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洞察丨城市更新中的存量规划——从“大规划”到“小织补”,城市“剩余空间”再激活(上篇)

发布时间:2025-07-28 18:24

城市生活热点:城市规划中的新趋势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生活热点#

图片来源:Mevy

城市更新中的存量规划

从“大规划”到“小织补”,城市“剩余空间”再激活

撰稿:瞿晶丨城市设计研究中心

01

剩余空间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迈入存量

提升新阶段后的重要议题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载体的同时,也是市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其核心正在于吸引人、留住人。

1.1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

迈入存量提升新阶段

从现在很多城市的发展问题中不难看出,过去30年,城市发展采用的是“大手笔”、激进式的“增量扩张型”模式,为满足当时经济及市民刚性需求来使用空间,导致城市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基本不存在“剩余”规划。于是,一个个“北京式摊大饼”型的城市逐渐滋生,人们经历着居住区与工作区分离,大量的潮汐交通和交通问题让人们的城市生活痛苦不堪。

△ 《2018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北京的平均通勤距离和时间最长

数据来源:极光大数据出品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城市建设主线已经由增量扩张进入到存量提升的转型阶段:中国城市发展从以土地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进入以有机更新为主的重要时期。而对如何使原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空间进行再利用、再复兴,将成为存量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议题。

1.2

活化剩余空间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精细化管理

《剩余的价值· 动态发展下的剩余空间重塑》一书中指出:实际上,城市更新经历了将存量空间由易到难、由大到小的再开发过程。以上海为例——首先是城市中某些重要地段的更新,比如上海杨浦滨江老工业区;其次是城市重要空间的复兴,比如上海M50、新天地;再者是老城区的更新,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比如武康路的更新;第四是老旧住区的更新,比如上海静安区的“美丽家园”社区更新;第五则是前四种更新所剩余的一些小微更新,即“剩余空间”。剩余空间的活化应该是城市有机更新的第五个阶段。

《上海城市剩余空间问题初探》中提到,在城市中当前发展阶段还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并且也没有明确功能定义的空间,可以称为城市剩余空间。具体来说,例如:建筑物之间的狭窄或不规则空间、地形限制或特殊用地下无法规划或被废弃的空间、高架桥下易被忽略的空间等,都可以是“剩余空间”。

尽管各个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研究者们会对“剩余空间”有不同的定义或范围划定,但他们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的——相对于理性规划下被“正式”开发的城市空间,被忽略的“非正式”空间往往更能反映并重新激励人们表达当下真实需求与改造的意愿。

因为城市本就是一个多孔性的生态系统,基本生存环境由“大空间”满足,而剩余空间则是人们在城市功能基本健全后,以“小微空间”的角色进行的多元特色补充,这些“特色”则更能测试或反映出人们真正的生活诉求与未来生活愿望。

△ 多伦多桥下公园被艺术化改造

图片来源:hot.online.sh.cn

这些原本不受注意的剩余空间,一般是卫生和管理都较差的地方,现在已逐渐进入一些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的改造视野。老城区的一些斑驳墙面,经过立体绿化和美化之后令人赏心悦目,既增加了绿化功能,还带动了社区管理。

城市的动态发展决定了土地功能更替过程中闲置土地、闲置建筑的出现,但在高强度的城市开发下,公共活动空间的不足却暗示了空间与使用功能的错配。城市中低效利用的土地或空间期待被激活,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关注剩余空间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捕捉住这些剩余空间,将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1.3

从“大规划”到“小织补”

剩余空间的关键在于“赋权于城市及其居民”‍

在我国各城市大步冲刺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下,城市设计师的日常工作往往被各种大尺度的设计所充斥,“细节描绘”却未及时跟进。而在城市尺度下,市民的生活是微观的,其所关注及接触的也仅仅是微观的城市。结合“剩余空间”本就蕴含的公共属性,它们的改造和利用都应从“人”出发,考虑到周边市民的使用需求,做到“赋权于城市及其居民”。

正如城市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曾说:“公共空间的重要角色之一就是带来一些社交的摩擦,把本不会遇见的人带到一起。”这是对公共空间浪漫而感性的描述,暗含了与城市中一处处公共空间不期而遇时的惊喜之情,非常具有吸引力。

城市学家M·S·马拉勒斯为巴塞罗那制定的“城市针灸”城市更新战略,是“小织补”最典型的案例:巴塞罗那并不急于大规模的城市再建设,而是以散落于城市各处的“剩余空间”为建设重点,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巴塞罗那创造了400多个可供人休憩娱乐的公园、广场及街道,极大的提升了城市生活质量与品位,现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巴塞罗那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 “小织补”典型——巴塞罗那“城市针灸”,活化城市剩余空间,提升城市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知乎

