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的“秒决策”-自我提升、快乐生活的巨大障碍

发布时间:2025-08-13 23:14

了解不同类型的阅读障碍,如诵读困难、视觉障碍等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阅读障碍解决#

注:本文承接“你可曾发现:自己总是在一个隐性的圈圈里打转呢?”。该篇文章提出:多数人都在“由我既有的小聪明、经验和好、恶之心”所构成的圈圈中打转而不自知。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这种种“不自知”的情况,进而提出抑制我们自我提升、快乐生活的第三重隐性围墙并对其危害进行分析和探讨。

引:

逍遥已经花了不少笔墨探讨抑制我们自我提升与快乐生活的隐性围墙了。

第一重隐性围墙是“人的逐利性”。它是与生俱来的、至死方休的天性,所以我们往往感受不到其存在。

人的逐利性通常会使我们更在意逐利的结果,加之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多数人会在逐利过程中相互模仿,从而导致心中“利”的变现与重要性的趋同、逐利方式的趋同,进而导致逐利过程中的矛盾重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逍遥提出了“利智合一,方为逐利”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智慧,结合具体的事去分析“利”的具体表现形式、评判其重要性,进而合理得确定利弊;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智慧去结合具体的事,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于他人的方法,逐利竞争的激烈程度必会下降,成功获利的概率将明显提升。而这个过程本就是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在自我提升中实现快乐生活的过程。

第二重隐性围墙是同“智慧”有关的围墙。

智慧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逍遥把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关的智慧简称为“心智”,把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的智慧简称为“法智”。之所以要这样分解,是因为,在第一重隐性围墙——“人的逐利性”的影响下,多数人太在意结果了。进而在遇事时,都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法智”),而轻视分析问题的能力(轻“心智”)。使得原本需要心智,分析问题的过程被极大地忽略了。离开了分析问题的过程,利智合一、方为逐利的作用必然大打折扣,重回逐利过程中的矛盾难以避免。

太多的人不愿意思考问题,并不是因为自己“笨”,而是在“人的逐利性”影响下,深陷“重法智、轻心智甚至忽略心智”的第二重隐性围墙而不自知罢了。

现实中,除了上述两重关系密切的抑制自我提升、快乐生活的隐性围墙外,还有第三重与前两重关系密切的隐性围墙,这重隐性围墙更为隐秘,发挥不良作用的频率相当之高。它同前文中提出的“小聪明、经验和好恶之心”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重隐性围墙。

一、“我”是否也有三种习惯?

各位朋友,希望你们此时能够暂时放下诸如“被批评”、“被指责”等“自我防护”之心,心平气和地思考一下你们最近的几次决策,请问:你们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呢?

有没有“用经验来代替智慧的”快速决策?——只要和经验对应的内容不一致,就反对,一致的就赞同,就行动。

有没有“用好、恶之心来代替智慧的”快速决策?——看到自己喜欢的就支持,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就反对。

当然,很有可能,许多朋友已经想不起来自己做过的决策了。似乎决策得太快了,已经感觉不到了。习惯成自然了。[呲牙]

至于靠“小聪明”快速决策吗?估计大多数的朋友还是会否认的。

首先,如果不用逆向思维,我们是很难自我判断自己是否是在耍小聪明的。毕竟小聪明也是大脑思维跳跃的结果,很有可能还能实现成功获利。比如一些反应灵敏的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经常说着聊着就让听者迷糊了,进而同意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言语把反对者“堵在墙角”无法反击。这时候,有几个人能认识到自己是在耍小聪明呢?恐怕多数是在自诩自己的头脑或能力吧?

另外,很多人已经很久都没有“见过自己的小聪明”了。

看到逍遥的这个论点,各位朋友的第一反应会是如何呢?是“太瞧不起人了,我怎么就没有小聪明了?”,还是“没有小聪明挺好,以免聪明反被聪明误。”,又或是“好像真的如此呀。” ……。逍遥这一问不过是想激发各位朋友的反思罢了。(至于我为什么认为很多人已经很久都没有“见过自己小聪明”了,将在后续与“深陷围墙的危害”有关的内容中会与大家探讨。)

当然,还是会有一些朋友自认为自己是聪明劲十足的。那么,这些朋友,你们是否愿意反思一问:“我”是否逐渐养成了“用小聪明来代替智慧(尤其是心智)进行快速决策”的习惯呢?

