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公司“撤场潮”背后:一场关于服务与收费的行业大考

发布时间:2025-07-10 22:12

通过公司内部培训或分享会了解公司业务与行业关联 #生活常识# #职场技巧# #行业动态了解#

从头部企业到中小物业的集体撤退

近期,物业行业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撤场潮”。无论是中海这样的央企巨头,还是绿城、龙湖、滨江等头部民营企业,都陆续发布了退出部分项目的公告。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股风潮不仅席卷了行业领军企业,许多区域性中小物业公司也开始大规模撤出在管项目。

这样的现象在五年前几乎难以想象。那时,物业行业正处于扩张阶段,各大公司争相“跑马圈地”,通过收并购不断扩大管理规模。而如今,行业风向急转直下,收缩战线成为主旋律。这种集体转变,反映出整个物业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亏损:物业撤场的唯一直接原因

物业公司撤场的核心原因,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亏损。当经营无法维持收支平衡时,企业理性的选择就是退出市场。具体来看,导致亏损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业费下调的行业趋势。近年来,受经济大环境和居民消费观念影响,许多业主要求降低物业费标准。从最初的每平方米两块多降到一块九、一块八,甚至一块二,这股“降价潮”直接压缩了物业公司的利润空间。

其次,是物业费收缴率持续走低。经济压力下,部分业主选择延迟甚至拒绝缴纳物业费,导致物业公司现金流紧张。据行业内部数据,很多项目的实际收缴率已跌破80%的生存红线,个别老旧小区甚至不足60%。

这两个因素叠加,使得大量物业项目从“微利”变为“微亏”,最终积累成难以承受的经营压力。有意思的是,过去业主常质疑物业公司:“既然财报显示亏损,为什么不撤场?”如今,物业公司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应。

从“保品牌”到“求生存”的战略转变

在这波撤场潮中,不同规模的物业公司展现出各自的应对方式。头部品牌物业更注重服务品质和品牌形象,通常会主动退出无法保障服务标准的项目,以避免服务缩水影响品牌价值。这种做法体现了企业对长期品牌管理的重视。

但这次撤场潮的一个新特点是,中小型物业公司的集体退出。这些企业原本以灵活和本地化见长,但抗风险能力较弱。它们的撤场更多是出于生存压力的被动选择,说明行业困境已经从品牌层面蔓延到基本生存层面。

这一变化表明,降价潮的影响已经从个别企业扩散到整个行业,没有任何参与者能够独善其身。物业行业正经历着全产业链的价值重估。

内地物业费的国际比较:被低估的服务价值

最近在香港举办的一场物业管理行业活动中,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浮现出来:在香港、澳门、台湾和内地的大中华区市场中,内地的物业费水平明显偏低。

以澳门为例,当地物业费按“尺”计价(1尺约等于0.09平方米),最低标准大约每尺0.5澳门元,折算下来每平方米约5澳门元。而内地许多小区的物业费仍维持在每平方米0.5元人民币左右,差距接近十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情况。近年来新交付的物业,管理费普遍达到每平方米50元港币。相比之下,内地即使是高端住宅项目,也很少超过每平方米10元人民币。

这种价格差异是否合理?当然要考虑两地的收入差距。虽然香港、澳门居民收入高于内地,但一般也就3到4倍,远远低于物业费10倍甚至更高的差距。这意味着,按照当地购买力来看,内地居民支付的物业费确实处于较低水平。

行业困局:低价竞争下的恶性循环

内地物业费长期偏低,形成了特殊的行业生态。一方面,开发商为了促进销售,常常把低物业费当作营销卖点;另一方面,业主对物业服务的价值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硬件、轻服务”的消费观念。

这种低价环境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服务质量难以提升:由于预算有限,物业公司只能维持基本服务,无力进行品质升级。

人才流失严重:行业薪资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

技术升级滞后:因资金不足,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进展缓慢。

应急能力薄弱:应对突发事件和维护设施时常常力不从心。

如今,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业主要求进一步降低物业费,这无疑是给本就艰难的行业雪上加霜。物业公司集体撤场,实际上是市场机制对不可持续商业模式的自然纠正。

重新发现物业服务的价值

这场撤场潮让我们重新审视物业服务的本质价值。优质的物业管理不仅包括日常保洁和安保,还涵盖以下方面:

资产保值:良好的物业管理能使房产价值比同区域项目高出10%-15%。

提升生活品质:包括环境维护、设施管理、社区文化等软性价值。

应急保障:在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

长期维护:确保建筑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

香港、澳门较高的物业费标准,体现了对这些综合价值的认可。相比之下,内地市场对物业服务的认知仍较多停留在“成本中心”,而非“价值创造者”的层面。

行业未来:寻求服务与收费的平衡

物业公司大规模撤场不应被简单视为行业衰退,而是一次必要的市场调整。从长远来看,这种调整可能带来以下积极变化:

价格机制合理化:市场将自发寻找服务品质与收费标准的平衡点。

服务差异化:企业会开发不同价格层次的服务产品,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行业集中度提升:缺乏竞争力的小型物业退出市场,专业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业主观念转变:亲身经历服务缺失后,业主可能会重新评估物业服务的实际价值。

业主们需要明白,物业服务本质上是一种“质价相符”的市场行为。一味追求低价而牺牲基本服务,最终受损的还是自己的房产价值和生活品质。

对物业公司来说,除了撤场,更要思考如何提升服务透明度、建立信任机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运营效率,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阵痛后的行业新生

当前的物业撤场潮,看似是行业收缩,实则是市场化程度提高的体现。通过这轮调整,行业有望摆脱长期的低价竞争怪圈,走上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物业服务的价值终将在市场机制中得到合理定价。对于尚处发展初期的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而言,这场阵痛或许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最终,将形成一个业主认可服务价值、企业获得合理回报、社区享受优质服务的良性生态。

网址:物业公司“撤场潮”背后:一场关于服务与收费的行业大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53815

相关内容

业主不交物业费,物业被迫撤离,小区一片混乱!
行业观察|存量市场、“以旧换新”背景下,定制家居企业开始“卷”后市场服务
关于修订《【潮奢】行业管理规范》的公示通知
年末促消费狂潮:打折潮背后的商业策略与投资机会
物业公司各类收费税率明细(营改增后)
美之高:深耕收纳用品市场,2020年公司业绩大增,海外业务贡献绝大收入
退潮的餐饮业,养活二手餐饮设备回收市场
节能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2024节能服务行业前景分析
苏泊尔2024年营业收入达224.27亿元,净利润增长2.97%背后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青白江专业办公室保洁驻场【十年品牌】「成都巧媳妇后勤服务有限公司」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