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该如何计量?抑郁时代的科学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24 11:43

《幸福的科学》探索幸福感来源 #生活乐趣# #心理健康乐趣# #心理自助书籍#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幸福宛如一颗璀璨星辰,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自古以来,无论是哲人的沉思默想,还是普通百姓的日常劳作,无不在追寻那转瞬即逝却又令人魂牵梦绕的幸福之光。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深植于每个人心底的一抹温暖与向往。古往今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用科学方法系统化地衡量人类的幸福。特别是在抑郁情绪泛滥,“卷文化”横行的当下,研究幸福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源:pixabay.com

回望历史,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系统探讨幸福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幸福”(eudaimonia)概念,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更是一种“美好生活”的理想状态。在他看来,真正的幸福不是短暂的快乐或物质的满足,而是通过实践美德、理性沉思以及获得维持这种生活方式的基本物质条件,实现人的潜能与价值。这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幸福观,超越了感官愉悦,直指人类存在的核心意义。

“这是一种非常全面的幸福观。”哈佛大学人类繁荣项目主任泰勒•范德韦勒认为,亚里士多德所描绘的幸福,是一种需要通过长期努力、自我完善和道德实践才能达成的理想生活状态。这一理念在西方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并在后来的思想发展中不断演化。

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到他赞同曾皙对太平盛世的想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惠风归咏图,李学明绘

中世纪时,托马斯•阿奎那继承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将幸福定义为一种“完全的满足”。他认为,只有当生活的各个维度——信仰、道德、情感、社会关系等都协调一致,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只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井然有序,幸福才有可能实现。”范德韦勒进一步解释道。这表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意识到幸福并非单一维度的体验,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状态。

进入工业革命后,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尝试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衡量幸福感。最初,人们依赖诸如GDP增长、就业率、犯罪率和预期寿命等客观指标来评估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幸福水平。然而,这种以经济和社会统计为核心的衡量方式很快暴露出局限性。

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指出:虽然提高人均收入确实能够改善生活质量,但它并不一定能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换而言之,“金钱买不到幸福”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是成立的。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发展观念,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幸福的本质。

没钱想拥有,有了怕失去

到了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推动了对幸福研究的新转向。像埃德•迪纳(Ed Diener)这样的研究人员开始从实证角度出发,构建更为科学、系统的幸福测量模型,逐步摆脱过去那种高度抽象、哲学化或宗教化的定义。

纵观历史,幸福的内涵总是围绕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着。

以前的人们生活简单,欲望单纯,获得幸福的目标也更加清晰明确。一餐饱饭,一屋容身,便是大多数人追求的幸福生活。然而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信息爆炸式涌出,科技高度发展,经济相对繁荣,生活平安稳定。可以说,我们拥有着前人梦寐以求的一切。然而,我们依旧感到空虚、焦虑、无聊,甚至孤独。这种“现代困境”促使我们更加迫切地思考和追寻:幸福到底在哪里?

幸福,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概念,也是最难被准确量化的。想要摸清楚幸福的脉络,科学家们始终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仅是要找到将其数据化、系统化的关键,更要努力应对研究对象的主观性、模糊性,甚至伦理敏感性。

对此,不同的科学家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径开展研究。

“如今,幸福感的测量与最初的测量方式不同,人们从多个维度、多组变量来研究幸福感。”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恰大学的维克托•劳尔•洛佩兹•鲁伊斯等人开发了一个基于40个变量维度的模型,用于综合评估个人的幸福水平,包括职业收入、居住环境、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区安全,乃至社区绿化等细节指标。

衡量幸福与否,真的需要这么多数据来确定吗?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范德韦勒开发的幸福指标包含12到54个变量。他坦言,即便指标在不断被细化、被扩大,但这些指标永远无法完美地衡量人们到底有多幸福。

“没有100%可靠的方法来衡量幸福。”不久之前,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展开了一项“对人类幸福感的分析”的研究。该所分析师亚历杭德罗•森塞拉多(Alejandro Cencerrado)表示,为了应对幸福主观性的挑战,团队没有瞄准指标变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询问人们的感受。即通过大规模数据的收集,找到出幸福的来源及影响。

团队将幸福感的强度设置0-10不同等级。他们的思路是:虽然面对相同的幸福指数,每个人的答案也许都不尽相同。但如果参与调查的人数足够多,那么就有可能得出一个大多数人倾向回答的标准。

当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已经可以来处理来自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人的海量信息。参与研究的受访者越多,结果就越可靠,也就越有可能揭示出“集体幸福感”的真相来。

任何指向幸福的科研,最终都必须“以人为本”。

哈佛大学曾经于1938年开展过一项跨越近 80 年时间的跟踪调查,在对268名研究对象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以及精神状况等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从人际关系中得到的幸福感对于健康有很大影响。

研究显示,亲密的关系,比金钱或荣誉更能让人感到幸福。紧密的人际关系纽带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生活中的不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与社会阶层、智商、基因等传统指标相比,更能准确预测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其中,对于婚姻的满意度尤为明显。研究发现,婚姻幸福的老年人反馈,即使在疾病缠身、疼痛较多的日子里,他们的情绪也没有受到影响。而那些婚姻不幸的人则感受到了更多的情感和身体上的痛苦。

该研究的主任、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精神病学家、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罗伯特•瓦尔丁格(Robert Waldinger)说,那些保持温暖关系的人更快乐,而孤独的人往往死得更早。

他说:“孤独会杀死人,和吸烟或酗酒的危害一样强大。”

“良好的关系不仅保护我们的身体,也在保护我们的大脑。”瓦尔丁格在演讲中说,“一些80多岁的夫妇可以日复一日地互相争吵,但只要他们觉得在遇难困难时他们真的可以依靠对方,这些争吵就不会对他们的幸福感造成影响。”

人生里的“小确幸”背后是事关民生福祉的“大问题”。

从哲学沉思到数据建模,从个人德行到社会指标,人类对幸福的追寻始终在路上。幸福的研究不仅是学术探讨的一部分,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来源于物质上的富足,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社会关系的支持。

随着更多学者投身于幸福研究领域,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公共政策将更加注重提升公民的整体幸福感,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社会。这不仅是对个体生活质量的关注,也是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承诺。

参考文献:

1.https://english.elpais.com/science-tech/2025-05-29/science-and-the-elusive-path-to-measuring-human-happiness-there-are-no-100-reliable-methods.html

2.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7/04/over-nearly-80-years-harvard-study-has-been-showing-how-to-live-a-healthy-and-happy-life/

网址:幸福该如何计量?抑郁时代的科学探索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1009

相关内容

认知重评与主观幸福感:抑郁和焦虑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探索幸福的秘密
幸福心理学:探索幸福的科学与实践
如果焦虑、抑郁,请及时做心理咨询!
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主观幸福感和网络成瘾的链式中介作用
积极心理学:从疾病治疗到追求幸福,探索人类美好生活的科学革命
抑郁症自我调节有哪些方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缓解抑郁症?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善严重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在快节奏时代,如何守住平淡幸福的秘密?这6个生活哲学教你活成神仙
如何通过艺术疗法缓解抑郁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