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自然为什么能够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5-07-26 19:32

《行为心理学》解读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心理学书籍#

接触自然为什么能够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人们在与自然互动时会逐渐形成对自然产生联结感,并逐渐内化为心理情感。

在生态学家关注环境变化对生物种群影响的同时,心理学家也在关注环境变化对个体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能能够减轻压力,提升幸福感,维持身心健康,自然相处的时间越长,对自然产生的相关联的需求和愿望越强烈。

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推进,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少,并且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逐渐转入室内,在城市环境中居住的人罹患心理疾病的概率有所增加。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自然环境的作用被普遍忽视。

尽管研究表明,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福祉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但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也未能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自然环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生态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城市环境中自然的作用。

近年来,他们关注城市环境中的自然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包括附近的城市公园、小区绿化带等,这些都能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

因此,研究旨在探讨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关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城市中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在当代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压力、情绪低落和精神疲劳的问题。

但是,接触自然环境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从压力和情绪低落中恢复,鼓励积极的社会互动,促进社会合作。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接触自然可以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而这些感受可以减少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有研究考察接触自然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者使用钓鱼为主题的公共困境实验范式发现接触自然能促进合作决策。

这些研究提供了接触自然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的证据。

一、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

亲社会行为源于个体本能,是与生俱来用于促进族群繁衍以及后代生存。

虽然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基因的延续、这些有利于增强个体的适应性的行为会付出个人的成本,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相对适应性。

因此,进化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个体对陌生人的亲社会行为,也不能解释一些需要付出生命代价的亲社会行为。

班杜拉曾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源于个体通过观察周围的行为产生,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学习获得的,由环境和个体共同决定:

性别是影响亲社会水平的一个因素,女性的亲社会水平较男性高,性别差异可能是由社会不同期望所导致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期望女性表现出更好的亲社会水平。

此外,个人的宜人性、道德认知、共情水平都会影响亲社会行为:

宜人性是大五人格量表中的一个维度,研究者发现HEXACO人格模型中的诚实谦虚和宜人性能共同解释亲社会行为。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会影响同情和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亲社会行为,降低攻击行为。

共情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情感,研究者曾提出移情-利他主义模型用以揭示了亲社会行为的情感成分,高共情水平的人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关怀,更容易帮助他人。

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并不总是一致,最常见的情景影响亲社会行为就是旁观者效应。

即周围环境的人越多,个人提供的帮助会减少,在这样的情景下,他们会考虑施助成本和事件的紧急性。

也有研究者通过启动效应将环境和个体结合起来解释亲社会行为,个体的亲社会信念在受到情境激活后表现出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接触自然环境可以提高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在绿色环境中散步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这可能是因为绿色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情感复原,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行为意愿。

另外,一些研究也表明,接触自然环境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控制和共情能力,这些能力在亲社会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有一些理论试图解释自然环境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

其中,注意力恢复理论认为,自然环境可以吸引个体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恢复精力和注意力资源,从而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而压力缓解理论则认为,自然环境可以降低个体的生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从而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亲生命理论则认为,自然环境与生命息息相关,个体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到的自然之美会引发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总之,亲自然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接触自然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可能是通过提高情感复原、增强自我控制和共情能力等方式实现的。

注意力恢复理论、压力缓解理论和亲生命理论等理论提供了对这种关系的进一步解释。

二、自我超越的相关理论

在生态学系统理论中,接触自然可以被视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一部分,这种交互作用可以促进自然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接触自然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激发个体自我超越的体验。

因为接触自然产生的敬畏、正念、自然美感、生命意义感等因素,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脆弱,从而激发出对更高尚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接触自然提升自我超越的理论已经得到了多项研究的支持。

例如,有研究发现在森林中行走可以显著降低个体的负面情绪,提高自我超越的感受,促进更积极的社会行为。

此外,接触自然可以通过增强个体与自然的联系,唤醒敬畏情绪和正念等方式,促进自我超越的发生。

自我超越与敬畏和亲社会性之间有着正向预测的关系。

敬畏情绪能唤醒个体的自我超越,引起自己更加追求真实的自我和更高的亲社会性。同时,自我超越在敬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也起到了中介作用。

