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发布时间:2025-07-16 00:04

改善居住环境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改善# #幸福指数提高#

(一)服装衣物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民群众衣服布料多以粗棉布与麻布为主,颜色单一、质量粗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服饰风格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中山装、列宁装朴素自然,工装、军装革命色彩强烈,但艰苦朴素、朴实无华仍是社会大众衣着服饰的主流,款式和色彩单调,着装保守,还是以耐用为主。据原宜宾市主要社会消费品零售量数据显示,1952年全年销售棉布172万米、服装0.6万件、皮鞋200双,到1978年全年销售棉布224万米、服装22万件、皮鞋6.2万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服饰异彩纷呈,追逐时尚、个性、美观、方便,服装面料、质地更加丰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由1952年的0.19亿元,增加到1978年0.98亿元,到2018年达320.16亿元。

(二)餐饮食品方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饮食方面的追求仅止于满足温饱,食物简单,多以粗茶淡饭为主,多数食品凭票供应,1952年宜宾城市居民购买力分配表显示,全年平均每人菜油2.06斤、8.4元,盐9.8斤、15.7元,肉13.42斤、40.26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食品种类逐步丰富,品质日前提高,1988年国家实施菜篮子工程时,全年零售粮食7.65万吨、食用植物油0.23万吨、猪肉18万头,分别是1952年的5.5倍、5.5倍、11.2倍。经历三个阶段的菜篮子工程后,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等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现代化厨房、中西餐厨房设计不在少数。2018年仅沃尔玛、绿源两家企业就销售食用植物油976吨、猪肉242吨、大米682吨,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居住房屋方面

计划经济年代,单位职工的住房主要采取福利分房,房屋面积小、条件差、无产权。1998年起,国家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国有单位停止实物分房,改由住房货币化分配,房屋成为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平均每户住房2.26间/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03平方米。住房制度改革20年,商品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居民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比比皆是。全区全年房屋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5.63万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224.3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由1998年的2.65万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129.32万平方米,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以极大改善。

(四)交通出行方面

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50年代,人们出行方式以马车、自行车、步行为主,人力畜力是重要的交通方式,60年代货车成了时代宠儿,70年代公交车渐渐成了人们出行的交通方式,80年代中国大力发展自行车,人民群众对自行车需求也大大提高,全区自行车零售由1952年的49辆提高至1988年的4814辆, 90年代摩托车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用途,进入新世纪,我国跨进了私家小汽车时代。与此同时,交通运输工具也发生巨大变化,1992年菜坝机场运行,1999年高速公路通车,2014年宜宾港1000吨级重大件泊位开始运行,2019年成贵高铁宜宾段正式通车。交通运输量也大幅提升,以货车为例,1952年货车133辆、货运周转量119.75吨公里,到1978年,货车585辆、货运周转量5083.53吨公里,2018年,货车5264辆、货运周转量17.85亿吨公里。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人们出行方式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网址: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8767

相关内容

青海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提升居住水平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之十四: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衣食住行的四个生活场景
“小”县城大变样:居住环境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农民生活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衣食住行
低碳生活,衣食住行
科技对衣食住行的改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