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思路

发布时间:2025-08-13 17:31

通过互动讨论,理解书中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思考。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图书俱乐部#

摘自

柴彦威,谭一洺,申悦,关美宝.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思路[J].地理研究,2017,36(10):1959-1970.

关键词: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时间地理;行为地理;城市规划与管理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反思实证主义地理学过分简化空间问题、忽视人的作用的浪潮中,强调个体和微观过程的行为学派应运而生,为理解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在时空间上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后,行为学派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强调主观偏好与决策过程的行为主义地理学、强调客观制约与时空间利用的时间地理学、强调活动—移动系统与规划应用的活动分析法等多视角的方法论。

随着行为学派的不断成熟,行为主义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等理论与方法论不断完善与融合,并通过与结构化理论、GIS技术、行为模拟技术、叙事分析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与社会学、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学科的交叉。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城市空间对行为的制约和影响,并通过行为分析理解城市空间,但是对行为与空间相互作用的关注较少,尚未形成空间—行为互动的系统理论。如何对这些方法论进行凝练、整合和提升,构建解释地理空间与人类行为互动关系的一般理论,是行为学派的当代使命。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正由经济增长、空间扩展逐步转变为社会管理的精细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目前,中国的城市研究与规划管理实践仍然是“见物不见人”,对居民的个性化需求缺乏深入分析与解读,难以应对城市快速扩张与空间重构所导致的职住错位与长距离通勤及可达性下降、社会排斥与隔离、环境污染与出行健康等城市问题。在此背景下,基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来创新现有的城市研究与规划的理论体系,以指导未来几十年中国人本城市建设,明晰行为与空间之间作用的因果关系,结合中国实际总结空间—行为互动的概念模型和解释模型,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转型面临的迫切现实需求。

行为学派理论与方法论引入中国的 20多年来,已经在不同类型的城市与人群中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探索,形成了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网络,并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研究的重要力量,开拓了以时空间行为与规划为核心的中国城市研究新范式,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绝大多数研究只是证明了城市空间和居民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而未能有效地论证空间与行为互动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缺乏从行为对空间选择与改造、空间对行为制约两个方面理解两者的相互关系,明确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因此,中国学者需要对国际时空间行为研究前沿进行追踪、凝炼、提升,选择方法论切入点,为中国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建构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指导三方面对空间—行为互动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进而从基于空间和基于人两种研究范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空间——行为互动的研究范式进行论证;提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思路,为下一步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完善奠定基础,明确中国城市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提炼与比较的未来研究方向。

2.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基础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基础包括作为认识论的社会—空间理论,作为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以及作为实践指导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学方法(图 1)。

2.1 空间——行为互动的认识论基础

伴随人文地理学的“社会转向”和社会学的“空间转向”,社会空间问题及其相关理论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探讨社会与空间之间联系的社会—空间理论受到关注,其中,新城市社会学中的社会—空间辩证法、社会—空间互动理论、结构化理论等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基础。

20世纪 70年代开始,来自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们向传统城市社会学中基于“人类生态学”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发起挑战,促进了城市社会学研究基本范式的转型,产生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被称为“新城市社会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新城市社会学打破了芝加哥学派的城市中心城区/郊区二分法,将研究焦点从中心城区转向持续变化的郊区和大都市区域,以提供更加平衡的当代城市生活解释。在研究方法方面,新城市社会学在探讨城市/大都市区域发展的研究中,不提议遵循生态原则,而是对阶层、种族、性别、生活方式、经济、文化、政治和环境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在研究视角方面,新城市社会学包容了地方政治、国家经济秩序和世界政治体系脉络下的城市分析,从芝加哥学派狭义的社会空间分异走向对阶级、资本、权力、结构等的关注,用更加广泛的概念去解释空间、社会空间的形成。

