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私的基因》看两性间的博弈

发布时间:2025-07-29 14:56

保持冷静,不被情绪左右是心理博弈的基础 #生活技巧# #谈判技巧# #心理博弈#

我们有没有想过,人类两性之间的种种“诡异”行为是否有其生物学依据?比如说:为什么暧昧期的男女,往往小伙主动追求,而姑娘欲擒故纵?为什么孩子大多和母亲更亲近而一个父亲尽到责任似乎需要额外的努力?为什么婚姻中很多男性(还有部分女性)依旧无法抑制寻花问柳的冲动?这些行为是文化习俗的“刻板印象”还是身体本能(基因)在作祟,我们可以从《自私的基因》关于两性战争的论述中抽丝剥茧找到一些启发。

《自私的基因》是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用基因学原理解释生物行为的科普读物。这本书的前几章论述了全书的理论前提:基因是自私的。在千亿年的进化长河中,个体不断的消失,而唯有基因是不会为染色体的交换所破坏,它们是不断前进的复制因子,而我们是它们的生存机器。基因为争取生存,同它们的等位基因竞争,经过自然选择无情的筛选,往往留下来的是那些牺牲其等位基因而增加自己生存机会的基因,即自私的基因。

基于这个前提,作者对生物(基因的生存机器)的种种行为进行了解释和论证。“适者生存”其实是“稳定者生存”,为达到进化稳定,引入了博弈论中的一个概念:ESS(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进化稳定策略),并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论证生物行为的最优策略。为此我想以“两性战争”为研究样本来谈谈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当然,我本人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刚完成繁衍的人类雌性个体),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顺便说一句,私以为比起虚妄的爱情小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女性阅读的书籍,读这本书的起因是在我的日志《生育之后我才真正的开始了女性主义的思考》下有人评论我的一些想法和这本书不谋而合,真正读到此书发现比想象中的还要颠覆认知,从基因的角度思考,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变得明晰起来。

基因的诱惑

基因是自私的,基因的自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物个体的自私,如果说对自己的小孩的无私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基因,那么毫无血缘关系的性配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互不信任和相互利用的关系。

作者认为(在动物世界中)两性间的利害关系是:两性唯一的共同物就是他们在子女身上的50%的遗传投资,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存活下来,如果双亲的一方对子女资源投资时付出的份额比另一方少,另一方就会有更多的资源用于与其他性配偶所生的子女,从而他/她的基因有更多的繁殖机会。因此,每个配偶都设法利用对方,迫使对方多投资一点(以便自己脱身)。就个体来说,称心如意的算盘是,“希望”同尽可能多的异性成员进行交配,而让与之交配的配偶把孩子抚养大。

于是两性之间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博弈的问题,讨论两性间的博弈时我们还不能忽视两性间的巨大差异。性别的基本特征是:雄性的性细胞或“配子”比雌性“配子”要小得多,数量也多得多。精子同卵子为新的个体贡献的基因数目虽然也相等,但卵子在提供食物储存方面却远远超过精子。所以说这种“诱使配偶付出更多资源以便自己脱身”的策略虽然两性都向往,但往往对雌性来讲更难如愿以偿。因为她一开始就以其营养丰富的卵子比雄性付出更多的投资,并且很有可能在整个幼儿发育期间都是如此,如在哺乳动物在体内孕育胎儿的是雌性个体,制造乳汁喂养幼儿的也是雌性个体。雌性个体受剥削,而这种剥削行为在进化上主要基础是卵子比精子大。

那么雌性个体有没有办法减轻由于其配偶对她进行剥削而造成损失呢?她手中握有一张王牌:她可以拒绝交配。她是被追求的对象,她掌握主动权。

这里,非常颠覆我认知的是,原来我们认为的“自由意志”下的行为还有幕后黑手在掌控全局。不过之所以说是基因的“诱惑”,而不是基因的“决定”,是因为基因对生存机器行为并不是之间像牵线木偶一样的控制,而是像计算机程序员对机器人编写算法一样,做事先的部署。在具体环境下的具体行为,还是要个体的独立操作。

两性的策略

那么两性个体,或者更多从雌性个体的角度,有哪些策略可以使自己基因利益最大化呢?

