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听起来,无欲无求就是不求上进,词义是如此,但无法正确揭示新青年生活的本质。
人的需求是发展的,大致处于一个由低到高的方向上。马斯洛揭示的这种规律,不仅表现在个体生涯中,也表现在代际之间。
新青年的上一辈几乎都是从苦日子走出来的,他们当年的渴求在什么层次上呢?温饱!也就是说,要吃得饱,穿得有,住得上,有车开。这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与荣誉观。通过奋斗,谁家吃得饱住楼房开汽车,谁的人生就是成功的,所有的幸福都在里面了。
而90后、00后的新青年呢?一出生就享受到温饱水平了,这些满足了的需求已不再能支配他们的追求,价值感荣誉感也无法主要从这些物质生活中获得。当然,满足的程度有差异,但相比较于住别墅,大多数人觉得有个住的地方就行了,哪怕是租来的,温馨就好。
新青年们更看重生命体验和内心生活,物质生活仅仅是生命体验和内心生活的载体。如果拥有某种东西(比如宽敞的房子)不能带来幸福感,即使自身有能力,再好的东西他们也不羡慕不追求;反之,即使自身没有能力,再昂贵的东西(比如奢侈品)他们也要努力拥有(比如高利贷消费)。
新青年们不是无欲无求,而是欲求的方向转变了、对象更新了。我们非要用父辈的“有色眼镜”来打量新青年,非要把他们拉到上一辈的价值观框架里,怎能正确理解新青年们呢?
但要问新青年到底欲求的是什么?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历史上仅有很小的一部分人(比如贵族)尝试过温饱之后的生活,还受着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么多人同时代达到温饱水平,之后欲求什么还在演化之中。
正是在历史的这个节点上,如果能更积极地观察新青年的生活的话,恰恰不是无欲无求,而是百花齐放,不同的人进行着不同的尝试,也必然塑造出愈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是的,生活方式,新青年必然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指责新青年们无欲无求的人开始要落伍了,因为他们越来越不理解新青年们的生活方式了,甚至失去了理解的信心和勇气。
但未来总是青年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