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上走笔写飘逸
在纸质笔记本上手写,培养专注力 #生活技巧# #工作学习技巧# #阅读笔记方法#
宣纸制作原料。
宣城市分行客户经理向曹建勤(前左一)介绍产品信息。
古法技艺制作宣纸。
精雕细刻的宣砚。
□刘昕怡 郎俊/文 黄洋洋/图
古往今来,安徽宣城的故事是洇在纸墨里的。在这里,“文房四宝”浸润过唐宋风骨,非遗技艺传承着千年匠心。如今,在墨香流淌之处,邮储银行正以金融为砚,研出一池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的活水,续写“文房四宝”的千年文脉。截至目前,邮储银行安徽省宣城市分行已累计向“文房四宝”产业投放各类贷款超2.5亿元,服务从业客户1500人次,助力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让古老技艺更好地传承,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送技艺 进故宫
见到曹建勤时,他正挽起袖子,将一张竹帘沉进浆槽又缓缓提起,手腕轻晃几下,帘面便匀开半透明的云絮。这是宣纸制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捞纸。
曹建勤,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宣纸世家第27代传承人,其家族宣纸制作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据《泾县志》及《曹氏宗谱》记载,曹氏家族自迁居小岭后,以造纸为业,逐步形成“宣纸世家”。20世纪80年代,曹建勤从父亲手中接过古法宣纸制作的接力棒。
历经千年传承,曹氏宣纸早已成为宣纸行业乃至中国传统手工纸行业的一个标杆。
“古法制作工序多、耗时长。我们还坚持不使用漂白粉和烧碱这两种化工材料,而是采用草帽灰蒸煮、生石灰熬制、石塘晾晒的传统工艺。”曹建勤介绍,曹氏宣纸的古法制作多以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需经浸泡、蒸煮、漂白、捞纸、晒纸等108道纯手工工序制成。
在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冲击下,坚持手工古法技艺制作并不容易,但曹建勤从未动摇。他说:“正是因为古法技艺的严苛要求,宣纸才具备了易于保存、不会褪色等特点,有着‘国之瑰宝’‘纸寿千年’之誉。”这份坚守,也续写出新的故事。
在曹建勤的传承创新下,曹氏宣纸被故宫博物院“看中”,选为文物修复用纸。40多年来,曹建勤一直带领团队为国家图书馆敦煌残卷的修复、永乐大典的重印以及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等建筑物的维修定制专用宣纸。
古法宣纸的制作和传承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曹建勤坦言,宣纸厂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波折。2019年,为给故宫博物院定制宣纸购买原材料青檀皮,他们出现了资金短缺问题。
得知曹建勤的情况,邮储银行泾县支行主动上门了解情况,为其公司提供了30万元的信用贷款,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就此开启了长期合作。
没想到第二年,一场洪水又将曹建勤宣纸厂的四个仓库冲毁。这些仓库中,原本存放着大量生产资料与若干藏品。
一时间,曹建勤慌了神儿。“一方面是损失较重,另一方面大量资产被大水冲毁,按照‘常规操作’,我担心邮储银行会‘抽贷’。”曹建勤回忆。
可不久后,泾县支行副行长何吕佳联系到曹建勤,他的一番话让曹建勤吃下了“定心丸”。
“我当时告诉曹老师,他这么多年来对宣纸技艺的传承是我们与他合作的主要原因,而不仅仅是这些生产资料,现在他遇到了困难,我们更应该继续给他帮助。”何吕佳说。
在邮储银行持续的支持下,曹建勤的宣纸事业一路向前。2022年,泾县支行将贷款规模增至50万元,并将贷款方式由担保改为纯信用。“从30万元到50万元的跨越,是我们和曹总共同‘晒’出来的信用。”何吕佳翻开泛黄的贷后台账,整整36个月的数据如宣纸帘纹般细密——76次故宫订单准时交付、青檀皮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看着这些比宣纸纤维更精准的数据,我们对发放的贷款资金没有半点担心。”
除了购买原料,曹建勤还将其中一部分资金用在了艺术馆的打造上。2024年,一座1000平方米的宣纸艺术展览馆建成。
现在,随着到展览馆来参观的学生越来越多,曹建勤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希望更多年轻人在这里真正接触到宣纸,走进宣纸文化,了解宣纸文化,传承宣纸文化。”
古石砚 更年轻
宣砚,古名“宣州石砚”,始于东晋,盛于唐。由于战乱、开采技术限制等原因,明、清之后宣砚逐渐失传。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文房四宝之城”,“四宝”中独缺“砚”,这也一直是宣城人的一大遗憾。
从2010年开始,这一遗憾被逐渐弥补。
当年,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龙潭山因暴雨引发泥石流,冲露出埋藏已久的宣砚石矿,填补了宣城“文房四宝”中砚的空白。2012年,失传数百年的宣砚工艺被成功恢复。2014年,旌德县获“中国宣砚之城”称号。
发现这一石矿并推动宣砚再次走进人们视野的人叫黄太海。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黄太海自小就对“文房四宝”有着浓厚的兴趣,发现宣砚石矿后,他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宣砚的制作与推广事业中。
那些年,为了重现宣砚风采,黄太海遍访名匠,潜心钻研砚雕技艺。2012年,他创办了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邀请众多砚雕大师进驻园区开办工作室。
