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看见东方古城的“活态更新”
旅行见识世界,让生活更加多彩 #生活乐趣# #生活态度# #多彩经历#
山环水绕的施州古城。
“施州古城活态更新”作品参展现场。本文图片由闵天怡提供
今年5月,由意大利ECC欧洲文化中心主办的2025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平行展“时间—空间—存在”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作品——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施州古城活态更新”项目受邀参展。这是继土家吊脚楼群彭家寨后,恩施又一文化地标亮相这一国际顶级建筑盛会,动态诠释东方古城“生长式更新”的智慧。
本届双年展策展委员会指出,“施州古城活态更新”项目通过“见物见人,共生共建”的活态保存和适应性更新策略,重新激活拥有近800年历史的施州古城文化基因。作品从生活日常到遗产再生,体现出历史延续、民族融合的东方智慧,是对双年展主题“修复、再生和再利用”的创新性回应,也展现了历史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
施州古城的历史层积与活态基因
施州古城地处武陵山腹地、清江沿岸,始建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古有“诸水环流,形若楼船”的样貌。古城汇集不曾中断的历史层积、杂糅鲜活的市井生活、山水城林的地形建构三重显著特征,其城址遗迹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保存完好的古代山地府城,也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民族地区的重要物质见证。
有着近800年建城史的施州古城,拥有2900米古城墙、0.6平方公里文化遗产核心区,涵盖宋代土司城、明代施州施南府、抗战时期湖北省临时省会等重要历史阶段。城址内不同时期的遗产层积,构建出清晰可辨的历史图景,祠、宫、塔等府城地标,见证了古城历时演进的连续性与包容性。
施州古城内目前仍有约1.8万人居住,每日热气升腾的市井烟火,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宁静与喧闹、平淡与精彩。宽街窄巷、拾阶步道,将多种地域风物绵密地编织其中,隐匿着本真的生活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构成了古城最动人的生活底色。
“山水城林”是中国人营城栖居的理想模型。施州古城山环水绕,山、水、岩、林作为其重要的环境要素和地形结构,奠定了古城数百年的卫城廓阈与市井格局,是紧密结合自然山水和险要地势构筑城池的代表。明清时期,随山势起伏,古城内外形成了“12街19巷”的街巷网络(现存6街10巷),“坡坡街、弯弯巷”的山城风貌也就此成型。
“见物见人,共生共建”的活态更新策略
自2023年3月以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选取施州古城内6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持续开展更新实践。本次参展通过数字影像、实景模型、设计图纸等多维度展陈方式,生动展示了6个更新实践项目,全面呈现古城“经脉互联”的活态整体。
设计团队一方面在古城内废弃的场地和建筑中注入承载当代生活和非遗展现的新功能,点状激活,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搭建多方共建的公共平台,邀请老城居民、商铺餐馆等参与古城更新的各个环节,促成新老居民、传统业态与创新力量之间的有效对话与合作,在共建共享中实现活态更新与文化交融。
城墙遗址的考古叙事与保护利用。经考古确认,原恩施棉纺厂的两座废弃厂房下方为施州城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墙遗址。该遗址是宋时土司城与明清施州卫、施南府的珍贵物质遗产,也是我国现存不多、紧密结合自然山水构筑而成的山城防御工事代表。“废弃棉纺厂/考古遗址公园”更新项目将废弃厂房和整个场地改造为一座城墙考古遗址公园,不仅集中展示古城城墙的历史信息和考古发现,而且打开考古现场的封闭围界,通过对其挖掘过程的可视化呈现,将历史遗存作为激发城市公共生活的触媒,使遗址公园成为游客和老城居民日常交流的公共广场。
民族史诗的文本转译与空间再生。“废弃监狱/史诗剧场”更新项目中,原恩施第一监狱位于古城河流交汇处的岸边高地,现已废弃。更新设计保存其外部形态,将其内部改造为沉浸式剧场,定期展演土家族长篇史诗《梯玛歌》和创世传说《雍尼和补所》,并融入地方傩戏文化,打造容纳多重场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标建筑。
