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为主,爆发智慧运用三大口诀,实现自我提升、快乐生活
以目标为导向,提升自我实现感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简单快乐的生活哲学# #自我提升理念#
#大有学问#
注:本文承接“‘爆发智慧,解决问题’的核心与难点——发挥‘心智’的三大作用”。该文是以“爆发智慧”为分享主题的系列文章的第三篇。“爆发智慧”承接“以事为主——抓住主旨”,是帮助我们走出抑制“自我提升、快乐生活”的三重隐围墙(的逐利;重法智、轻心智;秒决策)的“十六字方针”的第三步。该文提出:
我们应该运用心智,将思维运动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积极地进行系统的思考,进而在“以事为主”的过程中实现智慧自然而然的爆发。本文将以有助于实现“以事为主”的三大口诀为切入点,为大家分享“以事为主”与“爆发智慧”的融合,进而实现自我提升、快乐生活的问题。
一、相关内容的回顾
终于又回到“融合”这个层面上来了。
已经分享了这么久的爆发智慧了,逍遥相信,大多数的朋友都清楚,逍遥并非仅仅在谈谈爆发智慧的问题。爆发智慧本是融于精英的自我修炼之中的。了对自我修炼的理解和实践,逍遥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必然大折扣。
自我修炼对任何而言都应是一个以实现“自我提升”为目的的“持续”过程,持续的自我提升还会帮助我们实现快乐生活。而正视自己、适应、发挥优势、改正不足、总结实践等是这一持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回顾“改变”
由于深陷“的逐利、重法智、秒决策”这一三位一体隐围墙的缘故,多数常常会深陷“以我为主”而不自知,即使努力实践上述过程,事倍功半的结果往往也是在所难免。所以,能否逐渐走出隐围墙已经成为能否实现持续自我提升的关键。
然而,既然是隐围墙,其对于多数而言往往都是难以察觉的,而且已经养成了在围墙中思考和实践的习惯。因此,逍遥将自我修炼及其对应分享的第一阶段称之为“改变”。得简单一些,第一阶段的主旨就是认识到隐围墙并愿意改变在围墙中思考和实践的习惯,愿意养成有助于实现真正的持续的自我提升的新习惯(十六字方针),进而逐渐到“方向正确”的自我修炼的过程之中。
2、回顾“融合”
不过,认识和愿意改变,仅仅是个开始,我们需要理解并实践十六字方针,否则自我修炼很可能变成一句空话。因此,自我修炼要第二阶段,逍遥把这一阶段及其分享称之为“融合”。融合阶段更是一个需要持续的自我修炼的相当长的大阶段。逍遥自己也处在自我修炼的这一阶段。
大家可能还记得,逍遥提出了“融合”阶段精英的自我修炼最高层级的主旨:在理解并实践“以事为主——抓住主旨——爆发智慧——多重获利”的过程中,实现“心智与法智”、“智慧与格素质”、“我与非我”的大融合。
通过多期的分享,多数朋友应该已经发现:这十六字方针并非意味着简单的、具有先后顺序的四个过程。这四个过程本身就是融合在一起的四个动态子系统。这四个动态子系统连接在一起就是以实现三大融合为目的的自我修炼系统。理解和实践十六字方针就是在实现改变与融合,就是在实现持续的自我提升与快乐生活。
3、不要忘了“同以我为主做斗争”
自我修炼最离不开的就是一个“我”字。因为我逐利、我重法智、我秒决策,所以我才要走出围墙,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大家可能还记得,以事为主最初的提出本就是应对逐利过程中的“以我为主”的!所以,无论逍遥用多少篇幅来分享“以事为主——抓住主旨——爆发智慧——多重获利”这条明线,大家都不要忘了自我修炼中的最大暗线:在同“以我为主”的斗争中实现自我提升、快乐生活。
二、理解“在融合中爆发智慧”
看了上面的分享,估计有些朋友已经猜到了:本部分的分享将在更像是“总结和理解前述核心内容”的过程中,通过适当地增加内容而逐渐开展。
1、基于“可能的影响爆发智慧的因素”的思考
由于有很多朋友一时难以理解在“以事为主”的过程中爆发智慧,但是对爆发智慧又很感兴趣,所以希望逍遥换个维度来谈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了前面对“心态、专注度、压力和准备程度等四个可能影响爆发智慧因素”的分享。
虽然逍遥一直强调四类因素都属于“可能”因素,但是在逐利天的影响下,多数朋友还是倾向于将“可能的答案”转变为“答案”。
逍遥今天必须再次提前各位更在意“爆发智慧”结果的朋友:用动态的思维去应对动态的比专注于某些所谓的原则和公式要有价值得多。所以,何不让我们稍稍放下对“爆发智慧”结果的渴望,而将“心态、专注、压力、准备”逐渐融入到以事为主、抓住主旨的过程中,等待智慧自然而言地爆发呢?何必再纠结于如何积极些?如何专注些?如何……呢?进一步而言,何不在以事为主、抓住主旨的过程中逐渐调整心态、提升专注度、调整和适应压力的变化,进而为爆发智慧,逐渐提升准备程度呢?这恐怕才算是在融合中爆发智慧吧!
