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的一封信(66)

发布时间:2025-07-13 14:06

给家人写一封手写的信 #生活乐趣# #生活点滴# #平凡日子的乐趣#

亲爱的家长朋友:

上封信中,我们与家长就AI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很多家长对此很有感触,也在这段与AI“相处”的时间里摸索出了一些以AI助力孩子学习的好办法。如何让孩子在AI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既借力科技之便利,又保持独立思考之能力?本期,我们结合几位家长的来信,探讨如何让AI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

网友“果果妈妈”来信说:

我家孩子是一名小学生,接触AI后,生活学习都有了些变化,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例如,一次孩子在做主题为“环保”的手抄报时,一时没有灵感,他就说试试用AI。他在AI绘画工具里输入关键词,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环保主题插画就出现了,给手抄报增色不少,但也让孩子日后有些依赖AI生成工具。还有一次,我发现他做数学应用题时,直接把题目拍给AI,连草稿纸都不用了。上周老师布置的“鸡兔同笼”问题,AI秒出答案,他觉得自己都会了。可在测试时遇到变型题时,他却不会做,回家后难过地和我说:“AI上次教的和这次考得不一样呀!”我这才惊觉:AI的“快”反而让他丢失了拆解问题的耐心。

因此,我和孩子立下约定:数学必须手写两种解题思路才能问AI,美术或手工作业绝不用生成工具。其他科目的作业,需要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去寻求AI的帮助。

为AI的使用设定“开放区”与“禁区”。“果果妈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力值得我们学习。的确,AI的一键生成答案虽然便捷,但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思维惰性,对学习丧失兴趣。因此,针对创意类任务,可禁止直接使用生成工具,鼓励孩子先独立制作,感受自身创意的独特性与个性。针对搜集材料、整理资料等前期任务或阅读推荐等参考类任务,则可以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AI搜索。这样做既可以节省部分时间,也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

网友“初中生篮子的家长”来信说:

我本身就对AI技术比较感兴趣,在和孩子一起使用DeepSeek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问题,也摸索出两点有效策略。初中阶段,孩子的学业难度加深,特别是数学题,许多时候孩子思考不得力,总想用AI搜索,长此以往肯定不行。

我觉得需要建立“先思考后AI”的原则,如数学题先写解题思路再核对AI解析,以此查漏补缺。因此在他使用AI时,我们会陪同他,和他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使用AI,避免过度依赖。

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当下,孩子仍然处于青春期,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辨别能力不足。因此,我们会为他设置专用学习账号,定期检查他的浏览记录。在守护监督及亲子对话中构建健康的技术使用观,或许将成为这个时代我们家庭教育的独特印记。

建立“先思考,后AI”的家庭公约。“篮子”家长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管理办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和孩子建立这样的家庭公约:先形成自己的思考再使用AI核对答案,或是思考20分钟仍无头绪时再求助AI。在使用后,引导孩子对比AI思路与自己方法的差异,总结规律。一方面,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完全禁止孩子使用AI;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帮助孩子适应、利用好这一新型工具,实现“人机和谐”。

为孩子打造防护网,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网络安全的问题也是我们家长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新技术的使用需要家长的守护。“篮子”家长的陪伴就是一种守护。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为孩子设置专用学习账号,屏蔽娱乐内容,并定期检查浏览记录,确保AI使用聚焦于学习本身。

网友“日月星辰”来信说:

对普通高中生而言,把AI当作学习帮手进行适度应用,助力疑难问题的解决,未尝不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当然,前提是他们需要建立极强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但是,对部分自制力差又缺乏甄别判断能力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容易受网络负面信息的误导与影响,在接触使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极易产生两种极端心态。一种是对AI的过度依赖。无所不知的AI答疑几乎能横扫人类现有的所有领域,对诸多问题都能轻松解答,这会导致部分学生丧失思考的主动性,产生思想惰性和依赖心理,一味想要现成答案而失去了自学的能力。另一种是对学习意义产生严重怀疑。部分高中生看到了AI解决问题的快速便捷后,认定学习过程注定是一场败给人工智能的徒劳之旅,便对学习的意义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从而丧失了努力奋斗、持续学习的动力。

那么,怎样能让高中生在AI面前既不丢失自学能力又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动力?如何让心智已趋向成熟的高中生平衡好这两种心态?

这位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观察也非常细致。AI的强大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冲击着我们的认知。关于这位家长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帮助孩子重塑认知,让孩子关注过程与感受。AI的高效可能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动摇;AI技术的强大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发现AI的“局限性”。比如,与孩子探讨AI无法替代的能力,如创造力、共情力、批判性思维等。引导孩子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感受,而不要过度追求学习的结果和速度。

拓宽视野,激发孩子的深层兴趣。鼓励孩子利用AI探索跨学科知识,通过实践让孩子明白:AI是拓展认知边界的助手,而非替代人类思考的“捷径”。正如一位家长所言:“工具为用,育人为本。”唯有让孩子理解AI的辅助性角色,才能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内驱力。

AI时代的教育,需要家长既不做“技术恐慌者”,也不当“盲目追捧者”。愿我们以理性与智慧,帮助孩子在AI的浪潮中稳握舵盘,让科技真正成为助力成长的帆而非迷失方向的浪。

关老师工作室

2025年3月

特别鸣谢《家庭教育》杂志对本栏目的支持

更多精彩点击//

【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1)【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2)【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3)【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4)【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5)【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6)【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7)【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8)【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9)【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10)【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11)【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12)【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13)【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14)【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15)【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16)【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17)【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18)【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19)【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20)【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21)【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22)【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23)【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24)【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25)【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26)【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27)【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28)【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29)【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30)【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3‍1)【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32)【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33)【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34)【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35)【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36)【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37)【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38)【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39)【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40)【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41)【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42)【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43)【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44)【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45)【每月家信】给家长的一封信(46)

原标题:《给家长的一封信(66)| 让AI成为助力而不是阻力》

网址:给家长的一封信(66)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2310

相关内容

给校长第=的一封信
【精】致家长的一封信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励志而又温暖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给家长的一封信——学生暑假期间心理调适建议
【家校共育】关爱孩子,预防流感——给家长的一封信
致家长一封信范文(精选33篇)
给自己写一封关爱的信
给素食的一封信
高三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精选8篇)
期末班主任致家长的一封信(通用22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