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港大青年的北京胡同改造实验
北京胡同漫步,体验老北京胡同文化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历史文化游#
7月22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微建所的学生们齐心协力安装已做好的建筑装置。实习生 姚沐含/摄
摄影 | 实习生 姚沐含 李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
写文 | 实习生 姚沐含
七月的北京雨天不断。冯嘉莹和她的伙伴有些焦虑,怕影响了屋顶的施工。她们从香港远道而来,要为东四十条附近胡同里的一处民居重新设计屋顶。
这个暑假,由香港大学建筑系硕士生和教师组成的“微建所”团队来到北京,兵分八路,改造胡同里不同的建筑元素。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和设计,7月中旬,他们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施工。
冯嘉莹改造的那间房子,屋主喜欢养植物,在设计初期,屋主就向微建所表示,期待房子能与自然有更多的关系,比如更多的阳光。微建所的老师刘畅也住胡同,她觉得,胡同杂院的环境拥挤,如果大兴土木,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她与学生们经过多次推倒又重建的设计后,使用了一种温和的方式——将屋顶换成一块可上下开合的铝板,屋顶放下的时候既能反射阳光,也能将收集的雨水顺势汇入入户处新建的半开放花园。施工当天,天气意外地放晴了。
7月22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微建所的学生和老师在和施工工人讨论焊接位置。实习生 姚沐含/摄
7月17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邢倬瑄(右二)在和施工师傅们确认切割的柱子是否水平。实习生 姚沐含/摄
7月23日,北京东四十条一处胡同内,立翰爬上脚手架查看施工情况。实习生 姚沐含/摄
7月23日,北京东四十条一处胡同内,施工工人将铝制的屋顶抬起,准备安装。实习生 姚沐含/摄
7月19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大雷(左一)在向来参加再生砖工坊的人们讲解设计理念和制作流程。实习生 姚沐含/摄
7月19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微建所老师刘畅用锤子将未凝固水泥中的气泡敲出来。在再生砖工坊活动中,人们往矿泉水瓶底注入水泥,作为再生砖的基底。实习生 姚沐含/摄
7月19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小朋友们在收集脱落的墙皮作为再生砖的装饰。实习生 姚沐含/摄
7月19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桌上摆放着微建所团队的安全帽和再生砖小样。实习生 姚沐含/摄
7月23日,北京北二环一家酒店,微建所的同学们在酒店大堂赶工到深夜。实习生 姚沐含/摄
7月26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观众在微建所的成果展上参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7月26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参展学生在给观众介绍前期调研成果。实习生 李媛/摄
7月26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微建所成果展上,前来参观的建筑行业从业者孟阳(右)和同事在讨论再生砖项目。实习生 李媛/摄
7月26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微建所助教萧家如(左)给建筑学专业的参观者Alex介绍胡同内原家居柜上粘贴的课程表。实习生 李媛/摄
7月26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微建所成果展上的“Taobao House 淘宝屋”建筑微缩模型。实习生 李媛/摄
胡同作为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拆除,意味着历史肌理的消失;原样保留,又难以满足当代生活的基本需求。与这片铝制屋顶一样,以“轻介入”代替“大拆大建”,是微建所8个改造项目的核心关键词。成员们也认识到,胡同改造不该只是设计团队的决定,应是多元参与的过程。
大雷是制作再生砖小组的唯一成员。在项目调研阶段,她和朋友以租户身份联系多个中介,得以真正进到院子里。大雷发现,一些居民经常把用过的砖和其他建筑材料堆在院子里,一方面是由于建筑垃圾回收困难,另一方面是人们想着总有一天会再次使用它们。“不如把这些建筑垃圾打碎再重组,成为可以投入使用的材料。”大雷说道。
7月19日,大雷在胡同里举办了再生砖工坊。报名者有小朋友也有大学生,还有几名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小朋友们对所有环节都感到新奇,东看看西看看,收集了一些老旧的墙皮作为装饰;结伴而来的大学生们在讨论着砖上的装饰如何摆放才好看;建筑行业从业者在制作水泥的过程中给予了更专业的指导。一块小小的砖,与每个人都有了链接。
7月26日和27日,在一个已被腾退的胡同院子里,微建所展出了两周来的改造成果,主题为“胡同置业”。观众们新奇地观看着设计图纸和改造的实物,听主创团队介绍创作理念,大雷也给观众们展示了大家一起做的再生砖。
院子的拐角处,一个有点幽默的装置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扇窗户的上半部分从玻璃表面直接切开,窗框被焊接在一辆只有前轮的自行车上,窗户随着车轮的运动开合。这是邢倬瑄和伙伴们的改造成果,名叫“东拉西扯”。他们想用这个装置去打破公共空间僵化的边界线,在“拉扯”中拉近人们的关系。
7月26日,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处胡同内,微建所的成果之一“东拉西扯”,半架自行车身连接、牵动着一扇窗户的开合状态。实习生 李媛/摄
前来参观的会计专业大学生刘悦頔说,高中时期为了方便上下学,家里特意在胡同租了个房子。那时候,她就发现很多居民靠朴素的智慧解决居住难题。当天的展览让她看到微建所改造试验的专业价值,“他们可以给居民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毕竟很多改造充满隐患。”
展览的另一边,地产中介申浪正用记号笔在某处墙上写着“拆”字。展览场地是他无偿提供给师生们的,这个院子之后会作为酒吧餐厅的选址出租。在申浪看来,学生们的实验偏理想化,想要出租使用,仍需二次改造。“虽然有些设计还不能完全落地,但是一切都在发展迭代中。”申浪说。
微建所的年轻人也在理想和实用之间反复尝试。比如,“东拉西扯”项目的车轮会不自觉地向前滑动,窗户不能严丝合缝地拼回原始状态,于是他们又拆又焊,一遍遍试。在防盗窗项目中,铝材料比较贵,成品又太重,学生们就讨论着换一种材料,或是把材料之间的空隙再放大一点。
7月27日,北京北五环外的一家青旅,大雷和朋友在北京施工期间就住在这里。实习生 姚沐含/摄
7月27日,北京丰台站,大雷和朋友坐上动车,准备启程到深圳,再回香港。实习生 姚沐含/摄
在北京的两周,大雷和伙伴住在五环外的一家青旅里,房间只有不到10平方米,她们每天往返于五环和二环之间。7月27日,当天的成果展一结束,大雷就拖着行李从北京丰台站出发,坐将近22个小时的动车去深圳,再回到香港那间比青旅更小、却五脏俱全的出租屋里。无论居住空间如何狭窄,在大都市探索人与建筑的关系,这群年轻人未曾止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大雷为化名)
【责任编辑:曲俊燕 编辑:罗征】
网址:一群港大青年的北京胡同改造实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1517
相关内容
老胡同·新生活——菊儿胡同大改造北京·胡同里旧宅改造的Fine咖啡馆
北京:老胡同重生 传统现代融合共存
《胡同里的日常》摄影集:品味北京胡同百态人生
这群青年在北京山谷里探路
千余幅今昔对比详解北京街巷70年,老胡同新生活什么样?
北京瞬间(972):焕新胡同李麟玉故居
《小井胡同》 用生活细节充实老北京生活
为胡同生活添彩 北京东城打造家门口的市民生活圈
“老北京”,老胡同里迎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