2、拓展的思考
融合——何其宽泛的概念!看似有可分的层级,看似有可分的要素,但是在真正的自我修炼过程中,各个层级和要素之间却又密不可分!
各位朋友,你们是否已经隐隐地感到:爆发智慧其实是贯穿于自我修炼的全过程之中的呢?理解和实践“十六字方针”的过程很可能都是爆发智慧的过程。似乎可以这样理解:“以事为主”既是爆发智慧的支持,又是爆发智慧的过程,“抓住主旨”也是如此!未来将分享的“多重获利”亦是如此。
接下来,逍遥将举几个例子,从中提炼三个口诀,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以事为主”既是爆发智慧的支持又是爆发智慧的过程。
三、口诀1——没事时勿乱想,有事的时候专注于具体的事
让我们以“小王”为例来开始分享吧。
小王是个积极乐观的,对生活充满种种希望,经常会设想未来的自己会如何如何。但是,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决策时,各类的美好设想却往往成为决策的羁绊,经常理不清思路,一筹莫展。(具体例子略。)
1、思维运动的过与不及
我们已经知道,爆发智慧离不开大脑的思维运动;还知道爆发智慧应该符合中庸之道,大脑的思维运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小王的例子恰恰是大脑思维运动的“过”与“不及”的典型表现。其实,“以我为主”的其大脑思维运动往往都是如此的。得具体一些,就是没事的时候“过”,真正有事的时候“不及”了。
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主要是逐利的天使然。
对美好生活(利的重要表现)的向往往往会使在闲暇时思维过于活跃,而活跃的思维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满足(利)。而真正“有事”的时候,难免是利弊兼有,利弊的矛盾感往往会抑制大脑的有效思维运动,进而形成了不及。
2、那么,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
逍遥以为:自我修炼的,应调整其大脑思维运动的状态。使其思维运动同小王的例子恰恰相反,即,没事的时候不思考,有事的时候专注于事本身而非源于利弊分析的可能结果。
这里有一点要明:逍遥所谓的没有事的时候不思考,并不是否定“做”。做某事的前提是有了具体的事。所以,真正的做是“有事”的,自然要思考了。但是,如果的仅仅是基于利弊分析的结果,例如,我要找个年薪百万的好工作。那不是做,而是“做目标”。对于了具体事的目标,即使完全不思考也是合理的。
3、“以事为主”地落实
看到这,逍遥相信,有些朋友难免会问:对于美好生活的设想太具诱惑力了!怎能不想呢?
