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运会|闲记:让体育成为人生的一个支点
慢下来,让每一个午后都成为生活的美好记忆。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慢生活理念# #悠闲午后#
新华社成都8月11日电(记者马思嘉、张悦姗、刘扬涛)当工程师在滑水赛场纵浪疾驰,当数据分析师在蹦床场地赢得“哇”声一片,当高中生以看似“高危”的动作拿下技巧冠军……有体育作为一个支点,他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纷呈。
10日晚,在成都市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馆,23岁的葡萄牙选手迪亚娜·加戈获得成都世运会女子双蹦床项目金牌。站在领奖台上,她手拿“蜀宝”“锦仔”,显得平静自信。
8月10日,葡萄牙选手迪亚娜·加戈(中)在成都世运会蹦床女子双蹦床项目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我一直严格执行着自己的训练计划,知道这枚奖牌最终会属于我,所以没有太意外。”如此回答,让在场记者以为她是专业运动员。没想到,她的主业竟是供应链分析师,而且工作压力不小。
大约8岁时,她在小伙伴的影响下接触蹦床,起步不算早,但她很快爱上了这项运动,并一直坚持至今。世运会前数月,她每天下班后都要乘车去另一座城市训练,结束后再回家休息,天天如此。
“那段时间,我每天的睡眠时间很短,但我乐在其中。蹦床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在训练过程中我会忘记工作上的压力,专注当下。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感觉生活更轻松。”她说。
8月10日,葡萄牙选手迪亚娜·加戈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蹦床的爱好,让迪亚娜成为“高能量者”;能以更健康的身体游刃有余地面对压力,也成为她引以为傲的“一技之长”。她还由此获得了来中国参赛、感受成都这座城市、结识世界各地朋友的机会——“体育让生活更美好”在她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在更加“小众”的滑水项目中,户外运动爱好者云集三岔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在青山绿水间纵浪飞驰,享受着阳光和波浪带来的快乐。
“我以前做自媒体工作,比较‘宅’,自从接触到尾波冲浪,我就开始享受户外运动,变得更加外向开朗了——滑水对我的改变挺大的。”32岁的中国尾波冲浪运动员李梦蝶说。没有得奖牌,她不意外也不失落,因为这是一项爱好,目的是为了获得健康和快乐。
8月8日,中国选手李梦蝶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世运会赛场,大多是小众项目,不少参与者都是“斜杠青年”。他们把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支点,打破局限于家庭与工作或家庭与学习的二元生活,在高山、草地、水域中与自然深度连接,拥抱更加盛大灿烂的世界。
“古人就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还有观点认为孩子运动会影响学习,这是完全落后的,没有跟上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队滑水运动员岳翰说。
作为一名“超高能量者”,岳翰是体教融合引领阳光人生的典型案例。他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读完法律专业方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但这并不耽误他成为滑水、滑板、滑雪、轮滑、街舞、赛车等多项运动的资深爱好者——运动甚至对他的身心健康、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让他成为“很酷的人”。
“你只要参与一项运动,无论到哪都能结交到朋友。”他说,“运动带来多巴胺和内啡肽分泌的深度快乐,是你吃东西、追剧都得不到的。”
世运会参赛选手们最大的期待,就是更多“小众”项目能借此平台进入大众视野,让更多人一起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网址:成都世运会|闲记:让体育成为人生的一个支点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7166
相关内容
成都世运会“运动让生活更美好” 首届中国生活体育大会在成都开幕
(成都世运会)“科技+”赋能世运村里的“川式生活”
成都世运会 | 场馆“能改不建” 成都世运会节俭办赛妙招多
当记者,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成都彭州:以世运会为笔,在龙门山下写就运动无限生活方程式
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打造运动生活:体育不只是一项运动
日照:让体育成为居民的“第五生活要素”
成都世运会奖牌亮相 报废汽车回收金属再造而成
成都世运会征集科技“尖货” 推动体育与科技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