“很多大师藏于民间,他们技艺精湛,但为人低调、生活朴素,我有这个责任找到他们,给他们提供好的环境,共同传承保护宣砚文化。”如今,黄太海的公司拥有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24人,砚台作品在全国大展中荣获金奖29次,数万方宣砚被国内外名家收藏。
为让宣砚更好地“走进”年轻人的世界,黄太海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设计团队,从砚台的造型上下功夫,打造出“星座”“几何”“红颜”等宣砚系列,相关产品在电商平台上供不应求。
作为宣砚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人,2020年,黄太海又有了新的想法——建设“文房四宝”研学基地,希望能通过文旅研学,将宣砚等“文房四宝”的文化推广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年,他拿出3000万元投资基地建设。可随之而来的是文旅业的一场寒冬。到了2022年,公司资金链出现了不小的问题。“那是我们最难的时候。”黄太海回忆。
好在此前与黄太海有过接触的邮储银行旌德县支行了解了这一情况,主动前往黄太海的企业进行考察。
“我们了解到,这家企业属于‘专精特新’企业,进行综合评估后,我们一次性为其提供了200万元的科创小企业贷款。”旌德县支行副行长陈凯翔介绍,“其实,我们很多年前就联系过黄总,但因企业抵质押物问题,一直未能达成合作。随着2021年国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宣城市分行结合市场需求,适时推出了科创小企业贷款产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类科创企业,纯信用模式最高可申请贷款5000万元。于是,我们在获得产品经营权的第一时间便联系了黄总。”
“雪中送炭,正是这笔资金把我们‘救活’了。” 黄太海说。
如今,这一“文房四宝”研学基地每年接待研学人数超过5万人次,成为皖南地区最大的“文房四宝”产学研基地。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能参观宣砚制品、了解宣砚文化,还能体验制砚工艺,与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交流互动,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
一方砚台一方天地。黄太海将传承砚文化视为终身事业,宣城市分行亦是如此。
传“四宝” 展非遗
新的时代,“文房四宝”的传承创新正展开新的卷轴。作为我国唯一的“文房四宝之城”,如今,宣城所产的宣纸、宣笔、徽墨均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宣纸更是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目前,宣城已拥有“文房四宝”生产企业300多家。2024年,“文房四宝”生产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7亿多元,相关商贸企业累计销售额达8亿多元。
笔墨纸砚的流传时光中,金融,始终给予其润物无声的守护。
安徽省绩溪旭龙山庄四宝文化有限公司,凭借对“文房四宝”的创新发展,先后获得“安徽省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企业”“安徽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四等奖”等。在其遇到资金问题时,邮储银行绩溪县支行为其提供了50万元贷款,保障了原材料的进购。
像这样的故事在宣城数不胜数。据宣城市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江永介绍,通过构建“线上+线下”服务模式,该分行建立起“文房四宝”产业专属服务通道。线下组建“非遗网格服务队”,深入丁家桥镇宣纸村、旌德宣砚文化园等产业集聚区,累计走访匠人作坊超100家。线上通过客户订单数据等精准掌握行业淡旺季和产品生产周期、价格波动,以及客户网店销售数据、纳税数据等,开发出多种纯信用类的贷款产品。截至今年6月底,宣城市分行本年已向辖内“文房四宝”行业相关企业和个人发放科创小企业贷款和“极速贷”等贷款超7000万元,有力支持了宣城笔墨纸砚相关产业发展。
“一直以来,邮储银行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产品金融服务。宣城是‘文房四宝之城’,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实现金融与非遗更深更广的融合。”安徽省分行负责人表示,“如今,我们的金融支持正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的跨越。”
今年6月,宣城市分行为泾县牛岭水库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及下属宣纸小镇项目授信总计7亿元,用于打造集原料种植、非遗工坊、研学旅游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青檀林保护性开发、古法造纸活态展示、数字宣纸交易三大功能区,目前已发放首笔3000万元贷款支持核心区建设,这也标志着金融“活水”从守护个体匠人向滋养产业生态的战略升级。
文章字数:3836
网址:宣纸上走笔写飘逸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5405
相关内容
欧仕图 墙贴自粘 浪漫蒲公英墙壁装饰贴画温馨客厅卧室沙发背景布置贴纸走廊玄关玻璃diy墙纸 蒲公英飘逸 16.9元欧仕图 墙贴自粘 浪漫蒲公英墙壁装饰贴画温馨客厅卧室沙发背景布置贴纸走廊玄关玻璃diy墙纸 蒲公英飘逸 17.9元(需买5件,共89.5元,需用券)
家里养些飘逸植物,一不小心就美成窗帘了!
怎么让你拥有飘逸秀发方法
【书斋随笔】只写春风满世间
yipiao 怡飘 柔纸巾婴儿专用云柔巾便携乳霜纸保湿纸宝宝擦鼻涕软纸面巾纸 2包 2.1元
Hsiasun 茶垢茶渍清洁剂580g茶杯茶壶清洗剂神器保温杯飘逸杯咖啡渍除垢 29.22元
写人两笔 做人一生
【新手教程】1 开始写电子笔记
妮飘 亚青纸业ne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