其实,现实中,有很多“小王”也问过逍遥类似的问题。逍遥的回答是:既然难以不想,何不多思考一下那些有助于实现具体设想的事呢?进一步讲,如果思考后,你发现你并未找到有助于实现设想的具体的“事”,那还设想什么呢?再美的设想也必然是一场梦。如果思考后,能发现有助于实现美好设想的“事”,那么接下来就专注于具体的事吧。
相信很多朋友会猜到,逍遥接下来便会把“小王们”引到对具体“事”的分析上。
通常情况下,无论最初有多困难,逍遥总能把小王们引到具体的“事”上来,当小王们逐渐放下利弊矛盾、专注于事的时候,无论是美好设想的实现,还是对所遇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他们往往都是能爆发出智慧的。
4、拓展
对美好生活的各类设想同真正现实必定是有差距的。因为,从脑海中的设想到在现实中实现设想必定是需要具体过程的。忽略过程,忽略具体的实践,也就是忽略具体的事,其结果必然是设想与现实的差距。美好设想是“利”的表现,而差距表现的是逐利的结果。烦恼因此而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没事的时候勿乱想,有事的时候专注于具体的事,心智的作用就有机会发挥出来,爆发智慧随之而来,好的结果就容易实现多了,烦恼自然就少多了,快乐生活往往也就实现了。
思考:
了半天,好像还差了些什么?
这个例子中的事呢?能明“以事为主”既是爆发智慧的支持又是爆发智慧过程的事呢?另外,没事勿乱想,那么有了具体事的时候又该如何呢?要是不回答这些问题,逍遥的分享恐怕真就和心灵鸡汤无异了。
别,接着往下看吧。[呲牙]
三、口诀2——别,想一想
接下来,逍遥将以一件具体的事为切入点,继续为大家分享“以事为主”中的爆发智慧。希望大家在看完逍遥的分享后能够更好地理解“融合”。
老王的故事
老王是某部门的业务骨干。有一天,老王从同事老李那听了一天前发生的一件与他有关的事。
那天,部门经理召开了一次本部门工作会议。由于老王外出办事,所以本并未参会。会上,经理为本部门的一个新员工布置了一项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这个新员工面带难色,欲言又止。这时,老李插了一句话:“经理,这项工作老王很在行,交给老王可能更合适。”经理却斩钉截铁地:“老王不行,干不了这个活!”仍然将工作分配给了新员工。
平时,老李与老王的不错,所以,第二天刚上班,老李就找机会把这件事告诉给了老王。不难理解,话语中包含着对经理处事的不满。
问题来了,如果你处在老王的位置,你会如何呢?
1、别,想一想
如果让逍遥来回答这个问题,自然要“以事为主”了,自然少不了同“以我为主”作斗争了。
具体该如何开始呢?逍遥以为:六个字——别,想一想。
逍遥看过一部电视剧,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公脾气不好,经常发怒,男主公告诉她:在将要发怒的时候深呼吸,数3个数。这种方法在电视剧中还算奏效。不过,这毕竟属于产生了怒火后的补救措施,要是能自我修炼地无怒火岂不更好?
逍遥以为:喜怒通常是利弊评判后,所产生心理反应的具体表现。有七情六欲,所以产生喜怒当属正常,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利弊评判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评判的结果是如何做出的?
如果是瞬时发生的,而评判标准仅限于是否同“我”当时的“想法”或“需求”相一致,那么对很多而言恐怕就只能在产生过度情绪后深呼吸,查数了。当然,有些朋友可能会,每个的脾气秉都不一样,有些脾气好着呢。但是,脾气好并不意味着没有在“秒决策”后产生不良情绪,没有影响到智慧作用的发挥,往往仅仅是表现得比较平静罢了。
所以,遇事时,尤其是事中存在着明显的利弊因素时,“别,想一想”的价值往往会凸现出来,既可以提前控制情绪,又可以快速启动心智,同“以我为主”作斗争,实现“以事为主”。
2、尝试“别,想一想”
回到老王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最能让产生情绪波动的恐怕当属经理的那句话吧——“老王不行,干不了这个活。”至少,老李在心理上已经为老王抱不平了。所以,第二天才找机会告诉老王经理的话,而且带着不满情绪。
那么,听着老李夹杂着不满情绪的话,老王心理也会是波澜起伏吗?
别,想一想吧!
首先,不要因为一句对己否定的话就秒决策进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只要这样,“别”就起作用了。
那么,该想什么呢?
