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未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探“机器新人”
探索机器人世界,体验科技带来的陪伴乐趣。 #生活乐趣# #乐趣# #科技新奇#
央广网北京8月10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机器人热度持续升温。8月8日开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描绘了一幅幅由机器人带来的未来图景,叠衣服、做家务、打拳击、踢足球……千余款机器人与观众近距离互动,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救援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灵巧手……超百款新品首发。
在“机器新人”集中展示的大会上,机器人泛化智能水平的跃升是记者最直观的感受。无论是可以带领盲人直抵目的地的导盲机器人,还是可以响应指令做家务的家居机器人,抑或协同完成流水线分拣、零件质检等任务的群体智能,都指向了令人欣喜的趋势: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突破迈向场景应用的新阶段,机器人服务于人类的未来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
理解场景、解决问题 “群体智能”带来新想象
在展厅里,天工2.0人形机器人在跑步机上持续数小时奔跑;不远处的舞台上,另一台天工2.0机器人正流畅完成主持任务,精准理解观众提问并动态调整回应;展区深处,多台不同构型的机器人在电力检修、流水线分拣等场景中异步协同……这组跨越运动、交互、协作的实景演示,勾勒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从“最能跑”到“最好用”的进化轨迹。
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控制操作(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从实验室中的极限运动展示到产业场景的实用价值实现,是具身智能发展必须攻克的课题。”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天工2.0构成的环视系统,实现无盲区环境感知;全自主导航系统取代早期“无线跟随技术”,可自主识别障碍并规划路径,无需提前建模;而“超视距远程驾驶舱”通过低时延画面与精准动作映射,让机器人在危险场景中实现人机协同精细操作。
8月9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跨本体VLA模型XR-1,旨在打破机器人“一机一岗”的行业困局。这个能跨机械臂、协作臂、双足机器人等多本体运行的通用模型,基于超百万量级自有多本体数据,采用“多模态视动统一表征训练—跨本体主网络训练—特定场景微调”的三阶段范式,实现“见过即能用,少数据即适配”。在测试中,它对未见过的物品可直接抓取,新任务仅需10至20条数据即可快速适应,这让“慧思开物”平台能快速构建通用技能库,能够降低应用开发成本。
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分拣任务(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唐剑向记者介绍,这种模式彻底打破传统工业自动化“一机一岗、固定工序”的刚性壁垒,可以实现异构机器人群组在无人工干预下的跨场景无缝协作与任务接力。“群体智能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多机联动,而是像人类团队一样,基于共同目标动态分工。”唐剑强调,这种能力背后,是分布式架构、实时决策与多智能体协同技术的深度耦合。
这种柔性协作正在重塑行业想象。在电力行业,多台机器人可协同完成高压设备巡检、故障定位与初步维修;在物流仓储领域,不同构型的机器人能根据订单波动动态调整分拣、搬运、打包流程;在家庭场景,未来也可能出现清洁机器人与烹饪机器人协同工作的画面。正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所言:“‘最好用’的机器人,既要像运动员一样稳健行动,更要像工人、服务员一样理解场景、解决问题。”
机器人正在与观众互动(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具身智能迈入家庭场景攻坚期 开源与数据是破局之道
大会现场,一台名为R1 Lite的移动操作机器人引起围观——面对随意打乱的床铺,它仅凭一句“请收拾一下床铺”的自然语言指令,便从床头走到床尾,流畅完成铺叠动作。“这是全球首次全身运控的长程柔性任务现场展示,展现模型的场景泛化能力和稳定执行力,标志着具身智能正从技术突破迈向家庭场景的实用化攻坚。”星海图首席科学家赵行表示。
R1 Lite正在整理床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在家庭场景的演示中,R1 Lite的动作颠覆着传统机器人的“机械感”:它会先观察床铺整体状态,判断未整理的区域;调整可升降俯仰的躯干高度以适配床沿;用六轴双臂精准抓取被角,避免拉扯床单导致褶皱;遇到枕头阻挡时,会先将其归位再继续铺叠。整个过程无需预设程序,完全依赖其模型对自然语言指令的理解与实时动作规划。
0:00
/
0:22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0:22
R1 Lite正在整理床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从展台真正走进家庭,还有多远距离?赵行透露,R1 Lite的售价约为20万元,真正广泛进入家庭需降至数万元的价格区间,这需要规模化、上下游协同等降低成本。但赵行认为,价格并非广泛进入家庭的核心瓶颈:“我们认为目前需要突破的仍然是智能程度以及泛化能力——机器人要理解老人的方言指令,避开地板上的宠物、玩具,处理突然掉落的物品,这些都需要‘大脑’更强大。”
“家庭场景太复杂,单靠一家企业无法突破。”赵行向记者表示,希望联合学界、产业界共同优化模型,比如南方家庭的藤席与北方家庭的棉被,需要不同的抓取策略,这些细节只有汇聚更多场景数据才能完善。目前,星海图已在北京经开区的开放场景采集了大量真实数据,而开源将加速数据共享与模型迭代。
