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环卫设备:重新定义“扫大街”

发布时间:2025-08-12 15:07

智能扫地机器人自定义清洁路径方法 #生活技巧# #数码产品使用技巧# #智能设备设置教程#

  近日,山西省委网信办发布10个“山西省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典型案例”,山西一家机器制造公司申报的“洒拖”人工智能擦窗机器人(适用于高层建筑的窗户清洁)入选。
  聚焦公共区域清洁场景的智能化应用,国内其他城市也在积极探索。8月5日,深圳市当地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深圳市龙岗区在深圳大运中心正式启用首个智慧清洁机器人充能站——“环卫机器人之家(蜂巢)”。5台“小蜜蜂”环卫机器人也正式上岗,它们能在道路上按照预设路线自主清扫,环卫工人在旁辅助捡拾机器人无法触及的垃圾,并清理犄角旮旯。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已覆盖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传统的环卫行业也出现了清扫机器人的身影。作为国内率先在环卫场景实现无人环卫清扫车规模化落地的先锋城市,深圳不仅实现了凌晨自主出班作业,有效缓解环卫工人凌晨普扫的劳动强度,更通过“人机协作”模式缓解清洁劳动强度。
  为城市环卫按下“加速键”
  今年3月,《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印发,支持机器人在公共安全、市政环卫、应急救援等场景中的应用。随着环卫机器人走进公园、城中村等场景,市民已习惯与智能环卫车“共享”人行道。“初见时它主动避让的行为让我惊叹,现在这些‘科幻感十足’的伙伴已成为城市风景。”一位市民如此描述与无人清扫车的日常互动。
  烈日当空,热浪翻滚,在深圳市宝安中心区人行道上,一台智能无人驾驶环卫车正在滚烫地面上高效作业,沿着路面精准清扫每一个角落。这是智能无人驾驶环卫车与人工协同作业的场景,已成为宝安街头的新风景。从最初的惊奇,到如今的习以为常,深圳市民渐渐习惯了这位新“街坊”。
  宝安区是2024年深圳市率先推行智能无人驾驶环卫车规模化运营的城区,所引入的扫地机器人、无人驾驶清扫车,除了雨天作业、自主绕障外,还具备识别红绿灯功能。这些设备能在4米宽、2公里长的道路上,40分钟内完成8000平方米的清扫工作,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作业的3-5倍。
  今年元旦前夕,细心的深圳市民发现,龙岗的大街小巷多了很多扫地机器人、洗地机器人,从扫、吸、冲、洗再到保洁,这群“城市美容师”干得一丝不苟。据微信公众号“深圳龙岗”8月1日发文称,近年来,龙岗区城管部门围绕环卫工人招工难、老龄化等行业管理存在的堵点痛点问题,大力推广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的应用,已累计投用环卫机器人超120台。
  今年6月,龙岗区布吉街道正式启动无人智能设备作业项目,一次性投用10台先进智能作业设备,全力打造高效、智能的环卫作业新场景。其中一款智能设备专注于高效清扫,搭载智能轨迹预测算法,单台设备每小时清扫面积高达6000平方米,相当于4-5名环卫工人的作业量,打造“AI+智能环卫”的环卫作业新生态。
  为助力“十五运”赛事环境保障,今年上半年,深圳罗湖引入51台无人扫地机、19台智能洗扫车,还有200多辆四轮保洁车,打造AI环卫天团。智能驾驶洗扫车凭借“车载摄像头+AI算法”,能精准识别路面垃圾、油污等污染物,实现定向清扫;无人智能清扫设备依托“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算法”,穿梭于人行道、绿化带等狭窄区域巡回清扫;同时,智慧云平台的AI识别系统可在15秒内完成垃圾识别并派单,人工保洁队伍5分钟内即可到场处置,形成高效的管理闭环。环卫作业日均里程提升3倍,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
  智能清扫车成保洁员“徒弟”
  深圳这场环卫智能化设备的“硬核升级”,将人力从繁重、单调、高风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人与机器的“价值共创”。
  在深圳宝安西乡劳动二村,街巷交错,几片被夜雨打湿的棕榈叶,乘着微风打了个旋儿落地,便被身着“彩虹衣”的智能清扫车“衔”走。巷子尽头,身穿橙色马甲的保洁员老张正用长柄夹捡拾着绿化带里的烟头。她时不时看一眼正在“兢兢业业”工作的小车,亲切地称呼它为“徒弟”。以前她一个人打扫这一片,少说得一上午,腰都直不起来。现在好了,“徒弟”跑一遍,十来分钟就把大面儿收拾干净了,她清理边边角角,捡捡它“看不上”的小东西,轻松多了。
  自动加水、自动充电、自动倾倒垃圾的环卫机器人,精准测绘、智能巡检的无人机,功能齐全、效率惊人的智能割草机器人……2024年10月25日,由龙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我帮企业搭场景”——“城管+AI”场景应用专项活动在深圳大运中心举行,3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纷纷展示出黑科技“绝活”。很快,一批场景应用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多家人工智能企业签约落户龙岗,无人驾驶环卫机器人等黑科技的“上岗”极大改变了环卫工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环境艰苦等状况。