作者远见卓识的提出两种策略:一种为家庭幸福策略(the domestic-bliss strategy),一种为大丈夫策略(the he-man strategy)

家庭幸福策略是指雌性个体通过忸怩作态,长时间摆架子的方式来事先发现那些更有忠诚倾向的雄性个体。映射在人类行为中就是女性在开始交往之前往往是被追的一方,让男性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在她身上,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就是:让他在交配之前付出一定的代价,增加他的资源投入,于是当他得到你时就会更加珍惜。不过这种策略的成功还取决于一个重要的假定!!!就是雌性中的大部分个体都愿意采取同样的做法,即雄性个体假定追求其他雌性个体也会付出同样多的代价。如果种群中一旦混入一个放荡的雌性个体,随时欢迎那些抛妻弃子的雄性个体,那么雄性个体薄情的念头就会有利可图。

家庭幸福策略的ESS模型释意如下:

雌性的策略:羞怯(coy)和放荡(fast) 雄性的策略:忠诚(faithful)和薄情(philanderer) 假定的数学模型: 1. 亲代每抚养一个幼儿可各自获得的遗传盈利:15个单位 2. 每抚养一个幼儿付出的代价:-20个单位 3. 旷日持久的追求中所花费时间成本:-3个单位 模型的推理: Step 1: 若有一个种群,所有雌性个体都羞怯,所有雄性个体都忠诚。雌雄每抚养一个幼崽各盈利:15-10-3=2 Step 2: 此时,如果种群中混入一个放荡的雌性个体,因不必付出3个单位的时间成本,放荡者盈利:15-10=5, (因为多收益3个单位,放荡基因散布开来)因为放荡雌性个体的成功,雄性营垒出现的薄情个体也会比其他雄性个体盈利更多,薄情基因也蔓延开来。 Step 3: 假使放荡和薄情在群体中占了绝对优势,因为薄情雄性也会抛弃放荡雌性,放荡的雌性个体净收益为15-20=-5,此时种群中又出现了一个羞怯的雌性个体,因为薄情的雄性们不愿意浪费时间,羞怯的雌性个体的盈利是0,这个微不足道的0反而(比-5)更占优势。 总之自然选择的钟摆在两性的策略间来回摆动,最终收敛达到稳定 结论: 博弈论证明,凡是羞怯的雌性个体占全部雌性个性的5/6,忠诚的雄性个体占全部雄性个体的5/8,种群的遗传上是稳定的。

通过以上推理,我们可以得出统计规律还是好男人和好女人占多数,只是好男人相对来讲要少一点而已。现实生活中,更有可能的是,每个人多少都有点不老实(多数时候还是老实的),而雄性更能从不忠诚中得到好处。对此另一方面的解读是,不管是忸怩作态还是放荡,忠诚或薄情,都只是两性间的策略而已,而策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群体中大部分同性个体的策略,我们没有必要对任何一种策略进行道德批判,他/她会为自己的策略买单。

虽然作者指出,人类妇女大多数采取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幸福策略,但也提出了另外一种策略——大丈夫策略:即雌性对得不得到爸爸的帮助已经不再计较,而是挑选优质雄性个体作为伴侣,使自己的基因和他们的优质基因相结合从中获益。随着人类避孕措施的普及以及女性更加独立,或许这种策略或许会在人类群体中更加普及,比如说更多女孩有的放矢,勇敢追爱。

文化的规劝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那美好的爱情又是什么呢?神圣的婚姻又有何意义?作者神来之笔提出文化基因的概念(觅母,Meme)即观点言论以模仿的方式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比如说“丁克”的观念或许就是以Meme的形式传播)说明教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可以和基因一样产生相似的效果。

爱情是荷尔蒙和性激素的作用下,再加一点文化烙印的产物,而婚姻是为人类基因的繁衍而具有约束作用的制度法则。对待爱情,有些人也许会说,女孩们醒醒吧!恋爱时请克制荷尔蒙的影响,动用你们的大脑和策略吧!而另外一些人会说,人类是情感动物,爱情就是一种牵肠挂肚而温暖的感觉,策略只不过是博弈而已。对此我不想妄加评论。

或许这本书想讨论的终极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是基因控制的天性,还是文明规劝的教化?自由意志又是什么,如果我们遵从基因支配的本能,是否就是违背了自由意志,还是可以把基因视作自我的一部分?我们如何看待人类的爱与恨,斗争与合作,贪婪与慷慨,又如何追寻人生的意义呢?

我想书中的一段话能给我们一点提示:想必宇宙的最终命运确实没有意义,但无论如何,我们真有必要将我们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宇宙的最终命运上吗?当然不需要,只要我们足够明智。我们的生命就会被其他更密切、更温暖的人类理想与感觉控制。

网址:从《自私的基因》看两性间的博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03437

相关内容

厚黑学与博弈论:看透人性,智慧做事
博弈论
博弈论与生活
家里的碗该谁洗?丨《隐藏的博弈》开卷
博弈论+机器学习=?
林园:投资没有理念 关键是对人性的博弈
图解博弈论:社会生活中的高级思维及生存策略
【电力系统】基于主从博弈的社区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协同优化运行策略附Matlab代码
基于零和博弈的电力系统鲁棒优化调度研究.pdf
《博弈论+心理学的诡计全2册正版书籍博弈心理学心计处理人际关系生活博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人际交往心理学读心术自我提升》(翟文明)【简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