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病到防病,铺就雪域健康之路
及时就医治疗小病,防止恶化成大病 #生活知识# #健康生活# #疾病预防#
+关注
✦
“人民人”在西藏
✦
编者按
“组团式”援藏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自2015年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组团式”医疗帮扶。2024年7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七名援藏医疗专家抵藏,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援藏工作。
一年来,七名专家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高原医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60岁的藏族阿妈卓玛(化名),在乳腺癌术后化疗,失控的甲亢又让她的颈部肿物疯狂生长,如今已压迫气管,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痛苦的喘息。
调整药物、多科会诊、再调整药物……
两周来,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像失控的过山车般剧烈波动。会诊室里,有专家正建议继续加大抗甲状腺药物剂量。
这很可能不是普通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多年的临床经验让参加会诊的援藏专家内分泌科张放医生敏锐地察觉到患者的异常——
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指标波动过于剧烈,颈部肿物生长速度异常,这些都与典型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表现存在差异。
“必须立即复查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和甲状腺刺激免疫球蛋白指标!”张放语气坚定地向团队成员们强调。
在西藏,由于环境因素和医疗条件的限制,许多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表现往往与教科书描述存在差异。
检验结果印证了张放的判断:复查指标都是阴性的。结合超声检查显示的甲状腺结节特征,阿妈最终确诊为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这是一种在高原地区相对少见,但对药物治疗反应极差的特殊类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张放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与外科、麻醉科专家共同制定了精准的手术治疗方案。在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后,团队为阿妈成功实施了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困扰她多时的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甲状腺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
在拉萨的诊室里,张放见到了很多内地看不到的内分泌代谢病的状态。单侧男性乳腺发育重达10斤,像揣了个小西瓜;血钠190mmol/L(正常135-145)的代谢性脑病患者,随时可能抽搐昏迷;甚至甲状腺结节也格外“豪放”——直径超6cm的肿瘤几乎成了门诊“常客”。
刚去西藏工作的场景让张放记忆犹新,护士拿着一沓满页红色箭头的化验单,急匆匆的请他会诊——又是一例怀疑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内地,这种指标可能几年都见不到一例。”张放一边快速下达医嘱,一边与团队进行紧急处置。

张放医生与团队查房
“糖尿病治疗关键在于‘管’,我们必须把健康管理的理念真正扎根西藏。”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张放更致力于提升患者健康意识与当地医疗水平。
他将北京大学大学人民医院糖尿病健康管理理念带入西藏——重视教育,规范诊疗。
在"南迦巴瓦峰论坛暨糖尿病诊疗能力提升培训班"上,张放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援藏专家强强联袂登台,以真实病例为切入点,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林芝地区医务人员深入剖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治要点。“这样的培训既解渴又实用,让我们对疑难病例的处理有了底气。”课后,学员们纷纷点赞好评。

张放医生在林芝授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已经派出了三位学科骨干,从救治到预防,从技术帮扶到体系建设,一棒接一棒地守护着当地患者的健康,为提高西藏地区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水平和科研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立足高原特色,创新科学减重模式
西藏,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土地,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风貌,也形成了与内地迥异的饮食文化。酥油茶、糌粑、牛羊肉等高热量、高脂肪的传统饮食,曾是高原居民抵御严寒的重要能量来源。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藏区居民的膳食结构悄然改变,加之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藏区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升。
今年4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正式开诊。张放医生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熟的“肥胖与减重门诊”为蓝本,结合西藏实际情况,对体重管理门诊的流程进行了系统性优化。

他与自治区团队多学科联合共同制定了“高原版”体重管理方案,不仅涵盖常规的代谢指标监测、营养指导和运动干预,还特别融入了藏区饮食文化适配建议,合理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营养失衡。
为了让更多藏族同胞了解肥胖的危害和科学减重的方法,张放医生致力于科普宣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普及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关联,并强调“减重不是盲目节食,而是找到适合高原生活的健康平衡”。实用的科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关注,让科学减重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高原地区推广科学减重,既要尊重文化传统,又要结合现代医学证据。”张放表示,未来他还计划与当地疾控部门合作,深入牧区和乡镇开展肥胖流行病学调研,进一步优化适合西藏居民的体重管理模式,让健康管理的理念真正扎根雪域高原。
这一举措不仅是“组团式援藏”医疗帮扶的生动实践,也为高原慢性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在政策支持与医疗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体重管理正逐步从“疾病治疗”转向“全民健康促进”,为雪域儿女铺就一条更科学、更可持续的健康之路。

倾囊相授,走出科教传承之路
为全面提升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科教水平,张放医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与当地医护团队开展深度学术交流。
他不仅分享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更带领团队成功申报"藏自然"组团式援藏专项课题,重点攻关高原糖尿病患者临床分型的聚类分析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从文献检索、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掌握完整的科研流程,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研究团队。
“医疗援藏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培养人才。”在教学工作中,张放展现出极大的热忱与担当。每周固定为内分泌科年轻医师开设理论课程,系统讲解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最新诊疗进展。当其他援藏科室提出授课需求时,他总是欣然应允,先后为急诊科、内科、外科等多个科室开展专题培训。跨学科的授课方式,有效促进了医院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
即便远在雪域高原,张放坚持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进修医师和本科生开展线上授课。巧合的是,2022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平措旺扎——这位从拉萨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藏族学子,恰好选修了张放主讲的《医学演讲入门》课程。这种跨越千里的师生缘分,成为教育援藏最生动的写照。

张放医生和平措旺扎同学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合影
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一批又一批援藏医生正用仁心仁术书写着动人的生命篇章。他们不仅为藏族同胞带来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更肩负起教学相长、科研创新的重任。
这场跨越十年的生命接力仍在继续,每一棒都传递着医者大爱,每一程都见证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健康中国的阳光终将温暖世界屋脊的每一个角落!

供稿 | 医院第十批“组团式”援藏队
编辑 | 张贺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从治病到防病,铺就雪域健康之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81454
相关内容
从治病到防病 开启健康管理新篇章从预防、治疗到与敏共生,过敏疾病需全病程管理
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
糖尿病 “防大于治”:从日常细节守护健康
健康管理=治未病,治未病=健康长寿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与慢病预防ppt课件.ppt
“健康生活、健康饮食” 将慢病防治进行到社区
张前营:冠心病防治指南 健康生活从心开始!
犬病的护理(从预防到治疗,用心呵护你的爱犬)
盘点那些健康的饮食大法,有病治病,没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