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自我的人,可以破碎时空,碰触存在,与道相连

发布时间:2025-07-18 10:44

尽快移除破碎玻璃,以免家人意外触碰 #生活知识# #家庭维修常识# #玻璃破碎应急处理#

1,在抽象意义上的自我形成之前,人会有这样一种逻辑:“我”等同于“我”发出的任何一份具体的意志。人人都怕死,又把具体意志的生死感知为“我”的生死,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处于这种水平,他自然就会执着于细节。相反,一个有抽象意义的自我的人会有另一种逻辑:每一份意志都只是“我”的一部部分,而不是“我”自身。所以,任何一份具体意志的生死,就是只是这份具体意志的生死,而不是“我”的生死。 2,内聚性自我,科胡特说,内聚性自我的形成是心灵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也是情绪承受能力的关键,因为情绪的惊涛骇浪只会让内聚性自我晃动,但不会轻易使其瓦解。内聚性自我中有一种向心力,使人的心灵碎片可以被凝聚在一起。而这种向心力,建立在“我基本上是好的”这种感觉之上。 3,个体化自我的形成意味着孩子有了“内在的我”,而心中住下一个爱的妈妈,意味着“内在的你”。一个孩子必须得到基本的满足,只有这样,他才能体验到“我的需要是好的”,进而最终确认为“我是好的”,这是内聚性自我的向心力的由来,但与此同时,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边界,并让孩子逐渐了解到父母也是有边界的。 4,A对B有需要或是渴望,不直接对B说,而是说给C听,让C告诉B。好像直接讲了渴望会消耗自己的道德资本,这样自己就会在这个关系里失去一些道德优越感。第一,在二元关系中表达渴望和不满张力太大,而且个性不成熟的人通常要表达的是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要求;第二,我直接找你谈,容易产生无能感和羞耻感;第三,如果不是我直接告诉你的,我就不用为这件事负责,所以不管你是拒绝还是答应,我的情绪体验都会弱很多。 5,习惯找一个人怪罪:意外都是失控,既然事情不是我干的,那必然有一个我之外的力量干的。一件事情处理不好,他们会认为在这件事上的“我”被杀死了。这种感觉很糟糕,所以最好是是把这种死亡焦虑排解出去,例如找一个人怪罪。 6,“我”的各种欲望,以及容易被我们感知为黑色的负面情绪,容易不被接受,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7,透明幻觉,是指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说,你就知道我是怎么回事,我们之间是透明的,根本不用沟通,一眼望去就会明白彼此。如果一个人持有这种幻觉,他就会大幅减少和别人的沟通,就会产生无数的误会。因为把自己孤独的想象当成了真实信息,所以他们会缺乏基本的现实检验能力。 8,太宅的人,例如被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普遍都是“老好人”。或者准确说,他们普遍都太软弱,所以一旦进入关系就容易被欺负,容易处于下风,而这就会伤害他们的自恋。他们之所以宅,就是因为宅着的时候可以保护自己的自恋。 9,孩子的生理需求,即吃喝拉撒,都不要被严格训练,就让他们自然而然掌控就好;任何严苛的训练,都可以被视为虐待。 10,躯体化是最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而所谓躯体化,就是指如果某种情绪不能在心理层面流动,也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有可能会通过各种身体症状来表达。 11,只有当人能按照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做事时,他在这件事上的意志才得以存在;当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做事时,他在这件事上的意志就被摧毁了。很多孩子和大人都很难发出自己的动力,因为他们的动力在童年早期就已经被杀死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被困在习得性无助中,觉得发出这些动力没有意义,而这意味着这些动力还没出生就死了。 12,头脑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任何在真实的关系世界中需要却没有实现的欲求,都可以通过头脑的思考和想象来“模拟满足”,这可以被称为“脑补”。处在自闭之壳中的孩子可以脑补一个保护壳。