  无人清扫车上了商业保险
  为确保无人驾驶清扫车等自动驾驶车辆上路安全,我国多个省市明确要求无人驾驶清扫车等低速无人车进行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必须投保保险,部分城市还对保额有明确要求。
  在深圳,坪山、宝安、南山等区确定全域开放自动驾驶后,申请开展低速无人车道路测试必须提交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凭证以及每车不低于500万元的交通事故责任保险凭证或不少于500万元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事故赔偿保函。而对于开展载人示范应用的,还应提供每车每座位不低于200万元的座位险保险凭证或每人不低于200万元的必要商业保险赔偿保函。
  据悉,作为国内首款移动机器人保险,该产品涵盖了无人驾驶清扫车等无人驾驶移动机器人在热失控、机械、电气、网络风险等方面的运行风险和可能造成的各类第三者风险,为其自身安全、应用场景安全、第三者人身财产安全打造全方位、多角度、全周期的保障方案,开创了无人驾驶移动机器人商业化风险转移的先河。
  在保险覆盖下,无人驾驶清扫车生产测试企业可以因为拥有风险保障而安心研发生产,终端用户可以因为拥有风险保障而安心使用,提升产品附加值,保险公司则能够通过为无人驾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积累风险管理经验,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保险凭借其强大的风险评估、识别和管理功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企业提供风险解决方案和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支持,形成多方共赢的风险保障模式。一旦车辆遭遇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操控失灵、硬软件故障、程序紊乱、运行中致人身及财产损失等风险时,在保险保障覆盖下,无论是哪一方当事人都能及时获得经济补偿和保险服务。
  城市清洁标准被重新定义
  今年4月,由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主编的《2024-2025年中国低速无人驾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根据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数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统计,2024年中国各类低速无人驾驶车辆销售数量约3.3万台,销售规模约123亿元。其中无人环卫车和商用清扫机器人近1.3万台,销售规模约27.6亿元,特别是在市政道路等户外场景应用的无人清扫车销量同比增长了22%。当前,中国无人驾驶清洁环卫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未来5-10年将加速建成“无人环卫+垃圾处理+再生能源”的闭环生态,真正融入智慧城市。
  智能环卫设备已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不仅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更描绘出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这场静悄悄的“环卫革命”,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化城市的清洁标准,这一趋势已在全国范围内显现。近日,太原市一知名商场投入使用清洁商用机器人。太原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张跃峰在朋友圈留言:“保洁大姐迎接他们的新同事。”
  张跃峰向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表示,“凭借智能感知决策、视觉检测识别等前沿技术,这些机器人能在复杂路况下实时定位、精准导航、自动避障,且支持远程召唤、断点续扫等功能。”目前,太原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计划逐步扩大无人驾驶清扫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将其推广至城市广场、商业街区、住宅小区等公共场所,让科技惠及更多居民。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梁成虎

(责编:马云梅)

网址:智能环卫设备:重新定义“扫大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7469

相关内容

环卫清扫设备
智能环卫小型设备
智能环卫清扫作业
智能化重新定义清洁服务(上)| 智能设备不是“新奇玩具”
环卫街道清扫车 工厂车间扫地机 多功能清洁设备
智慧环卫需要用到哪些智能化设备?
智能卫生间系统:重新定义公共卫生体验@卓振思众
本月起至年底 成都每月定期环卫大扫除
辞旧迎新大扫除,智能清洁设备大盘点
环卫清洁设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