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师的幸福课!

发布时间:2025-07-15 14:25

生活哲学:小确幸是幸福的放大镜,放大平凡的美好。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幸福小确幸#

何处寻美?打开这本书,让我们踏上一场寻美之旅吧!

美在何处?“心”处寻美!

书的开篇作者即如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P3】;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P70】。

既然美在心中,那就意味着对美的感知力是“天生拥有、后天启迪”的,心灵对美感知的差异形成了审美力的高低。而心灵感知美的能力,在现代心理学中被称为“感性素质”。

什么是感性素质?

它是人感受世界,体验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这种素质产生了人对良好感性环境的憧憬与追求。

感性素质高的人,充满艺术灵性及创造力,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与创造美的心灵,极具创造性思维,在感知美中收获幸福感,会享受生活,生命品质高,具有极高的审美力。

你是一个富有感性素质的人吗?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曾说: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首先要拥有幸福的能力。一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不仁的人,生命品质要高得多。而幸福的能力来源于感性素质,感性素质的根源来自于美的激发与启迪!

有些人天生邋遢随意,住在垃圾堆里也毫不在意;有些人洁癖敏感,地板上小小的一根头发就能让他抓狂。我们都以为造成两人的差异在于是否讲究卫生,但在心理学层面上,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感性素质”。

《红楼梦》中的黛玉是典型的感性素质极高的人,书中有一幕:众人乘船游湖,宝玉说应把湖中的残荷拔去,而黛玉却说残荷才是别样的美,殊不知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能超脱大众的审美,而在“丑”的事物中发现“美”,是感性素质的极高境界。

艺术舞蹈大师杨丽萍也曾说过:现在的人,有多少人能够宁静下来,去聆听宇宙的声音,鸟唱歌的声音,蝴蝶翅膀的声音?仿佛所有这些理所当然的事而今都是久违了!

可见感性素质的审美力并不是人人具备的,但也是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是幸福力的源泉!其重要性容易被我们忽略!

如何成为一个感性素质高的人?

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这种艺术教育不是单一的舞蹈、绘画、书法,而是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启迪式教育,舞蹈、绘画、书法只是手段及工具,根本目的是以此激发智慧思维力、美的感知力、艺术创造力,三者结合构成感性素质的基础,收获影响一生的幸福力。

感性素质模型图

现代人越来越缺失的幸福感,背后的根源其实来源于我们的底层教育中感性教育的缺位。

跟着美学大师学做高感性素质的人!

想要寻美,首先要弄清何为美?

作者说: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和谐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这就是“美”与“美术”【P149】。

学美,要从何处出发?

作者说:“静照”是一切艺术及审美生活的起点【P26】。艺术的进阶,即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再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P95】

即以心为镜,从心出发,由内而外,培养美学鉴赏力。

宗老师的这本《何处寻美》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书画之美、音乐建筑之美四个维度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式美学中深层的精神内涵,即:中国式审美发乎于心灵,更接近于哲学的范畴。作者还特别强调,“美”的范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大:美学的研究,虽然应当以整个的美的世界为对象,包含着宇宙美、人生美与艺术美;但向来的美学总倾向以艺术美为出发点,甚至以是唯一研究的对象【P233】。

随书附赠的作家墨笺装个相框就是很古典美的装饰画

宗老师通过对比中西方审美意识的差异,说明中国式的美学表达,是心怀宇宙而观万物的和谐之美。因此中国式审美注重的是“一花一世界”式的美学表达,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中国式的窗,除了采光通风的功能外,还兼具“画框”的作用。

中国人这种透窗观万物、一窗含万物的微观宇宙式审美,表达了一种万物自成一体又阴阳有道和谐共生的美学观,因此出现了园景、盆景、微雕等不同于西方的很多艺术形式。

中国窗本身就是一幅画框,装载着流动的四季风景画

作者认为中国式审美发端与魏晋: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因而奠定了一千五百年来中国美感——尤以表现于山水画、山水诗的基本趋向。【P30】

王羲之《兰亭集序》

从上面的中国式美学观出发,我们就不难看出,中国的绘画、音乐、书法、舞蹈、建筑、诗歌、戏剧等艺术之美都是沿着这条美学观的脉络舒展,一始贯通的:

(1) 关于中国画,作者说: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而是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只摄取一个角度,而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只摄取一个角度,组织各部分【P203】,即“心灵的眼,笼罩全景【P202】”

(2) 关于中国舞,作者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P88】。逻辑语言,由于情感之推动,产生飞跃,成为音乐的语言,成为舞蹈【P245】。

(3) 关于书法,作者说: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使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P121】。

(4) 关于中国歌,作者说:“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和“嗟叹之”(人腔和行腔),这就到了唱歌的境界【P245】。

(5) 关于中国建筑,作者说:建筑是凝冻着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着的建筑【P253、254】。音乐和建筑和生活的三角关系。生活的经历是主体,音乐用旋律、和谐、节奏把它提高、深化、概括,建筑又用比例、匀衡(均衡)、节奏,把它在空间里形象化【P258】。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P275】。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力强的人!

一个人一生最可贵的是感知幸福的能力,因对幸福的感知,生命才显美好与珍贵。而科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每天睡觉前回忆起今天3件幸福的事,持续7天以后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强烈,而感性素质高的人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美好的小细节,天边的一朵云、春天的一缕微风……都能唤起他们心灵深处的感性柔软。

感性素养的本质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更是幸福力的源泉。

通过这本《何处寻美》,让我们发乎心灵地去体味“美”,为生活注入动力,让艺术的灵光撒进心灵,启迪发现美的慧眼,开启智慧、思维、审美与热爱。来吧,打开这本《何处寻美》,让我们跟着美学大师一起打开感性艺术的大门……

网址:美学大师的幸福课!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7752

相关内容

布里斯托大学的幸福课程“提升学生幸福感”
教师幸福感培训课件.ppt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
心流视域下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幸福感提升研究
【教师关注】教师幸福的9大秘诀
新京报:让幸福教育告别“鸡汤”,天津大学开“幸福课”揭秘幸福密码
2016金韵蓉生活美学课堂·做幸福的创造者
【公开课】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陈果的幸福哲学课讲义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