二、第三重隐性围墙的提出

是时候,谈谈第三重隐性围墙了。

首先,这第三重隐形围墙是基于“我”既有的“经验、好恶以及聪明劲”的。由于是源于“我”常年积累的既有的东西,因此往往习以为常,不自知。

其次,这第三重隐性围墙主要有三种的表现形式,但是实质上都属于习惯。具体而言:用“我”既有的经验、好恶心、小聪明来代替智慧(尤其是心智)进行快速决策。而决策速度会随着习惯程度的逐渐加强而提升。这时候,智慧就基本上无法发挥作用了。而所谓的“利、智合一,方为逐利”基本上就变成一句空话了。

基于上述分析,逍遥给第三重隐性围墙起了个名字:基于“既有的我”的习惯性“秒决策”。当然,如果各位朋友已经理解了上述的内涵,将其简称为“秒决策”也无妨。

三、“秒决策”的适用性分析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我虽然也有过“秒决策”的经历,但是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呀?真的没什么不妥吗?

的确,很多时候“秒决策”的决策也是正确的决策。

毕竟,经验多数是源于“逐利”经历的,因此基于经验的决策往往会对后续的逐利过程有利。但是,这种有利往往有个前提:面临的具体事,符合经验的适用范围。有经验的确可能是优势,但是也有可能在环境变化时,无动于衷,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毕竟,好、恶之心多数也是源于“逐利”经历的,因此,基于好、恶心的决策往往也会对后续的逐利过程有利。但是,这种有利往往也有前提:好、恶之心的来源同正在或将要经历的“事”相同或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如果我不喜欢一个人,难道他(她)说什么都是不正确的吗?

毕竟,聪明劲是大脑思维跳跃的反应,往往能加速“我”逐利的过程,因此其往往能帮助“我”快速获利。但是,这种快速获利往往也有前提:“我”所看到的“事物”样子,同“事物”真实的样子相同或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逍遥以为,不将主要注意力放在所要或正在面对的事物本身上,而是所谓的逐利成功,进而简单地用大脑既有的活跃程度激发出的法智去决策乃至行动都属于耍小聪明。前面已经分享过,由于在潜意识中更专注于成功获利,耍小聪明往往还可能会使当事人陷入类似“掩耳盗铃”的危机之中。

四、“秒决策”的危害

如果各位朋友愿意放平心态,姑且听逍遥谈一谈“秒决策”的四点危害吧。

第一,“秒决策”往往是错误决策。

对任何事物而言,都有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果离开了心智的作用——分析和判断“经验、好恶与小聪明”是否适用,而想当然地认为“我”的决策就是合理的话,决策的合理性又如何保证呢?而“秒决策”的本质不恰恰就是忽略心智作用的快速决策吗?所以,“秒决策”的结果虽然有时是合理的,但是多数时候不过就是结果正好符合“秒决策”的适用范围罢了。

看到这儿,难免会有些朋友还会自信地认为,别人的“秒决策”可能失误,“我”的绝对不会(人的逐利性的影响有时真的挺可怕)。如果这种想法是抛开了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后得出的快速结论,这些朋友,“秒决策”对你们而言很有可能就不仅仅是习惯倾向了。

第二,一旦“秒决策”成为习惯,持续的自我提升就相当困难了!因为,其往往会明显压制大脑的思维活跃程度!压缩智慧和智力发挥作用的空间!利、智合一就渐行渐远了。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有那么严重吗?我也经常“秒决策”,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还在自我提升呢?逍遥以为,那是因为,隐性围墙还没有将我们完全包围起来,我们还在接受都在接受着新知识和面对着新事物。不难理解,即使不用智慧,天生的聪明劲也总有机会发挥出作用的。换言之,只要“我”还能接受新东西,智力总会发挥作用,自我提升就不会停止。但是,伴随着“秒决策”的不断重复,提升的空间会不会越来越小呢?

