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和荣获最佳摄影作品的路透社摄影师合影。
■ 特派记者 孙嘉晖 广州日报墨尔本1月31日电
经过两周的激战,澳网曲终人散。
作为网球大满贯赛事中全年第一项也是唯一一项在南半球举行的盛事,澳网最“年轻”(也有百年历史了),也最开放,就如澳大利亚人的性情,自由、包容,没那么多繁文缛节,面向广阔的亚太市场,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和生意。
当今世界网坛有三大组织,一是国际网联(ITF),二是男子职业网协(ATP)和女子职业网协(WTA),三是四大满贯公开赛。之所以将大满贯赛事单列,因为其归属于各国网协,与国际组织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只能算密切配合的商业和技术伙伴。这也意味着,澳网有着独立的财务营收,可以主导支配收入。因此,每年澳网与其说是一次体育盛会,毋宁说是一场商业峰会。
每逢澳网,城中酒店爆满,一房难求,普通酒店的房间价格也接近千元人民币,一碗面条吃掉七八十元亦属正常。但就是这样,国际体育爱好者还是趋之若鹜。
为了创收,澳网组委会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请李娜任推广大使,吸引亚洲球迷。一场李娜与球迷的小型见面会,只有购买数千元人民币贵宾票的球迷才能入场,连李娜的朋友也直喊“太贵了”。
澳网的“创收”还表现在其他服务方面,比如,摄影记者要想上顶棚高位拍摄,必须购买一份高空保险,要价320澳元(约合1500元人民币),而且半决赛以后还要限制人数。这让记者直咬牙——太贵,难怪大家开玩笑说:“顶棚风险高,赔偿也高啊。”
为此,摄影服务中心特别举行了摄影评比活动,每天都有摄影师把心水作品拿来免费晒图,服务中心的墙上贴满了来自全球顶级摄影师的好片。
最后一个比赛日,服务中心召集摄影师拍摄大合照,这是每年的惯例,然后现场公布最佳作品,奖品是一台相机。最终,路透社摄影师约翰·奥布莱恩凭借一张法国“小黑”孟菲尔斯在球场上平行飞跃救球的照片成为优胜者。
看来,高消费是和高品位相匹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