探求者。
李小龙只活了32岁,但他在短暂的生命中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使命。李小龙在他的生命中选择了自我认识,而不是机械地积累事实。他更倾向于表达自我,而并非角色形象的提升。小龙说过,"认识自己需要花一生的时间",而他一刻也没有虚度光阴。他既把功夫看成是一种体育,也把它看成是一种思想上的训练。它既是一种防身的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说,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当我们面对人生中能考验生命勇气的重要境遇时,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作出回应。李小龙到华盛顿大学去学习哲学也不是偶然,他渴求能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还有,他拍戏磨练自己的演技的时候,他不满足于单单做一个影像制造者,而一直坚持展示和表达他的本真自我,这也不是偶然。一直以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进行自修,以拓展自身的潜能。他错过任何一个在"事实"和"情境"中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借此拓宽对自己的认识。作为一个读书人,他能运用知识学问进行反思,使智慧成为修身养性的工具。作为一个哲人,他能将具体的艺术准则运用于更广泛的现实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踏踏实实地生活。
他在武术和电影中的形象,都是"简单而真实地反映自我"。就像米开朗基罗从一堆大理石中雕琢出大卫,李小龙剥掉了他内心灵魂的层层外衣,向世界展示他的真我。作为人生的艺术家,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自我潜能。而更多人内心里是茫然的,整天忙忙碌碌,花费大量的精力把自己塑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可能来自于社会,可能来自于家庭,可能来自于别人的期待,唯独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他们浪费、消耗大量的精力去塑造一个想象的外表,而不是拓宽和发展自身潜能。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李小龙在武术和表演艺术中发现自我,释放潜能。我们同样也可以自由选择表达自己本能潜力的方法。通过个人体验和专心致志地学习,对待我们生命中那些无穷无尽的、不断变化的任务。
读这本【生活的艺术家】我们能完全体验到什么是做一个清醒的人、一个完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和一个充实的人。
我无法教你什么,只能帮助你探求你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