社会——空间辩证法讨论社会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是新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建立在对容器空间观和实证主义空间观的批判,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忽视空间的批判的基础上,经历了列斐伏尔的奠基、哈维等的发扬、索加的创立等阶段。社会空间辩证法认为社会与空间并非不同的两个事物,也不是一方包括、反映另一方的关系,而是“人们在创造和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工作的空间以各种方式制约”。在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基础上,城市社会空间是“社会与空间辩证统一”的产物,反映了居民与城市空间的“连续的相互作用过程”。社会空间辩证法对于社会与空间互动关系的构建为行为与空间的互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在对城市社会学的已有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戈特迪纳和哈奇森提出了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视角”(social spatial perspective),以构建思考大都市生活的一个整合范式。社会空间视角将空间和区位视为日常社会关系的重要部分,结合社会空间辩证法的思想,将社会生态图示与政治经济图示加以整合,一方面强调空间对于社会生活、房地产对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致力于在城市分析中引入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社会要素在大都市地区的发展中作用角色的思考。社会空间观点整合了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探讨空间与社会因素、空间与行为因素、空间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探讨空间与行为因素的关系中强调社会行为与空间的互动,即空间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互动,而个人通过人际互动改变了现有的空间安排,并建构新的空间来表达他们的欲求。

行为空间是社会空间的一部分,强调从个体行为的视角透视社会空间,新城市社会学中的社会空间辩证法与社会—空间理论提供了理解空间—行为互动关系的认识论基础,其对社会与空间辩证统一关系的阐释有助于理解行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但是,这些理论与方法论更侧重于辩证统一关系的哲理探讨,对空间与行为维度的界定与分析比较模糊,在引入空间的时候,缺乏对于空间概念的清晰阐释,其空间意识与地理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借鉴上述社会理论中关于空间与行为互动的理论阐述,对个体行为与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案例解剖和模型分析,构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及方法论,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范式和技术路线,将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及行为学派理论创新的主要方向。

2.2 空间—行为互动的方法论基础

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后已经大大突破了最初的空间科学式的研究范式,形成了城市空间研究的行为学派。

行为主义地理学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引入地理学,试图了解人们的思想、感观对其环境的认知及空间行为决策的形成和行动后果,重视个人态度、认知、偏好等主观能动方面,强调“空间认知—空间偏好—空间行为”的研究范式。早期的行为主义地理学在居住迁移、购物行为等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过度依赖纯粹的行为科学,试图从心理层面来建立普适的模型,在行为模型建立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难题,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与批判,甚至曾一度衰退。

20世纪80年代,行为主义地理学逐渐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付诸实践的指向性不断增强,并在行为与空间互动关系的刻画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行为主义地理学逐渐放弃了构建普适模型的传统,从“空间行为”逐渐转向“空间中的行为”,强调城市空间与人类空间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不同行为与环境加以差异性的呈现。同时,行为主义地理学的研究焦点逐渐从“例外行为”转向“日常行为”,无意识的、非探索性的、反复性的行为逐渐成为研究的首要任务。对于空间与行为互动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关注使得行为主义地理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基础。

时间地理学源于瑞典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Torsten Hägerstrand)对计量革命时期区域科学研究范式的反思,他将时间和空间在微观个体层面上相结合,通过时空路径、时空棱柱、制约等概念及符号系统构建了时间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从人本主义思想和微观的角度出发研究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但其过于强调欧式空间和绝对时间的客观制约,忽视权力、能动性等关键问题,使其受到了哈维、吉登斯等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批判。面对质疑,时间地理学转向对时空间中生活关联性的思考,转向探索制约下的能动性,把时空路径作为制约和企划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原有的制约框架下加入了对主观能动性的考虑。

近年来,时间地理学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国际研究网络构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空间与行为互动机理的解释日趋完善与精细化,通过自身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完善、与 GIS及移动技术的不断结合,在潜在活动空间与时空可达性测度、虚拟行为、联合行为、行为的地方秩序嵌套、情感与地理叙事分析、不确定地理背景问题等方面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环境与健康研究、社会公平研究、交通出行行为研究、城市时空规划等方面拓展了新的应用领域。然而,时间地理学仍然没有妥善地解决客观制约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协调问题。在实证研究大量积累、方法论趋于成熟、国际研究网络逐步形成的新背景下,有必要对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进行创新和提升。综合考虑客观制约与主观能动性的相互作用,提出组织性更强的空间与行为的互动理论将成为未来时间地理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方向。