敬畏情绪能唤醒个体的自我超越,引起自己更加追求真实的自我和更高的亲社会性,并且自我超越在敬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因此,接触自然对个体的自我超越和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物质主义的相关理论

城市环境中的生活会增加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财富地位的重视。相比于城市环境,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则可以有效地减少物质主义的影响。

研究显示,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更加关注与自然元素相关的价值观念,如关注自然景观、生态环保等,而对财富、地位和形象价值的兴趣会降低。

因此,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更容易形成一种非物质性的价值观念,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物质主义与自我中心有关,物质主义者常常将自我放在重要的位置。

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容易表现出疏离和冷漠、自恋和对他人缺乏关心等负面情绪,他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更容易表现出一种疏离感。

综上所述,物质主义会影响亲社会行为,而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可以有效减少物质主义的影响。因此,关注自然对于提高人们的亲社会行为非常重要。

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更容易形成一种非物质性的价值观念,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容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四、日常接触自然对自我超越和物质主义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接触自然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但有研究者任务从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可能取决于如何在认知上与自然的互动。

例如,Kaplan和Kaplan提出的注意力恢复理论表明,与自然产生联系可以帮助个体恢复注意力,减轻心理疲劳。

Mayer等人的研究表明,Capaldi等人的研究发现,产生自然美感等对心理健康很重要。接触自然的主观体验受到环境属性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的也能接触自然,例如市区公园或家附近绿化带等,为人们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但是,在城市环境中,高耸的建筑物和噪音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研究寄希望于通过研究观看视频、自然打卡这类简单日常的打卡方式增进自然对人们的积极影响。

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日常接触自然有助于自我超越的提高和物质主义的降低。

自我超越和物质主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个体自我超越感越高,越会表现得慷慨和具有合作倾向,而个体物质主义越高,越容易表现出自私和不愿合作的倾向。

日常接触自然会改变个体的认知,如自我超越和物质主义。这种改变有一个特点,即更关注的不是自身,而是更广阔更丰富的事物。

自我超越和物质主义在概念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研究发现自我超越和物质主义相通的地方。

首先,接触自然会使个体产生“超脱”的感觉,能够拓展自我边界,感知到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使个体更加重视有益于他人而非自我的行为。

其次,物质主义倾向强调对金钱、地位、名望等的追求,这一系列的目标追求是人类价值目标系统的一个基本方面,与涉及帮助他人以及个人精神成长的目标相对立。

此外,研究还发现自我超越和自然联结的关系。

虽然大多数研究探讨过接触自然是促进自我超越和自然联结的相互影响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

但研究发现自然联结可能是自我超越的一部分,因为自我超越所强调的对其它物种对更大环境的联系包含了自然。

但如果个体处于不利于产生自我超越的情境下可能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因此,尽管接触自然对自我超越和自然联结都会发挥作用,但当人们考虑到更高层面时,相比于自然联结,自我超越对亲社会的影响会更大。

五、自我超越对接触接触自然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

研究探讨了接触自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中自我超越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接触自然影响被试的自我超越感,并且接触自然、城市接触对亲社会行为的效应存在差异。

此外,接触自然越多,被试的自我超越感受越强,合作水平越高。

具体来说,无论是观看自然视频,还是自然打卡,这一类日常接触自然的方式,比城市接触更能诱发自我超越。

因此,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接触自然有助于提高亲社会行为的结论。

在囚徒困境博弈和公共品博弈中,在没有其它有关线索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做出判断。根据风险厌恶理论,在只有一次博弈的情况下,人们选择背叛是对个体而言最佳的决定。

但是人们在观看完自然视频后更倾向合作,这可能是因为接触自然促进自我超越产生,进而会导致个体自我及其关注的减少,并增加亲社会行为。

网址:接触自然为什么能够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6702

相关内容

生活中的心理学:洞察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理论)
幼儿园《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适应群体生活能力的培养》微教案
年轻人为何为体验买单?探索消费背后的心理与趋势
为什么大自然能减轻压力?
深度探讨:自然与社会现象背后的科学与哲学
春季户外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课件.pptx
AI如何全面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益处分析
我们为什么焦虑?一个社会学家的观察
心学问教育咨询,育儿心理学: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通用12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