其实,即使是尚未参加工作的学生,有多少人能真正感觉到每一天都是不同的呢?而等到参加工作后、结婚后,越来越多的人都难免会不断重复着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和生活。这时的我们还会感受到多少变化和不同呢?这种情况必然会加速“秒决策”习惯的养成过程,心智越来越被忽略,聪明劲真正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了。

无论是否已然自知,渐渐地,很多人都将会经历这样一个“应对问题”的习惯养成过程:简单而快速地用以往的经验与好、恶之心对比一下问题,判断一下问题的一致性,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彻底地抛弃了分析问题的过程,忽略了一致性的判断,专注于方法去解决问题——用经验和好、恶心直接判断问题应如何处理。有时候问题能否被有效处理这样的问题都被忽略了,决策往往就在一瞬间,比“秒”还快多了。就这样,连天生的聪明劲儿也被无情地压制了,小聪明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第三,“秒决策”还会加重我们的“好恶之心”,使我们越来越难以接受变化和不同,越来越不快乐。

可想而知,当我们自信地“秒决策”之时,逐利的天性还会允许“不同”的结果吗?

很多朋友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原本正常的交流,逐渐因为观点的不同而激烈起来,到后来面红耳赤之时,往往已经忘记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争吵了,对方到底说了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更不清楚了。不过就是“为了证明不同于自己的意见不正确,自己才是正确的”多言耗气罢了。

但是,变化和不同是必然存在的,厌恶不同和变化的人如何面对必然存在的变化和不同呢?是逃避?是反击?是厌烦?是不安?是忧虑?是恐惧?……?恐怕连日常的快乐生活都难以实现了。

第四,也是最为揪心的!“秒决策”后经常矛盾重重!

即使面对的是经常发生的事物,“秒决策”也是正确决策。我们也经常会由于“秒决策”而矛盾重重。

例如,领导总是要求你加班,而每次加班不过是让你替他多干些他自己应该干的工作。这次领导又要求你加班了。经验告诉你,又要加无意义的班了。好、恶心告诉你,又占我的便宜,真讨厌!瞬时,基于经验和好恶的“秒决策”已经产生了。但是,这些“秒决策”有用吗?你已经加了这么多次的班了,这次你能不加班吗?你敢不加班吗?

逍遥在谈第一重隐形围墙——“人的逐利性”时,曾经提到过“逐利还是逐弊”的问题。趋利、避害广义而言,都是逐利。其实逐利之中本身就带着矛盾。谁说逐利时,“我”与“非我”都站在同一起跑线,逐相同的利呢?很多时候,同一件事中,“我”在趋利,“我”以外的“非我”在避害。只不过这个例子中,领导(非我)把自己的工作交给你来做,对他而言是利,对你而言就是害了。你知道如何避害吗?要是真知道的话,还有上述的基于经验和好恶的“秒决策”而矛盾重重吗?

这时候,还不用“心智”去分析问题,用“法智”去合理避害?还在无意义的“秒决策”?

思考:

唉!正是由于“人的逐利性”所导致的矛盾,逍遥才说:“利、智合一,方为逐利。”所以才要提升智慧去实现成功获利。结果呢?“秒决策”的本质就是抑制智慧发挥作用。转了一大圈,又回到矛盾的起点了。

各位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也同逍遥一样发现了自己的“秒决策”,开始逐渐认识到“秒决策”的潜在危害,难道还不和逍遥一起努力,积极地应对各类基于“我既有的”经验、好恶和聪明经的“秒决策”吗?

网址:不知不觉中的“秒决策”-自我提升、快乐生活的巨大障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3129

相关内容

女性领导力自我提升的障碍和实现路径
女性领导力自我提升的障碍和实现路径,领导艺术论文.docx
以事为主,爆发智慧运用三大口诀,实现自我提升、快乐生活
探究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如何管理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pptx
协调大脑:神经发育障碍的音乐疗法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巨晴科技集团参与《无障碍洗浴机》国家标准开始执行,推动特殊群体生活品质提升
适老化室内设计中无障碍空间的优化策略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