人形机器人正在端送饮品(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记者注意到,就在8月9日,北京经开区发布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将面向机器人企业全区域开放真实世界数据采集资源。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局长蔡继征表示,经开区将开放全域真实场景数据采集,打造中试实验线、供应链平台,以此降低机器人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导盲机器人展现“助残”能力 真正走入盲人生活还需突破
在展厅内,一只外形类犬的六足机器人灵活地行走、避障,引发观众围观、体验。这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教授团队研发的导盲六足机器人,具有视觉环境感知功能,可自主导航至目的地、动态躲避障碍、识别红绿灯等,能与盲人进行语音交互,盲人可通过语音方式向机器人下达目的地、走停等指令,机器人也能用语音播报告知、提醒盲人环境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盲杖感知盲人行走状态和意图,实现牵引和停止等交互动作。
目前我国共有超过1700万视障人士,而现役导盲犬的数量却仅有数百只,仅有非常少量的视障人士拥有导盲犬。“导盲六足机器人如果通过批量化生产、人工智能辅助,可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智能,可解决导盲犬数量短缺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导盲六足机器人研发人员杨利民告诉记者。
杨利民演示导盲六足机器人工作(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从实验室到真正走入盲人生活,我们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在问到导盲六足机器人何时能够普惠广大视障人士时,杨利民坦言,安全性是核心考量,需要建立完善机制保障盲人使用安全。“真正做到普惠残障人士,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机器人的售价在15万元左右,未来价格下降的关键在于规模化量产,通过批量采购相关国产硬件降低成本。此外,还需要丰富数据量、样本量,以提高不同场景下的适配能力。”
0:00
/
0:08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0:08
杨利民演示导盲六足机器人工作(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杨利民透露,现阶段计划小批量生产及特定场景示范应用,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机场、宾馆、运动场馆等。计划于今年11月参与广州全运会,投入几十台机器人为盲人服务。“真正进入盲人的生活中,应该不会太久,我们希望可以在1年左右开始量产。”
机器人正在与小朋友互动(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机器人大会,不仅是“机器新人”集中展现的舞台,更是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百余款“机器新人”,带给我们的不只有惊喜,更有希望。可以看到,机器人正在从“单机作战”走向“群体智能”,从“跟随响应”走向“视觉导航”,从“结构优化”走向“行为泛化”。
机器人正在与人类进行“拳击比赛”(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机器人的高阶形态和具身智能的良好载体。”诚如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所言,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家政服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边防海防、教育医疗等场景发挥作用,拉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而这些,正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网址:我与未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探“机器新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1944
相关内容
我与未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探“机器新人” 未来图景徐徐展开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未来发展重心在哪?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观察:机器人未来发展重心在哪?
未来家庭生活的新宠: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揭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魅力
脑控无人机、青少年机器人设计赛……世界机器人大赛展现未来科技新趋势
600余款新品首发 透过世界机器人大会看看未来生活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这些“未来神器”将如何改写人类生活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感受“机智”生活
家务机器人、下棋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新款机器人纷纷亮相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感受“机智”生活
探索微观世界的机器人(科技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