一般来说,这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想象出一个保护者,别一部分是用对脑不断地思考、分析、解释所遇到的事情,由此制造一种安全感---我掌握了这件事。对于脑补特别严重的人,包括自己,我们要给予宽容,因为当现实太糟糕时,人是不容易放弃脑补的。 13,本来就很孤独的人,不要轻易去追求似乎与世俗生活有仇的纯粹发灵魂,因为那很可能只是脑补的东西,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是一份致命的孤独。相反,孤独的人需要去追求对自己基本需求的满足,然后在这种追求中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关系,从而把自己从孤独的状态中拉出来。 14,心理弑母弑父,指的是孩子的人格要走向独立,需要在心理上完成对母亲意志的“弑杀”,接着完成对父亲意志的“弑杀”。只有“弑”这样的词,才能反映亲子关系中也有残酷的一面。例如父母在控制孩子上太用心,也就是杀死孩子的精神生命。 15,如果你仔细感知就会发现,所谓的无力感,其实都是黑色生命力(你的欲望、需求和想表达的声音像是章鱼伸出的一个能量触角,这个能量本来是中性的,如果它能够被其它能量接住,与其建立关系,那它就会被照亮,就会变成彩色乃至白色的能量,即白色生命力;相反,如果它没被接住,而是被拒绝或者被忽视了,那它就会变成黑色能量,即黑色生命力)转而向内压制自己的结果,这也是人会抑郁的原因之一。黑色生命力和白色生命力,还可以换成另一种表达——死能量和生能量,前者指向破坏,后者指向滋养。 16,我们必须警惕那些过份美化母爱的成年人,因为他们内心中可能还藏着另一种真相,那就是对母亲的恨。 17,“容器功能”是指一个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要做孩子的容器,包容孩子无法包容的情感,慢慢帮孩子消化、接纳和成长。发展出容忍挫折的能力。 18:爱制造分离,而施虐制造忠诚。所谓分离与忠诚的矛盾,其实全在于孩子的选择。当孩子的意志和母亲的意志发生冲突时,如果孩子选择尊重自己的意志,就是完成了心理弑母;如果孩子选择遵从母亲等养育者的意志,就是被忠诚所困,失去了自己。 19,做事情不能专注,几分钟就走神,可能是在“寻找妈妈”。 20,过度拯救指的是看到你有痛苦,我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拯救你,哪怕没有效果,哪怕会损耗自己,哪怕你不领情,哪怕我已经意识到这可能会导致你剥削我,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继续帮你、拯救你。采取这种行动时明显会有你我不分的感觉,这其实是共生心理的一种表现。有些大人会有意识的利用孩子。例如:“你们怎么不快点长大,长大了就可以保护妈妈了”。如果屡屡这样利用孩子,孩子就会陷入过度拯救的泥沼,不能直面真相。孩子潜意识其实很反感被这样利用,但这种反感一旦被意识到了,他们就会因此而感到内疚。 21,强大恐惧症是指一个人走向强大时,会莫名其妙地失败,或者犯一些低级错误。仔细分析下去,会发现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种逻辑:如果我变强大了,就会失去某些关系。 22,只有确保有大地可以降落时,一只飞鸟才能酣畅地在天空翱翔。 23,如果我们深爱一个人,例如自己的孩子或伴侣,那最好的方式是做他们的容器,鼓励、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展开自己独特的生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他们的动力可以展开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可以坚持自己的意志。 24,边界意识就是“我是我,你是你,我们之间是有边界的”具体一点是,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你不能进入我的空间;同样,没有经过你的允许,我也不会进入你的空间。它包括地理边界、身体边界、心理边界、财产边界。 25,如果你在你的地盘,你却不能做主,你就是别人的殖民地。那么你是谁的殖民地?如何重新夺回你的地盘?你又是谁的殖民者?你应该怎么把主权还给别人? 26,继发性获益,指有些人生病后获得的特殊照顾和优待。病人通过患病获得好处,比如通过患病达到不上学、不上班、避免受到指责和批评、免除某种责任和义务、寻求别人的注意和同情等目的,这是他们应对心理、社会等方面困境和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方式。