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残件,宫内宫外两重天
故宫博物院:中国明清两代皇家宫殿,世界文化遗产 #生活知识# #旅游生活# #旅行必去景点#
北京故宫内外,文物残件的地位已然两重天。宫内,成堆零乱的底座和画框都当作资料堆放着。宫外,哪怕一个最朴素的故宫杯子盖、一片碎瓷也动辄过万。
“甩包袱”年代流出
即使在和平年代,故宫藏品也曾陷入缓慢的流失。这缘于过去“甩包袱”的做法。
新中国成立之初,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库房拥挤、狭窄。“完整的东西还没地儿搁呢,那点碎片谁顾得上?”北京市文物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个时期的文物管理很是粗放,有时候,文物被论斤论捆地出售。
为提高职工待遇,1970年代,故宫还曾向自己的员工处理藏品,比如3000套乾隆时期的御林军铠甲。当时物资紧缺,其时家在故宫的梁金生也分得了一套,他记得那领子是纯棉的,软和,正好拆了给小孩当尿布。三十多年后,2008年佳士得一场拍卖会上,清代八旗镶白旗棉甲带盔一套,成交价人民币11.5万元。
“给谁谁还不要呢”
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得故宫一般性藏品大批量流向民间。其中一个重要的流向是懋隆工艺品外贸有限公司,因其地处北京的三间房乡,收藏界俗称“三间房”。
三间房在北京东六环,周围尽是农田。懋隆工艺品外贸有限公司原副董事长薄政声表示,1970年代,故宫确实往三间房出过一大批货,能堆满一个七百来平米的仓库,都是残件,没盖的茶壶,没成套的杯子,“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会儿给谁谁还不要呢”。那阵买古董都是老外和华侨,整库地用外汇购买。
当时每天一卡车一卡车的旧货出入,东西实在太多,最壮观的时候,瓷瓶太多没地方放,就摞了一人多高当围墙使;大垛里都是明清家具,拆的时候好多家具腿掉下来,于是周围就有了顺手牵羊者……汇入仓库的这批故宫旧货,未加任何特别标注。
入库后,良莠混杂的旧货们会集体流向下游的加工厂,加工完整后返回懋隆再出售,懋隆的任务是盈利,而不是像博物院那样逐件清点和追踪。“我们把那些破板子发到加工厂,10万元一堆的东西,修了能值20万元,盈利了,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故宫清查家底
2010年,耗时7年之后,故宫博物院刚完成历史上第五次家底清查,此次清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1807558件。数量陡增约30万件的原因在于,宫廷文物和生活遗存越来越为故宫博物院所重视,数十万古籍善本、帝后书画作品、未流通的古钱币等首次被纳入“文物”范畴。
但眼下,故宫仍处于“后文物清理时代”,确实有一大堆历史遗留问题尚待解决。
1950年代文物清点过程中,本着分类保管原则,许多文物都与其包装分离了。玉器进玉器库,器物和包装分开,剩一堆盒子。这样的分类保管给今天的清点带来不少麻烦。“比如水杯子,底下有一座儿,按理说座儿和杯子不能给分开,后来往往是分开了,现在想找这座儿,找不到了。”梁金生说:“这些东西在故宫什么都不算,但它也不可能往外扔啊!”
百年与一日
4月16日,北京保利“京华余晖”拍卖会。这天是周末,场子爆满。遇冷百年的残件突然尘尽光生,它们被一浪高一浪的人民币所抬举。
角逐的人们你追我赶地报价。往往只在拍卖师左右顾盼、技术性停顿的几秒之间,价格就往上蹿了几十万。一个落款“停云馆”的如意云纹紫檀盒,巴掌大小,成交价115万。三两块雕花的木头块,亦能轻松过万。一位琉璃厂的年轻商人花了上万的价钱抢到一堆碎木头片。
至于它们的用途,有人说买了修复用,也有人纯属兴趣爱好,买个老配件回家去配老古董。现场卖疯了,559件拍卖品,最后成交率95.89%,成交总额4009.71万元。
作为市场的推手,王炯却认为故宫出品的价值仍旧被低估。“这些东西卖了都非常可惜,这类收藏不可复制,民间不可能再有了。”
(《南方周末》5.19 周华蕾等)
网址:文物残件,宫内宫外两重天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5413
相关内容
沈阳故宫:让文物重焕光彩人民日报海外版沈阳故宫:让文物重焕光彩
推迟两天来月经会不会是宫外孕
我在故宫修文物
嘉德故宫七度携手 211件文物解密清代宫廷设计潮流
故宫“无障碍”文创空间亮相
北京先农坛庆成宫重焕新生 将作为博物馆开放
宫角妊娠可能回宫内吗
数字故宫再升级,让文物“活起来”
故宫博物馆里的,环保♻️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