强调主观认知与决策的行为主义地理学与强调客观制约的时间地理学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成为“行为学派”研究的理论指导,也共同构成了空间—行为互动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3 空间—行为互动的实践指导基础

城市规划与管理学以及以人为本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对居民活动与生活质量的关注与经验指导,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提供了实践指导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规划理念开始强调居民需求在规划编制中的关键作用,促使西方社会和规划学者重新思考城市空间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意义。活动分析法试图将客观制约和主观决策相结合,强调时空间中的社会制约与人的活动动机,将城市中活动系统与出行系统整合形成城市活动—移动系统。活动分析法最早应用于交通领域,行为学派将其推广成为人类活动分析法,对时间与空间、选择与制约、活动与移动的关系在城市活动—移动系统中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了通过探讨居民日常活动规律来研究人类空间行为及其所处城市环境的一种研究视角。活动分析法在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城市空间优化、出行需求管理与交通规划提供了指导。这些应用实践综合考虑了居民活动需求与城市资源供给的动态平衡,通过调整城市空间缓解居民受到的制约,以理想的城市空间应对城市居民的活动需求。活动分析法的理论视角与实践经验,奠定了空间——行为互动在实践方面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展了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在规划实践层面的内涵。

城市规划与管理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实践指导理论体系,但在走向“人本化”的时代,其对居民时空行为多时空尺度特征的考虑有所不足,对行为复杂机理的理解有待深化。同时,传统的城市规划在内容体系方面偏重于物质与生产空间规划,对于从居民需求出发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时间规划的考虑较少;在管理服务方面,主要将土地和地块作为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和出发点,给予静态的、被动式的服务,缺乏动态性、主动性,智能化程度有所不足,更无法满足居民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因此,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实践指导理论构建,在借鉴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理论的基础上,应用时空间行为理论与方法论,面向生活空间与时间,试图构建基于人的、动态的规划与管理实践指导体系,既是对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实践方向的进一步探索,也是对城市规划与管理学的补充与创新。

综上,社会—空间理论作为哲学层面的认识论指导着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方法的应用,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同时也是社会—空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活动分析法试图整合主观偏好和客观制约,而活动分析法面向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应用也促进了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革新。

3.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基本设想

本文尝试提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设想(图 2)。以相关社会理论为借鉴,以时间地理学、行为主义地理学、活动分析法等行为学派经典理论与方法论为核心,构成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基础;将基于空间与基于人的研究范式相结合,系统展开空间对行为的作用以及行为对空间的作用两方面的研究,构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是通过核心人物的深度访谈、文献研究、口述史、学术论坛与交流等方式,围绕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发展与理论方法创新以及前沿问题展开系统梳理而提出,是否具有普适性并适用于指导中国人本导向的城市发展与建设,还需要结合中国城市的时空间行为实证研究,系统开展空间尺度、时间尺度、行为尺度和不同人群类型尺度的理论验证,进而完善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3.1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

空间——行为互动的理论构建包括空间对行为的作用以及行为对空间的作用两方面研究,以及对二者整合、提升将其凝练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研究立足于对行为的正面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的背景下,行为主体对空间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与偏好,并受到来自时间与空间的各种制约,在客观制约与主观决策共同的作用下形成了行为结果。将不同的行为空间投影到城市物质空间上以考察其相互关系以及合理性。在空间对行为的作用方面,侧重考虑空间的制约,通过人的行为空间透视空间的合理性;在行为对空间的作用方面,侧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公共管理与规划部门的作用。

3.2 空间——行为互动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中对人的行为研究包括个体层次上的微观研究和汇总层次上的宏观研究两个尺度,如何把握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将特定区域特定个体的微观研究与整个社会的宏观研究相结合,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方法论问题。而对于行为与空间关系的研究,在汇总和非汇总两个尺度的基础上,还存在着基于空间(place-based)和基于人(people-based)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3.2.1 基于空间的研究范式