这会导致病人“发明”大量的躯体化症状来达到继发性获益,而这种“发明”可能是在潜意识形成的。 27,打孩子非常不可取,无论出发点是什么,这都不能称为“教育”,当父母对孩子行使身体暴力时,无疑是在对孩子说“我可以侵犯你的身体”。实际上,父母不仅不能对孩子使用暴力,还要向他传递一个信息——你的身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父母不可以侵犯,别人也不可以。如果被侵犯,你可以使用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必要时甚至可以使用暴力。 28,守住身体的边界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积极地在关系中表达“我愿意”和“我不愿意”。 29,心理边界就是你和他人不同的心理状态。拥有清晰的心理边界,意味着你的心理状态是你的,别人的心理状态是别人的,你们之间有边界;你关于对方的感知、想象和判断是你的,只有得到很强的佐证,才有可能确认是对方的。 30,人们喜欢越过他人心理边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时会过度美化坦诚的价值。的确,坦诚能让人与人交流更顺畅,让彼此更信任。但过度坦诚意味着一个人彻底放弃了自己的心理边界,让自己处于一种看起来毫无隐私的状态。而这恐怕违背了坦诚的初衷。“我”毫无保留地向“你”呈现一切,这本质上是一种臣服。只有当你设立了清晰的心理边界,向对方隐藏起你的隐私时,你才能成为一个自主的人,而不是臣服者。曾奇峰说“没有秘密,孩子就不会长大”。 31,一个成熟的个体要懂得谁的感受谁负责。当一份关系或一件事令人不舒服时,如果持有“我的痛苦和负责”的想法,人就比较容易有动力去改变;而如果有“我的痛苦你负责”的想法,人就会总想着去改变对方。 32,良好的心理边界能让我们在与别人相处时保留自主的权力,还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你没有心理边界时,你会觉得你的想象是不自由的,你会觉得有一又眼睛,而且 是一双苛刻的眼睛在盯着你,让你不敢有出格的想象,难以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也会受损。心理边界等于为你创造了一个空间,去容纳你纯粹的想象。有了这个空间,你就能控制好自己的想象力,不会让想象变成真实的行为。而俄狄浦斯情绪注定只能停留在想象 中,不能变成现实。示过,如果一个人没建立好心理边界,就会完全无法容纳俄狄浦斯情绪,也就是几乎完全不允许它在想象中出现。 33,对于不能捍卫自己边界的人来说,自卑竟然成了一种保护。因为如果不自卑,坦然承认自己的强大,他们就得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自卑,把自己认为的能力降到真实能力水平以下,他就 就有了一个借口——不是我不想背负太多责任,而是我没有这个能力。 34,财产必须是有边界的,只有当这一点被充分尊重并得到保障时,人才会有动力去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不管在什么方面,都不要着急让渡自己的利益,不要用这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助人胸怀。“成熟的人讲利益,幼稚的人讲情怀”。 35,当别人侵犯你的边界时,怎么防御?首先,不含敌意的坚决;其次,从小事开始拒绝,从小事上坚决表达自己的意志,从小事着手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然后,如果是跟关系一般的人,甚至是跟陌生人,而你又特别不擅长争辩,那该怎么守住自己的边界呢?方法就是尊重事实,驳回情绪,这也是沟通中的重要原则。我们在讲话时会传递两层信息,即事实层面的信息和情绪层面的信息。不知道讲事实的人就是只会胡搅蛮缠的人,和他们吵架,你只要冷静一点,抓着他们谈事实就可以了。如果还有旁观者,那吵赢他们就会更容易。所以,但凡是脑子比较清楚的人,都知道要讲事实,然后在讲事实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传递出去,投给对方。如果对方传递过来的情绪是好的,你愿意接受,那不妨接过来,让它流动。但如果你感觉对方传递过来的是情绪垃圾,而你并不想容纳这种情绪,那就该驳回去;最后,如果有人想破坏你的边界,就告诉他“这是我的事,和你无关。如果他想把你拉进他的边界而你不愿意,就告诉他“那是你的事”。 36,你的边界被打破时,该如何反击?直接、清晰地告诉对方你的想法。例如,“你把事情说得那么复杂,不就是为一个目的?让我听你的,按照你的来?