估计很多愿意想一想的朋友可能会思考:“我”到底能不能干好这项工作呢?如果回想着自己的工作经历,发现自己已经做过几次类似的工作,而且效果都很好。换言之,如果经过思考后,恰恰证明了经理的话的确不合理,“我”该如何呢?想一想是否会反而会加重心理波动呢?原来是“秒决策”,现在不是“秒决策”了吧?结论还不是一样吗?这回总该可以生气了吧?
必须承认,通过分析,做出“自己是否能够完成类似工作的判断”是应该思考的。但是,仅能作为“以事为主”中“想”的一小部分。这时生气还是为时过早呀。
3、那么,另外一大部分的“想”该是什么呢?
当然应该是具体的“事”了!
依据逍遥以前的分享,对老王而言,这件事应属于“被卷入”的情况。如果老李没有将开会中发生的事告诉老王,就不会存在“老王会如何”的问题。在这种“被卷入”的情况下,被卷入,这里是老王,更应注重发生的原尾。得具体一些,到底是什么原因和过程导致了能够引起老李不满的“老王不行,干不了这个活”的话的出现?老王是否更应该专注这件事,而非仅仅专注于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类似工作的判断呢?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各位朋友,这回该好好看看逍遥前面具体描述的事了吧?)
在经理给新员工布置工作任务时,老李的插嘴才导致了经理的话。虽然,老李看似在为老王抱不平,为新员工解围,但是,必须承认,如果没有老李的插嘴,就没有后来经理的话。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正是老李的“以我为主”的因,导致了经理所言的果。
4、阶段的思考
那么,经理为什么会出那样的话呢?各位朋友,事的来龙去脉已经尽可能告诉大家了,专注于这件事之后,你们是否爆发了智慧得出了经理所言的原因,并为老王做出了应对这件事的合理决策呢?
不难发现,正是老李“以我为主”地插话,导致了经理对老王斩钉截铁地否定。试想一下,经理的否定又何尝不是“以我为主”的表现呢!逍遥以为,老李的插话激起了经理基于利弊分析的“秒决策”。得再清晰些,就是老李的插话直接影响了经理在新员工面前的权威,进而激起了经理保护权威的“秒决策”。所以,无论老李提及了谁,除非对那个的否定会为经理带来比“影响权威”还要大的弊,否则,经理都难免会坚决否定的。
逍遥相信,只要老王专注于“经理为新员工分配任务”的事,考虑到多数未经自我修炼的非我的“基于利弊分析的秒决策的习惯”,爆发智慧,得出和逍遥类似的分析结果并非难事。
5、老王是否躺着中了呢?
分析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老李的以我为主导致了老王躺着中,老王可真够不幸的。但是,老王真的中了吗?
如果老王已经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了思考,对其自身工作能力进行了合理的评价,又分析了经理否定自己的具体经过,理解了经理否定自己的原因,那么,老王还会因经理的否定而形成基于利弊分析的“秒决策”并由此产生明显的心理波动吗?远离此事,对其置之不理恐怕才是智慧的表现吧?老王为什么要选择一件本与自己无关的“事”中,进而中呢?
怎么样,在以事为主的过程中,智慧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爆发了。
拓展1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和大家分析一下,在逍遥同很多朋友分享老王故事的时候,有不少朋友提出了如下类似的问题:无论经理所言是否为以我为主的秒决策,毕竟言语中带着对老王的否定,如果这种否定并非仅仅是脱口而出呢?如果在经理的潜意识甚至意识中已经有了压老王的想法,正是由于老李的以我为主导致了这种想法的瞬时释放呢?
唉,逐利的天往往总能这样轻易地击倒“以事为主”。
孔夫子有云:“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事先揣测别会欺自己,不事先怀疑别会不讲信用,但是却能在真正将发生之时有所察觉,这样的是贤。)
何必由一件自己尚未参与的事而揣测、怀疑别呢?关键是持续修炼,自我提升,做好自己。真正的先知先觉来源于对的重视而非“秒决策”的忽略,来源于持续的自我提升!绝非基于利弊分析而导致的惴惴不安!
