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抗战——来自抗战大后方的岁月印记丨节衣缩食 献钱献粮献飞机

发布时间:2025-08-06 14:57

参与灾后重建,为灾区人民贡献力量。 #生活乐趣# #公益活动参与#

重庆市民向军队捐献被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孤女捐出母亲留给她作念想的戒指,化为献金支援前线;农民在坟地边种杂粮,碗里常年不见一粒米,却把金黄的稻谷一担担送向军粮站;普通民众捐出一元钱,“众筹”战机保卫华夏蓝天……

  抗战期间,像这样感人的事迹层出不穷,每一分钱、每一粒米,都代表着重庆人民爱国的赤诚之心!

  “自由献金悲壮情况……洗衣老太婆们组成了一个十四人的献金队。川东师范的一个十岁左右工友,献出了他全部的积蓄七百元。伤兵,工人,小儿,乞丐全部捐献……一个小学的小女同学脱下了脚上穿的鞋子(用以捐献),当先修班的同学把她举起来让大家看时,全场的人都哭了……”

  1944年3月24日,在重庆出版的《大公报》,刊载了该报资深记者于淼采写的《我们都跪下了——白沙献金大会纪》。稿件动人的笔触,记述了5天前在江津县(现江津区)白沙镇举行的献金大会上,一个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民众走上前台,倾尽所有积蓄,甚至脱下自己的鞋子用作捐献、支持前方抗战的感人片段。

  孤女捐出母亲留给她作念想的戒指,化为献金支援前线;农民在坟地边种杂粮,碗里常年不见一粒米,却把金黄的稻谷一担担送向军粮站;普通民众捐出一元钱,“众筹”战机保卫华夏蓝天……

  “在抗战期间,像这样感人的事迹层出不穷,每一分钱、每一粒米,都代表着重庆人民爱国的赤诚之心!”7月18日,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简奕介绍,抗战期间,重庆人民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力支援全民族抗战,其中募集的战时公债、认购的储蓄金额、捐献购买的战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献钱

  把所有都献给国家,“爱国要超居人前”

  7月18日清晨,江津区白沙镇麻柳湾社区西河坝。

  奔腾而来的长江,在这里微微收窄了河道,留下野草繁茂的大片江滩。

  “当年万人节约献金大会,就在这里举行。”77岁的当地居民成茂书摇着蒲扇,回忆起了父辈讲给他听的白沙抗战捐款往事。

  重庆献金开始于1937年秋。当时重庆人民送川军出川抗战,目睹官兵身着单衣短裤、脚蹬草鞋,“日不能避风雨、夜不能御寒冷”。为此,重庆掀起了“一日一分钱”运动,通过节约自身生活所需,以策筹长期抗战的经费来源。此项运动也被称为“节约献金运动”。

  1944年,时任“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会”总会长的冯玉祥,乘坐一艘浅水小火轮,逆长江而上,奔赴成渝两大城市及川南地区为前线募集资金。

  时年3月5日,他来到江津作抗日募捐动员。

  “江津各界人士父老同胞,救国的心,烈火样燃烧起来。”冯玉祥在《给爱国朋友的第七封信——节约献金打破一切纪录的江津县》中这样写道。他将抗日热情尤为高涨的白沙镇,选为“献金试点”。

  当时江津的抗战捐款有多热情?

  “原定举行献金的会场是位于白沙镇的江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操场。但参加的人超出太多,会场被转移到了学校围墙外的西河坝。”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编研科向奇风说。

  冯玉祥在这封信里列举了几十件他知道的感人事迹,白沙女子师范学院附中初三学生胡金生是其中之一。在献金大会上,她把母亲临终前留给她的钻石戒指捐了出来。

  当天,捐献戒指的还有国立九中的教员于翔女士。冯玉祥劝她把戒指留着,兴许未来抚育儿女时,还能用来救急。于翔坚毅地表示:“冯先生,请你不必替孩子们担心。只要国家好,孩子们都能长大成人;万一国家没得了,孩子们都成了小亡国奴,留着戒指有什么用!”

  当天,还有众多像胡金生、于翔这样的民众,踊跃进行捐献:赈济第一工厂的工友捐出节食省下的6020元,难民收容所的同胞、盲哑学校的师生、陆军医院的伤员各捐3000元,殉国团长纪绍卿的夫人绝食三日,把省下的钱捧给国家……最终,这场由小镇民众撑起的献金大会,募得1200万余元,展现了重庆人民“爱国要超居人前”的忠勇与争先。

  整个抗战期间,重庆民众的献金热情持续涌动:1941年1月28日至6月底,重庆各界认购建国储蓄券6703万元;1940年9月至1942年7月,重庆节约储蓄额达3.6亿元——两者均为全国各城市之首,为集聚资金、支持抗战以巨大助力。

  献粮

  宁可自己碗中无米,也要让前方将士有粮

  秀山县档案馆里,有一张页面已经泛黄、字迹有些模糊的“秀山县第一区区署训令”。1938年3月8日,这张训令由县第一区区长黄伦鹿签发给地坝(今秀山平凯街道莲花和清溪街道三合一带)联保主任黄忠袁。

  “训令”是上级机关发布的带有强制性的行政公文。这张训令提到:“增加粮食生产实为准备长期抗战之惟一要件”,要求地坝联保在“改进籽种肥料、兴办水利工程、防除病虫害”之外,还应“开垦生荒、复耕熟荒,对于坟茔墓地尤应尽量利用,种植杂粮,以期地尽其利”。

