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怡青展示制作好的头饰。
在东西湖区常青花园第三社区4小区,马怡青女士的门前院落总是吸引着路人的目光。数十种花草在阳光下舒展枝叶,那些娇贵的品种则在她精心准备的遮阳伞庇护下安静生长。走进她的家中,整洁有序的环境透露出主人生活的条理,而客厅茶几上那个装满各色针线的大号收纳盒,则暗示着这位79岁老人不平凡的晚年生活。这个收纳盒,是她艺术创造的武器库;那些五彩的丝线,是她编织社区文化梦的工具。马怡青用针线和舞步,在退休后的24年里,悄然编织了一张覆盖整个社区的文艺网络,让“月亮湾”舞蹈班成为当地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
编排“板凳舞”,充当“孩子王”
马怡青年轻时就热爱艺术,曾担任地方广播员。支教期间,还能够带着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跳自己编排的“板凳舞”。
进入银行工作后,她经常在单位活动中进行独唱表演,用歌声打动同事。这些早期的艺术实践,虽然只是业余爱好,却为她退休后的社区文艺事业埋下了伏笔。艺术之于马怡青,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而是融入生活的表达方式,是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桥梁。这种朴素的文艺观念,后来成为她组建社区舞蹈团的内涵精神。
学习“广场舞”,充当领头人
2001年退休后,马怡青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加入了老年大学的广场舞团体。几个同小区的朋友因出行不便,请她牵头成立舞蹈班,她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担子。“月亮湾”——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寄托着马怡青对舞蹈的美好想象:月光下的舞者,如同水中倒影般柔美动人。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上百人的规模,常年活跃的30余名成员,这个舞蹈班的成长轨迹,映射出马怡青不懈的艺术追求和组织才能。她不是简单地复制他人的舞蹈,而是通过观看视频自学后再教授给团员。
马怡青的艺术创造力不仅体现在舞蹈学习上,更表现在她的原创能力上。对于一些常见的黄梅戏,她能根据团队特点进行改编;在社区20周年庆时,她精心编排了舞蹈“仙女散花”,并在现场指挥表演。这种创作能力,让“月亮湾”的表演总是充满新鲜感和独特性,避免了社区文艺活动容易陷入的同质化尴尬。马怡青深谙,要让舞蹈团保持活力,就必须不断创新,给团员和观众带来新的艺术体验。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月亮湾”在众多社区文艺团体中脱颖而出。
为团队省钱,自制饰品200余件
随着舞蹈班名气的增加,社区邀请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然而,缺乏统一的表演服装和道具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一个人一次就要好几十块钱。这要是多演几次,大家都吃不消。”马怡青的这句话,道出了基层文艺团体普遍面临的困境。
马怡青制作表演服饰。
但这位古稀老人没有向现实低头,而是拿出了令人惊叹的解决方案——自己动手制作道具。20多年来,两百余件“叶扇”“头饰”“云肩”“披帘”等衣饰品从她的巧手中诞生,这些充满创意的手工艺品不仅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更成为“月亮湾”独特的艺术标识。
马怡青的手工制作绝非简单的仿制。每一件作品都融入了她对舞蹈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她会根据舞蹈的主题和音乐风格,设计不同风格的道具;考虑舞者的动作特点,确保道具既美观又实用;甚至还会研究不同材质的效果,以达到最佳的舞台呈现。这种将舞蹈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的创举,使“月亮湾”的表演形成了独特的视觉风格。
取舍之间见智慧
除了舞蹈班,马怡青还曾组建过一支腰鼓队,但随着年龄增长,她不得不做出取舍。腰鼓队的消散,固然令人遗憾,却也体现了马怡青的明智——集中有限精力,将“月亮湾”办得更好。这种有舍有得的选择,展现了她作为社区文艺组织者的成熟思维。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热情固然重要,但理性的规划和资源分配同样不可或缺。马怡青的取舍之道,为社区自治组织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马怡青茶几上那个装满针线的大号收纳盒,恰如她艺术人生的隐喻——看似平凡普通,却蕴含着无限创造的可能。从银行职员到社区文艺骨干,从舞蹈爱好者到两百多件手工艺品的创作者,这位七旬老人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令人敬佩的艺术长征。她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训练,没有丰厚的资金支持,有的只是对文艺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付出。正是这种朴素而坚韧的精神,让“月亮湾”的月光照亮了整个社区,也让马怡青的晚年生活绽放出异样光彩。
(通讯员邓晓 实习生张斯诺)
【谢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