空间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与传统,空间位置提供了一种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理解途径,将在其他学科视角下相互独立的现象整合起来。就像托布勒在在地理学第一定律中描述的,所有的事物都相互关联,然而它们的关系随相互间距离的增大而逐渐疏远。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想曾出现过多次重大转向,从早期康德、哈特向的绝对空间观,到舍费尔与计量学派的空间几何学,再到人本主义的空间、激进主义的空间、后现代主义的空间,空间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而空间研究在地理学,尤其在人文地理学中,一直保持着稳固而重要的地位,不断壮大的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也进一步巩固了其核心地位。尤其在中国,“人地关系”的研究中“地”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社区、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等各个尺度层面进行基于空间的分析仍然占据着研究主流。

3.2.2 基于人的研究范式

20世纪 60年代以后,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地理学开始了对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正面关注。行为主义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等关注微观个体的理论与方法,为地理学提供了基于人的视角与方法论。例如,时间地理学出于对区域科学中的人的思考,提供了一种在时空间中从人的角度关注个体活动的视角。这些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使非汇总的研究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地理学基于空间汇总的范式,使得在时空间中基于人的汇总成为可能。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移动能力不断增强,整个地球处于“时空压缩”的状态。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使人类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破碎化、个性化和复杂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以距离衰减定律为基础的空间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过去相对固定的人、地方与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复杂。因此,关注微观个体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时间地理学等行为论方法的不断完善,个人数据可获取性的增加,微观模拟与基于智能体模型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人的研究范式逐渐被应用于交通规划、健康地理学、社会空间分异、可达性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中。

可见,不同于传统的基于空间的、汇总的研究范式的,基于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研究(包括汇总与非汇总)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而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空间与时空间行为的互动关系研究中既需要基于空间的研究视角,也需要基于人的研究视角。若不对人的时空间行为在空间上进行汇总,则无法有效的理解和透视城市空间;而若不从人的角度出发,则无法认识城市空间对人的影响。而面临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空间与人都是重要的维度,需要加以综合考虑。

3.3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验证

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实证研究,验证空间尺度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多样性与共性、验证时间尺度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阶段性与动态性、验证人群的空间与行为互动模式的特殊性。其中,空间尺度包含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之间的比较、城市内部不同社区之间的比较;时间尺度包含对居民日常活动模式的总体特征的变化研究及对特定样本的五年追踪;行为尺度包含整日活动模式、通勤行为、购物行为、休闲行为等;不同类型人群包括中产阶级、低收入群体、老年人、女性和少数民族居民等。

3.3.1 不同空间尺度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多样性与共性验证

已有的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在空间上呈现出多尺度的特征,分别从城市尺度、城市内部尺度、社区尺度出发,透视城市空间与时空间行为的关系,理解城市空间重构的过程与模式。大量的实证研究为互动理论框架提供了基础,但是,现有研究地区在地域上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和“东多西少”的局面,覆盖度与研究深度差异大,数据整合难度大;缺乏不同城市之间居民时空间行为的横向比较,难以总结不同规模、不同形态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空间与行为互动模式的多样性与共性。

理论框架中不同空间尺度的理论验证是在集成和整合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者在多个城市获取的居民时空间行为数据与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城市尺度上比较不同城市居民行为模式,透视城市发展阶段与郊区化对居民行为的影响,在社区尺度上,对不同城市相同类型社区的居民整日活动模式、通勤行为、购物行为与休闲行为进行全面系统的直接比较研究,透视制度因素等对居民行为的影响过程。

3.3.2 不同时间尺度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阶段性与动态性验证

时间尺度方面,长时间尺度的时空间行为研究集中在迁居行为方面,以理解城市人口的空间再分配,以及社区人口构成的变化过程;短时间尺度研究多基于活动日志进行调查与分析,以理解城市空间中个体的行为组织。已有研究局限于理解城市空间与居民行为的关联性,而未能通过控制居民对空间的自选择效应,有效地论证空间与行为互动中存在因果关系,缺乏从行为对空间选择与改造、空间对行为制约两个方面理解两者的相互关系,明确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虽然存在同一城市多次调查的数据基础,但尚未进行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与追踪分析,难以验证空间与行为互动模式的阶段性与动态性特征。