02

城市剩余空间的再激活

面对未来城市发展,尤其是用地资源紧张的国家、地区来说,土地资源是非常稀缺的生产资料,人类不可能无休止的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生活空间。因此,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就成为了城市扩大生活空间的另一个突破方向。

纵观世界各地,高架桥下、废弃隧道及建筑间不规则空间等城市“剩余空间”是被选择激活的首要主角。他们通过艺术介入、建筑植入、文化品牌效力带动及景观重塑等途径,实现了扩大社交增量、增值城市空间、再造新生活文化圈等效益。

2.1

高架桥下--昔日的城市尴尬地

如今的城市生活方式集散地

作为现代大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高架上所代表的高速公路、快速路等空间为城市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带动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他们也割裂了城市,破坏了城市景观,造成城市空间和功能的破碎.高架下的空间,成为了近几十年现代立体城市快速崛起下晦暗不见光的所在,带来大量阴暗和污秽的角落,成为公共安全的隐患。

高架下空间的利用,已成为当今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高架下空间因其跨度和层高都较大的特质,让高架下空间的利用充满了想象力。例如双向六车道高架路的宽度在20m以上,并高出地面6m有余。就运动场地而言,标准室内篮球场尺寸是28m×15m,可完全直接放入。而足够高的层高也令其非常适合容纳商业、展览、娱乐休闲等方面的主题活动。

△ A8ernA:改造后的高架桥下空间,成为了一处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活动的“社区会客厅”。

图片来源:筑龙网

各地高架桥下空间的改造,由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特征,也展现出了非常不同的特质。在改造及运营模式上,欧美、日本以及中国体现出完全不同的思路。欧美更多的是对原有的高架进行空间再利用,更强调公共性质;日本则是将大量的实体商业注入高架底部,成为新的潮流地标;而中国目前仍处于相对粗放的阶段,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使得大量高架下空间用于基本的停车功能。

当下,高架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剩余空间产物,正成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不断增长着。它依附于高架路桥而出现,并随着高架路桥的不断兴建而在城市中大量出现。特别在我国现阶段,高架路桥的修建正处于高潮期,高架路桥下空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涌现,但现存的高架下空间,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妥善的处理。正如万通冯仑曾说道:“城市高架的下半身暴露了一个城市的品味” 。如果说,公厕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外在标志,高架桥下空间则是现代立体城市文明的内在体现。中国的高架桥下,未来需要的不应只是杂物的堆砌处、流浪汉的栖息地和天然的停车场,更多的应作为公共服务及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综合、复合化的利用,从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用地效率,美化城市空间以及创造多元的桥下文化,提高城市活力和形象。

△ 杭州一高架桥下已成为数千辆共享单车停放的“重灾区”。

图片来源:浙江新闻网

途径A.艺术介入

——从空间到场所,扩大社交增量

在欧美地区,空间的公共性是评价场所好坏的重要标准,所以改造后的空间会承担起一定城市功能。高架下的空间经过优秀的改造与设计,会产生大量的内容,最终这些内容转化为优质的公共交流空间,带有极强的社交属性——吸引人们自然地聚到这里聊天、约会、表演等等。从“失乐园”到“伊甸园”,这是一场城市设计的胜利。

Ø 【伦敦·Hackney 区高架桥下改造】

伦敦东部Hackney 区高速公路高架桥下的一块空地挨着河道,因为常年空置而变成了少年们涂鸦的地方。每到夜晚,天桥的遮挡和缺少照明设备,令这里被黑暗覆盖,经过这里的路人会很不安全。于是,2011年,ASSEMBLE作为一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团体,联合了国际艺术机构、当地社会团体商户与社区居民,一起完成了一次“艺术介入”效力下的空间改造。

项目除了注重景观改造外,还结合欧美人喜爱在户外进行活动的习惯,设定改造的目标为“户外停留”,因此像大台阶、大座椅这种设计成为项目的一个主要元素。

原本这只是一个临时建筑,借势地块靠近伦敦奥运赛馆,建成后的短短九周内,通过艺术介入的

网址:城市洞察丨城市更新中的存量规划——从“大规划”到“小织补”,城市“剩余空间”再激活(上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01570

相关内容

(八)后总规时代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
城市休闲空间规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碳中和策略下的城市规划创新
城市通:城市生活的智慧交通规划
未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规划者说】城市规划如何引领产城融合?
第八章 城市居住区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new
黄浦立交桥下空间焕新启幕,激活城市“灰空间”,焕发城市新活力
日照问题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运用,城市规划论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