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温暖一情深,共建共享筑幸福
和家人朋友共享时光,增进感情加深幸福感 #生活乐趣# #幸福#
·点位亮点一览·
水城区沙龙社区创新推行志愿服务、联户机制及积分制度,聚焦“一老一小”需求,助力易地搬迁群众“融得进”“稳得住”,持续提升归属感与幸福感。
一张纸,不拘线条,大胆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花鸟鱼虫、村舍烟火、风俗习惯皆可入画。简言之,“喜欢什么画什么,怎样好看怎样画。”这份扎根乡土、率真质朴的创作自由,正是水城农民画创作的一大亮点。
穿上女儿买的新外套,从鞋柜里拿出鞋子穿好,抻了抻衣摆,胡先进阔步向社区服务中心走去。
他将与19位老人、6名孩子一起,过一场属于他们的生日会。
会场早已被志愿者布置完毕,老人们座位排成半圆,小马扎上的孩子晃着缀满卡通贴纸的鞋尖。“‘一老’连着牵挂,‘一小’承载未来,‘一老一小’关乎百姓的福祉,也是基层服务的重点。”水城区双水街道沙龙社区党支部书记何鑫钰娓娓道来。
为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沙龙社区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发动辖区居民组建起五支志愿服务队伍,月度一次的“一老一小生日会”便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之一。
成立于2018年的沙龙社区是有着97.6%移民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像胡先进这样的居民,在沙龙社区有2448户。他们大多来自六盘水市周边海拔较高、交通闭塞的贫困村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通过“挪穷窝”的方式告别了祖祖辈辈的山沟沟。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如何真正“融得进”“稳得住”。
“沙龙社区一开始没有历史积淀、没有资源基础,我们一切从头开始。”何鑫钰站在服务大厅门口,语气平实,却透出决心。
2018年社区成立之初,邻里互不相识,居民彼此“讲不同的方言,不看同样的电视节目”,有的是苗族、有的是汉族迁移户。为打破这份“尴尬”,社区试点“十联户”机制,将每10户居民划为一个基本单元,推选“联户长”负责日常协调和信息传递。
0.5平方公里的社区被划分成了8个网格、218个联户单元——联户长不仅是调解矛盾的“润滑剂”,还是小区服务的“宣传员”、邻里互助的“发动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联户长胡冬桃家中贴着居民写的感谢信。担任联户长期间,她常常用手机记录居民需求、汇总困难,奔波在社区楼栋之间。“我们这些人,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现在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就是一家人。”
沙龙的温暖还蕴藏在更多的地方。
社区“儿童之家”里,正值暑期托管课开班,十几名孩子围坐在一起学习书法。“这些孩子的爸妈出去打工,我们就成了他们的临时家长。”讲课的志愿者孙涵是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这是他在沙龙社区度过的第二个暑假。
2023年起,“托管+兴趣课+亲情陪伴”的“暖童计划”成为沙龙社区最具口碑的民心工程。社区与高校、社会组织合作,开设免费爱心暑托班,课程涵盖语数外辅导、绘画、声乐、心理疏导等内容,每年服务上百名学生。
比“便捷”更重要的,是“自主”。“我们把闲置地划出来,让群众种菜自给自足,不仅解决了‘三餐问题’,还增强了归属感。”何鑫钰介绍,社区探索积分奖励制度,以参与志愿活动、协助调解纠纷、维护公共卫生获得积分的方式,让居民换取生活所需用品,“这种‘服务换服务’的良性循环,培育起沙龙社区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
“后扶贫时代”,如何答好“幸福感”这道题?
“下半篇文章”,说到底,是关于人心的文章。
从住上楼房到住得安心,从生活保障到精神认同,从“要我治理”到“我要参与”——搬迁只是一个开端,真正让人留下来的,是生活的温度与未来的可能。
从“搬得出”到“融得进”“稳得住”,沙龙社区走出的这条路,不是唯一的答案,却提供了鲜活的参考——“下半篇文章”怎么写?从每一户搬迁群众的笑脸中,就能找到答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编辑 邓运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网址:一地温暖一情深,共建共享筑幸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2996
相关内容
合生活:共筑社区美好未来,共享幸福生活情暖桑榆,共筑铜城“老有颐养”幸福家园
湖畔天城社区:搭建海棠阵地 共享幸福场景
江岸:共建邻里空间 共享幸福生活
鸠江区开展“携手幸福邻里 共筑温暖家园”邻里文化节活动
共建文明成都 共享幸福蓉城
追“锋”而行·共建温暖东营丨以“针心针意”织出一条幸福之路
共享幸福新篇章:共享老婆:自由与共享的幸福桥梁
暖心助残,共筑幸福生活
共享幸福两家庭共绘和谐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