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一级剧团的艺术突围:《花样的日子》的打磨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7 04:50

合理布局和精心打理你的花园,是日常生活艺术的一种高级表现。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日常生活艺术# #园艺生活#

作为一级艺术监督,我有幸参与了现代吕剧《花样的日子》的修改提升全过程。这部由东海县吕剧团创排的作品,在经过江苏省著名剧作家徐新华、仲跻敏等专家的精心打磨后,艺术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县一级剧团创作的一部标杆性作品。本文将从艺术监制的专业视角,剖析该剧在剧本结构、表演艺术、音乐创作、舞台呈现等方面的提升与突破。

剧本结构的精炼与深化

原版剧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叙事节奏拖沓,部分情节设置不合理。在专家建议下,创作团队对剧本进行了系统性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主线剧情的凝练。原剧长达2小时14分,经过删减整合后压缩至1小时45分钟,重点删减了前半段冗长的说明性对白和重复性场景。叙事效率大幅提升。

其次是对人物关系的重构。村主任保全从单纯的“使绊者”转变为因发展理念差异而产生碰撞的务实者,展现了他守护村民利益的初心。这种处理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矛盾冲突更具现实基础。李狗娃的角色背景也得到充实,他的抗拒被赋予了前史依据——曾因前任村干部的失败项目亏损惨重,这种处理使人物动机更加合理。

第三是对高潮戏份的重置。原剧中李奶奶欲自杀的情节过于沉重,与全剧轻喜剧基调不符。修改版大幅压缩悬梁戏的时长,将重点转向郝元宝深夜劝解,并强化后续的温情转折。这种处理既保留了情感张力,又不失轻喜剧风格,体现了编剧对戏剧节奏的精准把控。

表演艺术的提升与突破

在表演层面,该剧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角色塑造的深化和表演程式的创新两个方面。

角色塑造方面,主演团队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了深入的人物分析。饰演郝元宝的演员不再刻意表现“英雄气概”,而是着重刻画人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新增的几处细节表演尤为精彩:当村民质疑时下意识搓手的紧张,解决问题后如释重负的深呼吸,这些细腻处理使角色更加真实可信。

李花朵的角色原版中以唱为主的表现形式限制了角色个性的展现,改为以说为主后,演员通过伶牙俐齿的台词和丰富的表情动作,成功塑造了一个泼辣又善良的农村姑娘形象。这种根据演员特点进行的个性化调整,体现了表演艺术的灵活性。

表演程式方面,该剧成功实现了传统戏曲程式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在保留吕剧传统表演程式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舞的肢体语言,这种表演程式的创新,为戏曲现代戏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宝贵经验。

音乐创作的守正与创新

音乐是戏曲的灵魂。《花样的日子》在音乐创作上既坚守吕剧传统,又大胆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唱腔设计上,该剧保留了吕剧【四平】【二板】等核心板式,同时进行了节奏轻快化处理。如大明白小算盘李狗娃给郝书记送礼环节,将传统【叠断桥】曲牌与电子音乐节奏结合,既保持了剧种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这种处理既满足了老戏迷的审美期待,又吸引了年轻观众。

音乐配器上,在传统吕剧“四大件”(扬琴、坠琴、琵琶、二胡)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了电子合成器等现代乐器。特别是在电商直播的戏份中,电子音效与传统乐器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生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主题音乐创作上,该剧创新性地为每个主要角色设计了音乐主题。郝元宝的主题音乐以明朗的大调为主,村主任的音乐则带有更多小调色彩,这种音乐形象塑造手法,明显吸收了西方音乐剧的创作经验,丰富了吕剧的音乐表现力。

舞台美术的写意与写实

舞台美术设计是该剧修改提升的又一亮点。在专家指导下,舞美团队确立了“写意为主,写实为辅”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空间处理上,采用多平台组合的流动式布景。几块可升降、旋转的平台,通过不同组合实现场景转换,既节省了换景时间,又保持了舞台节奏的流畅性。这种处理既传承了中国戏曲“一桌二椅”的写意传统,又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

视觉意象上,以“花”为核心元素贯穿全剧。从开场的零星小花,到中场的含苞待放,再到尾声的满台花海,通过花的生长过程隐喻乡村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暴雨戏中凋零花瓣随灯光转暗如雪纷飞的场景,堪称全剧最具诗意的视觉表达。

灯光设计上,巧妙运用光影变化营造戏剧氛围。如郝元宝夜访李奶奶的戏份,通过灯光将舞台分割为两个表演区,一边是郝元宝的诚恳劝说,一边是李奶奶的内心挣扎,这种处理大大增强了戏剧张力。

县级剧团的艺术追求与启示

作为县级剧团的作品,《花样的日子》的成功实践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一是小剧团也要有大追求。东海县吕剧团在人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坚持走精品创作路线,这种艺术追求值得敬佩。剧中郝元宝的台词“事再难,做就不难”,恰是剧团精神的写照。

二是传统艺术需要当代转化。该剧成功证明了传统吕剧完全有能力表现现代生活,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艺术语言。如电商直播的戏份,用传统曲牌表现现代生活,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是艺术创作必须扎根生活。剧团主创人员驻村采风三个月,这种扎实的生活积累是作品成功的根本保证。剧中那些鲜活的生活细节,不是靠想象能编造出来的。

《花样的日子》的修改提升过程,是一部艺术作品精益求精的生动案例。从首演到现在的版本,我们看到了一个县级剧团在专家指导下实现的艺术飞跃。这部剧不仅为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成功范例,更展现了基层院团的艺术追求与创作潜力。相信通过持续打磨,这朵扎根乡土的艺术之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杜秋灵(作者系东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一级艺术监督)

网址:县一级剧团的艺术突围:《花样的日子》的打磨之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2841

相关内容

凤凰之声大剧院场景焕新,“艺术+生活”点亮夏日氛围
戏剧领域生活的艺术表现——陈彦小说论
凤凰之声大剧院场景焕新 “艺术+生活”点亮青岛夏日氛围
编剧村聚谈:将生活点滴化为感动人心的艺术表达
电视剧无敌县令和厨艺搞笑短剧有哪些
开封县客厅装修指南,打造温馨家居的艺术之旅
艺术来源于生活,福田这场讲座解析影视创作题材的突破与创新
青岛里院喜剧节:一场笑声与艺术的奇妙之旅
文花短剧,绽放的微小艺术
破除艺术与⽣活的边界——突突画廊的⽣存之道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