但是,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花大力气去争辩一个道理,因为这里面藏着一个逻辑:谁有道理,就得听谁的。所以不仅控制的一方在不断讲道理,被控制的一方也会使劲讲道理。很多人认为,只要把符合自己利益的观点讲得很有道理,就可以让对方听自己的了。但有边界意识的人都知道,我是我,你是你,如果纯粹是我自己的事,不管你有没有道理,我都没必要跟你争辩。在恋爱关系中,很多人会因为一点小事不如意,就把它上升到“你到底爱不爱我”的终极拷问上,其实这种对话中,爱只是一个幌子,根本点还是你必须听我的,必须按照我的意志来满足我的自恋。所以,他们不是在问“你爱不爱我”,而是在问“你听我的还是不听我的”。 37,一个残酷的事实:恋爱中,越是听对方的话,可能越不容易赢得对方的爱,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能击破自己自恋的人。虽然有点残酷、但人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无条件地听对方的,对方就会觉得你只是他自身的一部分,然后反而会觉得很孤独,因为他要寻找的是另一 个完整的人。所以,当你戳破了对方的自恋,就等于告诉对方:我是个完整的人。这时,对方反而会有真切的遇到你的感觉。 38,面对霸凌,我们应该怎么做。这里的霜凌不仅仅是校园霸凌,也包括亲人之间的霸凌。当有人闯进你的地理边界,而你一再让他离开却最终失败,那你得知道这是霸凌、你需要用更强有力的方式请他离开。当有人在身体上霸凌你,你需要在身体上发起反击,如果做不到,就需要找人来帮你。当有人在心理上霸凌你,你需要在心理上发起反击。当有人在金钱上霸凌你,同样,你需要回击他。有些孩子都在学校受到霸凌。基本上,这些家长都有一些行为上的共性,将其分成两类:第一。他们根本不会使用肢体力量保护自己,也难以使用语言暴力回击别人,而他们的孩子也认同了这样的方式;第二,他们经常攻击孩子。不允许孩子还击。对于后一种家长,他们要迈出的第一步很困难,就是承认自己是孩子的霸凌者。当他们承认了这一点,并向孩子道歉后,孩子很快就会发生一些改变。对于前一种家长,他们需要意识到,他们认为的善良其实是软弱。他们把自我保护视为错误的,但其实是他们的经历让他们不敢使用身体和语言暴力,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做会招致更严重的惩罚。当意识到所谓的善良其实是软弱后,他们就可以教孩子如何使用“让他疼“的方式保护自己。当孩子做不到时,他们必须出面保护孩子。 39,孩子说“不”,其实就是孩子在和妈妈划开边界,是在主动把妈妈从自己身边推开。说“我来”,则是在表示我发出的动力和意志,我要自己完成。当孩子能基本做到这一点时,他就实现了“外化”。 40,心智化的意思是,养育者要帮助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处于强烈的负面情绪中并大吵大闹,甚至是搞破坏时,养育者可以用语言翻译出他们的情绪,这样就意味着他们的情绪被语言标记了。例如,当孩子非常生气时,你可以对他说:“你知道吗,你现在的这种情绪就是愤怒,你现在非常愤怒。”然后进一步告诉孩子他的愤怒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帮他逐步理解、化解这种愤怒。仅仅是标记,就能让孩子对情绪产生一种掌控感,而当孩子能用语言向别人表达情绪时,就是在沟通了。 41,见诸行动的意思是,有一种负面情绪你没法忍受,于是把它变成破坏性的行为。所以,情绪管理就是要不断地心智化,同时不能轻显见诸行动。这听上去不难,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有人对负面情绪的控制力很差。一产生负面情绪,就想表达出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里面包含着很多层意思。比如,这样的人觉得自己非常虚弱,而负面情绪就像死能量,如果憋在心里,会把自己“杀死”。 42,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将内部想象世界展现到外部现实世界的过程。这个向外拓展的过程,是“外化”。如果外化严重停滞,人就容易处于封闭、内向的状态。对于这种状态,有一个有点刺激人的说法:你不能去搞外部世界,于是只好封闭起来搞自己。换句话说,如果你不能和外部世界充分发生关联。内心世界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 43,想象、行为与后果:想象,是指你纯粹内在的想象世界,没有和外部世界产生任何关系。行为,是指你向外部世界的客体发出了动力,并传递到了客体上。后果,是指你的行为对外部世界的客体造成了一些实质性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它们,就会带来各种影响。