非遗工坊的艺术活化与聚落共生。“废弃皮革厂/艺术卫城”更新项目坐落于作为古城墙防御工事一部分的陡峭崖壁之上,更新设计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和重塑为一座集合服务艺术家创作、展览和交流的艺术聚落。艺术家在此驻留,通过在地创作与艺术生产,激活并传承如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傩戏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施州古城的最高处,工业遗址焕发艺术光辉。
文旅民宿的记忆重构与场景再现。“抗战邮局/微缩恩施民宿”更新项目位于抗战时期湖北省邮政总局旧址,此地历史建筑与山地景观共存,是体验当地自然与人文特色的绝佳场所。“微缩恩施”将古城街道肌理、建筑风貌、传统文化和民生智慧融入民宿设计,并植入多朝向、多户型木屋作为“古城取景框”,让民宿化身历史记忆的容器,实现“此时此地”与历史时空的叠合。
烂尾再生的社区赋能与老幼关照。针对古城里一些年轻人外出务工、部分老人与儿童缺少陪伴这一社会现象,“烂尾弃构/老幼托养所”更新项目将古城中心的一栋废弃烂尾楼改造为体现“代际共生”理念的老幼复合托养所。精心设计的共享活动区、互助空间,自然促发老人与孩童之间的相互陪伴与情感依归,满足深层的精神需求,使原本荒废的混凝土烂尾楼转变为温馨开放的社区乐园。
历史街区的点状激活与烟火重塑。作为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施州古城南门外的城乡街依山势蜿蜒而上,承载着明清商驿文化与近代市井生活的双重记忆。但如今的城乡街正面临城市记忆拼图缺失的危机。“城乡街/山城天街”更新项目通过大量研究和现场工作,对现有街区内建筑进行分级分类整治引导,通过点状激活和空间整理,激发烟火气息,塑造古城民俗文化体验长廊。
在两年多的更新实践中,设计团队始终秉持“施州古城是活着的遗产”这一核心理念,采取“见物见人,共生共建”的活态更新策略,创立了以建筑遗产为媒介、以活态更新为路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的新范式。
“生长式更新”:东方智慧的国际传播
如何平衡“原真性”保护与当代发展需求之间的张力,是国际遗产保护领域长期面临的核心难题之一。传统的保护模式倾向于将遗产“冻结”于某一历史断面,往往忽视了其在当代语境中的作用和价值。“施州古城活态更新”实践,为解决这一普遍矛盾探索出具有启发性的路径和方案:在守护物质遗存所蕴含的“历史质感”与“层积信息”的同时,活态传续其承载的历史时空与社会功能。
通过谨慎而富有创意的“再生”策略——引入艺术创作聚落、社区托养中心、特色文化民宿、小型实验剧场等,该项目为废弃场所注入生机。这种“见物更见人”的活态保护观,超越了物理形态的刻板保存,凸显出遗产作为文化载体在历史与当下的活力。施州古城的活态更新,不仅有效化解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二元对立,更是对传统遗产保护理论中可能存在的静态和片段化倾向的纠偏,为建筑遗产可持续传承提供了创新路径。
施州古城,这座武陵山深处的古城,以建筑遗产为文化叙事载体,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传承。其活态更新实践,集中展示了在多民族互嵌共生、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再生,推动当下城市更新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为新时代城乡高质量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探索性案例。
【作者张彤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闵天怡系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城乡文化建设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理论与路径研究”(22VMZ004)研究成果】
(编辑: 魏妙)
后一则:春水百川汇:刘三姐歌谣的“民族和弦”
网址:让世界看见东方古城的“活态更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3111
相关内容
酱瀚酒携手设计盛事:让东方之美,世界看见守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真古城 潮州古城保育活化焕新姿
“圈粉”外国游客!南昌让世界看见英雄城
【文明之美看东方】擦亮“古董铺子”再展时代芳华,中外大咖分享南京古城保护更新故事
读书,看见更开阔的世界(人民论坛)
【中国江苏网】【文明之美看东方】擦亮“古董铺子”再展时代芳华,中外大咖分享南京古城保护更新故事
世界读书日,上海书香之城生活因阅读更愉悦更优雅
为何全世界都崇尚东方生活哲学?
论古希腊逻辑方法对生活世界的回应
返本创新的东方生活美学,将再一次惊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