  “为了保证军粮供应量,当时全县千方百计增加产量,把稻谷省下来运往前线。”7月12日,秀山县档案馆副馆长许洪宣抚着这张87年前的公文,感慨不已。

  秀山县境中部是武陵山区最大的坪坝,面积达758平方公里;又有清代建成、灌溉面积达1.2万亩的巨丰堰,旱涝基本能保收,因此有“小成都”之称。

  “我们这里六七百亩的好田,能达到‘一碗泥巴(产)一碗谷’的产出水平!”平凯街道莲花社区74岁居民夏胜福介绍,“但听老辈子说,在打日本鬼子那几年,好田都种稻谷,却很少有人往嘴里放。”

  夏胜福的父亲夏德斌当时租种地主的田,水稻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除去交给地主的租金,夏德斌一家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为了供应前线,全家几乎把稻谷都交了军粮,自己的碗里常年是红薯、玉米、南瓜藤。

  “连坟地边都种上了小米和黄豆。”夏胜福说,“父亲总说,前线的兵得吃饱,才能把鬼子赶出去。”

  “勒紧裤腰带”也要供应军粮,成为抗战期间重庆的共识。

  为了实现粮食增产,当时重庆城镇空隙地尽力种上粮食,农村冬季旱地种小麦、胡豆,有水处多辟稻田种籼稻,少种非必需的糯稻;农校学生被派往各村,手把手教农民用良种、防病害。连粮食加工都精打细算——碾米厂不准碾精白米,糙米每石能多出5升,积少成多就是前线的口粮;蒸饭改焖锅,掺上杂粮,既顶饱又省粮。

  通过这些办法,抗战期间重庆粮食增产收到了积极成效,也为其他大后方提供了经验。

  在增产同时,重庆还掀起了节约运动,“绝对禁止用食粮制酒、熬糖”的布告贴满街头。就这样,重庆民众硬是从牙缝里抠出7100万石军粮送到前线。

  献飞机

  合川“一元献机运动”,短短时间募集到45万元购买3架战机

  合川区久长路步行街的“7·22”大轰炸纪念碑前,92岁的杨显清总爱驻足。1940年7月22日,7岁的他在合川城北的尖山乡二保(现大石街道波仑村),眼睁睁看着日军轰炸机群掠过县城,紧接着就是冲天火光和隆隆爆炸声。“大火烧了一天一夜,这里成了焦土,700多人没了……”老人声音颤抖。

  离重庆城不远的合川,地处三江要冲,系重庆北部之屏障,是抗日战争战略物资集散地和兵源集结地。这里还接纳了大量伤员、难童,迁入了豫丰和记纱厂等大型企业,成为日军轰炸目标之一。

  “日军没能从陆地攻入重庆,就通过‘以炸促降’,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合川区委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莲说,日军对合川进行了9次轰炸,财产损失30亿余元,相当于当时该县4年的财政收入。

  合川人民没有被吓倒。

  “若每人捐一元买战机,日本飞机还能如此猖獗吗?”1940年,寓居合川的“国民女侠”施剑翘站在被炸后的废墟上,振臂一呼。在她的倡导下,合川全县掀起了“一元献机运动”。这位曾成功刺杀军阀孙传芳的女子,担任献机募委会指导长,并带头捐出了全部金银首饰。

  她的呼喊,唤醒了合川民众。豫丰和记纱厂职工,一天就捐献了1.5万元,相当于全厂职工3天的工资;合川民众陈景清捐出三分之二的田产,折合献金2.4万元,创下当时捐款的最高纪录。

  短短时间内,仅有74万人口的合川县就募集到45万元献机款。1941年4月,这笔钱购买了3架战机,分别被命名为“合川一号”“合川二号”和“合川三号”。

  献机典礼后,3架飞机飞到合川上空,作翻腾俯冲等飞行表演,并散发各色提倡航空救国传单,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

  “一元钱的数量虽然甚微,而其优点则在于普遍与深入,让每一个大时代的中国国民都有其救国救民族的机会。”1941年7月,中国航运协会总会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发起全国性的“一元献机运动”。

  同年7月26日,重庆对“一元献机”提出奖励措施:捐款40元者有奖励,捐款达15万元者可为飞机命名。

  随后,中国出现了大量由捐献人身份命名的飞机:由中小学生捐献的“中国儿童号”,由新闻界捐献的“记者号”,由妇女界捐献的“妇女号”……

  据统计,从1941年8月14日至1943年2月12日,重庆人民捐款购买了5架飞机,并在珊瑚坝机场举行了献机命名典礼。1943年4月22日,重庆举行第二次献机典礼,共捐献10架驱逐机。这些由成千上万普通百姓“众筹”的战机,有力增加了抗日军事力量。

  从白沙江滩上的献金大会,到坟地边长出的军粮,再到从火光里飞腾的战机,重庆民众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爱国”: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把“小我”融进国家的命运里。那些孤女的戒指、农民的黄谷、工人的血汗钱都化作了抗战胜利的基石——这是重庆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底气!

网址:人民的抗战——来自抗战大后方的岁月印记丨节衣缩食 献钱献粮献飞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0759

相关内容

“民间文献调查团”与时间赛跑抢救历史文献 老物件有故事 等来了“识货”人
73岁大爷5年整理近千件收藏品捐献 两度患癌依旧笑对生活
疫情无情人有情 捐赠物资献温暖
世界勤俭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家庭力量
学术文献阅读技巧与实战【全本
天津“南丁格尔”王桂英:生前身后都无私奉献
家庭财务管理系统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网络公益】捐赠图书献爱心 助力抗疫留真情
把青春献给大山
93岁肖峰捐献五百余作品,杭州新开肖峰艺术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