想象、行为和后果的区别: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非常黑暗、血腥、奇幻的内容,你可以想象任何事情。在这些想象中,你有绝对的自由。但你必须知道,想象只是想象,只要没有见诸行动,就不会引起后果,你更不用因此觉得自己有罪。 44,重要的不是你怎么想,而是你的选择,选择决定了你是谁。每个人的想象世界都无比复杂,但我们可以通过主动的选择去追求自己希望展现的行为,以及希望达到的后果 ,而这些可以在外部世界看见的东西,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的内在心灵。我们要特别重视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去觉知自己复杂的内心,但要说什么话,做什么行为,都是可以选择的。同时,我们要对自己和别人的想象 给予适当的宽容。 45,自恋是人的根本属性。刚出生的婴儿天然都在自恋维度,而且这还涉及死亡焦虑,所以他们对力量的强弱和权力的大小非常敏感。但是,随着感知到养育者,特别是妈妈的爱,他们开始感知到关系维度,开始体验到爱。而且,当他们也能对妈妈产生深厚的爱时,他们会感知到世界上不是只有“我”这一个中心,还有“你”这另一个中心,“你”和“我”都是值得尊重的人。这时,平等也就产生了。所以说,只有情感,才能让人感知到平等。 46,什么叫个体化的完成。这是指在用三年时间把外在妈妈的爱变成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的同时,孩子的个体化过程也完成了。也就是说,他抽象意义上的自我诞生了。在心中住下了一个爱的人之后,你对孤独的承受力就会变得强很多。反过来说,能享受孤独的人,不要觉得都是因为自己境界高,真相可能只是因为你运气好,在三岁之前把爱你的人内化到了自己心中。 47,情感客体稳定性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心里住下了一个爱的“你”,个体化的完成则是这个人确信“我”是好的,是值得住在抽象的心里的。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里住下了一个“好的我”和“好的你”。“好的你”愿意善待“我”,“好的我”也愿意善待“你”。即便你我之间有愤怒和敌意,也可以在我们的关系中得到化解。这样的基本感觉,带来了真正的放松。 48,要尊重自己的感觉。 49,好的父母有容器的功能,你把事情做好了,认可你;你受挫了,支持你。而且,你可以冒犯我,我不需要你因为服从我而消融在我的世界,我愿意看到你脱颖而出、一飞冲天,逐渐脱离我的怀抱。这可以概括为:我愿提供支持给你,同时,我也接受你颠覆我。 50,母爱指向融合,父爱指向秩序。在亲子关系中,要注意,规则不能只用来约束孩子。父亲的价值不仅可以为家庭提供保护,更重要的是,当父亲介入母子关系后,孩子的世界就可以从二元世界进化到三元世界。父亲可以直接把孩子带出母亲包围圈;父亲作为外部世界的象征,可以减轻孩子对社会的恐惧。父亲作为母子关系之外的存在,是所有敌人的原型。孩子和母亲的关系陷得越深,外化完成得越差,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和恐惧也就越大,这会严重影响孩子进入外部世界。但如果父亲能承受孩子这种敌意的投射,就能帮助孩子化解敌意,从而降低他进入外部世界的难度。 51,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自信和热情。活力滋养自身,就是自信;活力能流向客体,就是热情。 52,怎么活得真实?按你能适应的难度层次,一层一层开始在不同深度的关系中尝试。你可以先设定一个容易达成的小目标,达成后再提升难度。 53,能在无限世界有主人感的人,一定是先做到了一点——他们是自己内心的主人。 54,当一个人能真实地活着,能忠于自己的内心时,他就会打开一个通道,直接和存在相连。 55,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当炮灰的,而是为了活出自己的精彩。绝对不存在一个极其顺从,同时又极具创造力的人。顺从的人可以是一个不错的工具,但活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东西必须建立在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基础上。 56,现代舞大师玛莎.葛兰姆: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 57,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你,就是宇宙的中心。 