不同时间尺度的中国城市居民行为纵向对比可以明确时空行为与城市空间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十年尺度上,强调同一地区居民的行为变化的总体特征,比较同类型社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通勤、购物、休闲行为的变迁,以识别中国城市转型背景下居民行为与城市空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在五年尺度上,结合时空行为研究热点问题——ICT影响下的时空行为,对居民在使用行为指导网站前后进行对比,建立建成环境与ICT对居民行为变化的解释模式,建立时空行为与城市空间要素之间相互因果作用的解释模型。

3.3.3 不同群体视角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特殊性验证

不同群体视角方面,已有研究在关注中产阶级居民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等特殊群体进行活动空间、可达性、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研究,从行为差异阐述居民生活质量,反映社会公平问题。研究已涵盖多类群体,但仍缺乏对不同人群的空间与行为互动模式的特殊性提炼。

采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多类人群的时空间行为调查数据进行城市间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城市不同时期之间的纵向比较研究验证不同群体之间的适用性与差异性,包括中产阶级居民、中低收入居民和老年人整日活动模式、休闲、购物行为比较研究,女性活动模式与家庭结构与分工变化、少数民族居民的活动模式与社会分异格局的差异。

4. 结论与讨论

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后,行为学派的理论与方法论不断成熟,实证研究成果丰富。中国的时空间行为研究从微观视角出发,深化了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服务于城市的规划与管理。然而已有研究对空间与行为的互动作用关注较少,系统理论尚未形成。对已有的理论与方法论进行凝练和提升,构建解释地理空间与人类行为互动关系的一般理论,是行为学派的当代使命。中国已经进入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基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来创新现有的城市研究与规划的理论体系,结合中国实际总结空间—行为互动的概念模型和解释模型,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转型面临的迫切现实需求。

在对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思路。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包括作为认识论的社会—空间理论,作为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以及面向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作为实践指导理论的城市规划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在研究范式方面,需要将基于空间和基于人两种范式相结合,进而系统展开空间作用于行为、行为作用于空间两方面的研究,从而构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并结合中国城市的时空间行为实证研究,开展不同尺度的理论验证,验证不同空间尺度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多样性与共性、验证不同时间尺度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阶段性与动态性、验证不同人群的空间与行为互动模式的特殊性,进而完善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所提出的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思路为不同尺度中国城市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提炼与比较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推动了基于行为的中国城市空间研究范式的创建。其中,行为对空间的影响以及空间—行为互动的因果关系验证是需要解决的关键和难点问题。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构建有待于相关学者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使其凝练、提升成为指导行为学派未来研究方向、指导中国城市下一阶段发展与规划的重大理论。

未来在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指导下,中国城市的时空间行为研究可以围绕如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索:① 研究内容上,关注从时空间行为透视社会公平、社会网络与社会变迁等社会空间维度的问题,拓展时空间行为与健康地理、出行行为与环境污染暴露、ICT使用与行为制约等前沿议题的研究;② 研究数据上,将手机、浮动车、公交 IC卡、社交网络等城市空间“大数据”与活动日志、GPS等个人行为“小数据”相互补充与整合,为时空间行为研究提供覆盖多个地理尺度、高时空精度及属性丰富的数据基础;③ 研究尺度上,在时间方面结合长期行为与日常活动,分析日常生活方式的长期变化过程,挖掘社会变迁与生命历程对日常行为模式的累积影响;同时在空间方面拓展传统的城市内部空间尺度,进行中国与西方国家时空间行为的比较研究,通过不同发展阶段及制度、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案例的相互补充,凝练一般化的时空间行为模式及空间——行为互动规律。

网址:观点丨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思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2282

相关内容

幸福构建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超越
动物行为学理论下宠物友好型商业公共空间互动设施设计研究
基于节能策略的建筑空间设计思考论文
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瞬间整理思路
加点品牌丨燕居美学理念,构建诗性的精神生活样式—新浪家居
文化互鉴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和谐”美学观建构
儿童友好空间案例⑥丨新塍镇中心幼儿园——行走的“互动”场
方立天: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基于陶行知理念的小学音乐快乐课堂构建 论文.doc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