拓展2
另外,绝大多数的非我,由于深陷三重隐围墙,往往都是“以我为主”的,智慧及其可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往往很都有限,只要不断提升自我,又何必杞忧天呢?假如有一天你真能遇到一个“以事为主”的阴谋家,有机会成为他的对头,逍遥反到该恭喜你了!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世多称曹操为奸雄,但是如果你能成为他的对手,那么,你不是刘备就是孙权了。
分享了这么多,各位朋友们,你们是否逐渐理解了逍遥所言的“以事为主既是爆发智慧的支持,又是爆发智慧的过程”呢?只要我们愿意有意识地同“以我为主”做斗争,以事为主就会容易得多,爆发智慧往往就成自然而然的事了。
所以,没事勿乱想,有事时专注于事吧!而当事中包含着可能导致“由利弊而好恶,由好恶而情绪”的信息或情况时,千万“别,想一想!”
四、口诀3——“我”什么都不知道,想一想才真知道
接下来,我将同大家分享一个与逍遥自己有关的例子。唉,同以我为主作斗争真是不可松懈呀!
逍遥的“误会”
一天,我们一家三口顺着江沿儿溜达回家。我和妻子携手而行,女儿骑着滑板车时而在前,时而在后。
突然,女儿在距我们侧前方大30米的滑倒了。虽然当时女儿已经上初中了,但是平时遇到磕磕绊绊时,经常会立刻寻求妈妈的帮助。我一直想锻炼锻炼女儿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所以我小声告诉妻子不要立刻过去,等女儿骑回来再询问情况。女儿站起来后,果然向我们骑来。当时,有两个阿姨正在女儿附近,其中一个阿姨看到女儿站起来后,跟女儿了句话。虽然有些距离,但是我隐听到了她所的话,大意是:清洁车刚通过,路上滑,小心点。
女儿回到我们身旁后,妻子询问是否滑倒了?疼不疼?但是,女儿并没有多些什么,而是很快地骑着滑板车到前面去了。
不一会儿,女儿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起初,我以为女儿会和往常一样,会很快地再次出现在视野中,但是这次却一直不见踪影。当我和妻子继续往前走了一会儿,仍看不到女儿时,我让妻子停下来,我又向回走去寻找女儿,我来回反复了两次,仍未找到女儿。于是我在与妻子汇合后,先行向家的方向快步走去。在江沿儿与家最近的交叉路口旁,我发现了女儿,她正在路口张望。我走过去询问女儿为何“消失了”?她的回答是“在等我们。”
1、逍遥的第一反应与思考后的决策
实话,当时的我心情很不平静。既包含着看到女儿后的放心,又有对女儿“有意消失后还声称在等我们”的“气恼”。不得不承认,当时,我的脑海中形成了基于经验的“秒决策”——认为女儿因妈妈对其滑倒之事并不“上心”,做出了“故意”消失的,但是毕竟是第一次,而且心理清楚自己的并不合理,因此“谎称”在等我们。
不过,逍遥自我修炼已经许久了,虽然心生怨气,但是尚未到真正发火的程度,心想回家后定要对女儿今天的反常“以事为主”地问个究竟。
过了一会儿,妻子赶了上来。我私下认真地跟她,回家后我要好好和女儿谈谈今天的事,希望妻子不要忍不住,过早得参与进来。(我与非我的融合)
2、女儿的想法
到家后,我开始“心平气和”地询问女儿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我们周围骑滑板车,而是突然消失了的原因。虽然女儿最初否认突然消失而坚持是在等我们,但是当我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女儿去判断今天的是否反常后,女儿逐渐出了她当时的“想法”。
由于女儿当处于此事的影响之中,所以表述得并不清晰,当逍遥与其几经沟通后,逐渐了解了女儿的具体想法。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件具体的“事”,逍遥对女儿的表述稍作整理和分析,具体如下:
当众滑倒后,女儿本就有些不好意思(基于利弊的心理波动,“忧”的具体表现),当听到那个阿姨的话后,加重了她的心理波动,虽然仍然习惯地回到妈妈的身边,但是担心别笑话的心理波动逐渐占据了上风(由忧而厌恶)。所以,女儿忽略我和妻子,快速决策:尽快“是非之地”,尤其是那个话的阿姨(避害)。于是,女儿快速地骑着滑板车了,再也没有骑回来(基于避害“秒决策”下的行动)。当到了离家最近的交叉路口后,她才停下来,在交叉路口远离江沿儿的一侧等我们。(这样既可以避开路,又不影响与我和妻子的汇合。)