58,活出自己,是一个人对世界最大的祝福(我也可以说是活出自己是一个人对世界最深的爱) 59,如何活出自己? 第一,请先照顾好自己。照顾好你自己的身体,包括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物质性需求(一个人童年没得到很好的照料,容易把正常的基本需求视为贪婪、过分的可怕需求,会鄙视他们,转而过于重视精神性需求。可精神性需求很容易成为想象层面的东西,进而会让人一直陷入孤独中); 第二,明智地看待关系。成为你自己,但必须在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在孤独中,那他是没法幸福的,也不可能圆满。人晃能彻底活在孤独之中,的确,饱满的灵魂可以享受孤独,但如果从出生起就一直在孤独中,那必须警惕,因为这极有可能是活在自闭之壳中(在构建和维系关系时,要明智,不要太理想化。明智的意思是去构建对自己有益的关系。所以要有意识地选择和谁在一起。当一份关系变得有毒时,要敢于结束它。如果是难以结束的血缘关系变得有毒了,就要勇于远离它) 第三,尊重你的感觉。感觉来自体验,来自心灵深处。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否做到这一点,那就是看你是否展现了三种生命动力——自恋、性和攻击性。 第四,守护你的权力。例如,在你的房子里你是主人吗?当遇到反客为主的人,不管是亲人还是偶尔来的客人,你能直接捍卫自己的权力吗?此外,你的头脑、心灵、时间和工作岗位,你都能守护吗?(如果明明是你的空间,你却没有自主权,就意味着你遭遇了入侵。入侵会引起你的敌意。当敌意太强,而关系又不得不维护时,你就会陷入僵硬的状态。也就是说,你只能与外界保持非常浅层的互动,而内在的流动被彻底切断了。你的头脑在动,但没有了创造力;你的身体在动,但没有了活力;你的情感在维系,但没有了热情。保护你的空间,守护你的权力,只有这样,你的生命力动力才能在这个空间内自由流动) 第五,主动拥抱自恋的破损。自我的成长必然伴随着自恋的破损。对一个人来说,自我越虚弱,就越恐惧自恋的破损。然而,严重地活在自恋中,常常又意味着其他客体的能量不能很好地流进你的空间。(成长中总是会有各种伤害,当伤害严重一点时,我们会觉得遭遇了创伤。然而,生命中有一个真理——当伤口出现时,光就有可能进入了。勇敢地活,努力地去追逐你想实现的目标,拥抱发生的创伤。在这个过程中,你越真实,越主动,劲使得越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没有遗憾。创伤通常不会导致遗憾,最容易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没有充分展开自己,是自己太畏缩。因为这样虽然的确能让你在事情发生时保护自己的自恋,可之后你会明白,自恋从未严重破损过的一生是枯燥干瘪的一生) 第六,通向自我实现。不要把“活出你自己”理解成为所欲为这么简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活出自己的过程是人性化攻击性的过程。最初,当一个人的自我太脆弱时,他会恐惧自己的攻击性,因为他担心一展现攻击性,自己就会被报复,甚至被灭掉。于是,为了保护“我”,人就会压缩自己的攻击性,这时就只是活着而已。度过了这个恐惧的阶段,人不再担心一展现攻击性就会被灭掉,这时就有了基本的存活感。但接下来,又会进入内疚的阶段,他开始担心一展现攻击性,就会伤害自己所爱的人。我们就是在恐惧和内疚之中,不断修炼攻击性的表达。最后,你可以由衷地信任你的自发性,坦然伸展你的攻击性,不再恐惧自己会受到伤害,也不再因为担心会伤害所爱的人而内疚。 60,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的时代诉说,同时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 钢琴家格伦.古尔徳: 一个忠于自我的人,可以破碎时空,碰触存在,与道相连。——《自我的诞生》

网址:忠于自我的人,可以破碎时空,碰触存在,与道相连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75805

相关内容

忠于内心,活出真实自我:追寻生活的独特之道
碰一碰就能连 Wi-Fi、投屏,我只花 ¥20 就打造了一套自动化的家庭环境
论自由、差异与人的社会性存在
人与自然可持续共存的策略
贾树:修复文物是在与古人对话
当我们谈论育儿时,我们在谈论自己
银川旧书本破碎机,铁屑破碎机市场
东方美学碰撞现代设计,方太与设计师唐忠汉共话高端厨居美学
那些可以抚慰自己的方式
现代与自然碰撞,邂逅艺术与空间之美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