3、逍遥的智慧爆发
实话,逍遥起初对女儿的表述并不完全相信,毕竟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秒决策”。但是,当我几次和女儿就这件“事”本身进行回顾后,女儿的态度和眼神告诉我,除非女儿是个高超的艺,否则,女儿的应该是实话。
我终于相信了女儿,接受并理解了女儿与我的不同。
与此同时,我也爆发智慧,认识到了自己基于“经验”的秒决策。具体有二。第一,经验地认为女儿的源于父母尤其是妈妈对其滑倒的不重视。第二,“以我为主”地忽略了事中的“非我”要素——那个与女儿话的阿姨。得具体一些,我经验地认为那个阿姨的话源于她的善意关心,因此为忽略了“阿姨”这个“非我”,进而忽略了其在整件事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另一个智慧也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毕竟,无论何种原因,女儿的反常都是不合理的。这次对“事”的回顾,让我发现了女儿隐藏的一大问题——基于利弊的“秒决策”足以令其忽略父母而做出反常。今天可以忽略父母,明天又会忽略什么呢?忽略后,“秒决策”所导致的实际行动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所以,如果对今天的持理解而放任不管的态度,后果可能会如何呢?
所以,接下来,我同女儿就这个大问题基于“以事为主”的方式,平心静气地交流了许久……(具体内容略)
4、拓展思考:经验、“以我为主”与“以事为主”
逍遥早就过,我从来都不否定经验的作用,我反对的是基于经验而忽略心智发挥作用,进而忽略变化所导致的秒决策。
而由于经验往往都源于自身趋利避害的结果,所以遇到具体“事”的时候,逐利的天往往更容易将“我”禁锢在围墙之中而不自知。不得不承认,逍遥自己也常常受其影响,只不过长期的自我修炼能帮助我较快地意识到这种“以我为主”的“秒决策”,进而尽快地回到“事”上来罢了。
其实,任何经验都是有其适用范围的。
当我们基于趋利避害的经验而自信满满之时,我们能否换个角度来思考经验的价值——成功获利的经验之所以有价值不过是其恰恰适应了其所处的!得再清晰一些,之所以很多时候,基于经验的“秒决策”是合理的,甚至有时同“以事为主”的分析结果相一致,不过是当时当事所处的变化恰恰能够满足经验发挥作用的条件罢了!
所以,发现可能会与经验有关的分析与决策时,逍遥经常告诉自己:我什么都不知道,想一想才真正知道!
总结:
希望各位朋友已经将注意力从对“如何爆发智慧?”这一问题答案的追求逐渐转移到“以事为主”上了。当我们能够专注于具体的事之时,智慧通常就会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
不过,话回来,真正专注于具体的事其实并不容易。逐利的天往往会引领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基于常见的反行之路,逍遥通过三个例子为大家分享了防止反其道而行之的三个口诀:没事时勿乱想,有事时专注于具体的事;别,想一想;我什么都不知道,想一想才知道。
逍遥相信,如果大家能够从主观意识上理解并实践上述三个口诀,那么,降低由于外部变化所带来的情绪波动,“秒决策”,进而专注于具体的事就会容易多了,爆发出智慧的经历也将会越来越多。持续的自我提升与快乐生活就在身边。[加油]
网址:以事为主,爆发智慧运用三大口诀,实现自我提升、快乐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59010
相关内容
提升生活质量的五个秘诀,助你实现自我成长5个职场升级秘诀,助你实现自我的快速提升!
易经智慧:快乐的秘诀!
生活智慧:解锁简单快乐的秘诀
如何让生活更快乐?三大秘诀教你放下包袱
“懒人”的智慧?新一代智慧生活的四大主张
“懒人”的智慧?新一代智慧生活的四大主张
智慧生活:从自身出发,实现自我价值
快乐生活的三大秘诀
以“智慧社区”为抓手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