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知道高利贷陷阱如此普遍
理解并规避高利贷陷阱 #生活知识# #生活规划# #理财计划#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编辑 | 关雪菁
头图 | AI制图
这是一片助贷的灰色地带。
那些网贷平台上标着“年化利率5.4%起”的贷款产品,很可能是包装出来的“高利贷”。
不少用户冲着利率低点进去,可当真正贷款时,平台会强制绑定各种会员费、担保费、服务费堆上去,算下来实际年化可能高达30%以上。
你很可能不知道的是:法律对年化利率24% 以内的贷款予以明确保护,而超过36%的部分则被认定为无效,而24%~36%的贷款由双方协商。
而不少网贷平台,玩的,就是这片灰色地带。
众多消费金融公司和助贷机构利用复杂的费用结构掩盖高利率的真相,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踏入债务陷阱。
最近,监管终于对此出手了。
2025年4月3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也就是说,以后所有收费都必须算进综合年化利率里,不能超过司法保护上限24%。
助贷新规从2025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给了消金公司、助贷平台、提供资金的商业银行等近6个月过渡期。
这次,24%~36%的高利贷真的会消声灭迹吗?
一、行业出清的信号
众怒,是推行助贷新规最直接的导火索。
“现在,投诉的数量越来越多,会促使监管出台助贷新规等政策,慢慢地把压力给到网贷平台、金融机构”,一位助贷人士告诉虎嗅妙投。
这种压力并非空穴来风。据虎嗅妙投不完全统计,在黑猫投诉上,关于“高利贷”、“暴力催收”的投诉搜索词分别有394070条、844367条,超过了同一时期电商购物的投诉搜索词“货不对板”的109800条、“退货不退款”的253373条。
此外,大量借款人直到还款日才惊觉,在各种“担保费”、“会员费”的包装下,实际年化利率早已突破了法律保护的24%。此类投诉也并不少。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乱象丛生,与消费金融行业的设立初衷背道而驰。
最初,国家鼓励发展消费金融,是为了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改变国家GDP对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度,促进经济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
此外,国家对小微和个人消费贷款的导向是普惠,本意是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实际借贷负担。
实际上,部分助贷机构和消费金融公司利欲熏心,逐渐偏离了轨道。
近些年,监管部门开始出台政策、整顿行业乱象,客诉的爆发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过程。
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对地方金融组织出台系列制度要求,明确“地方金融组织总量只减不增”。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细化清退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有超300家小额贷款公司被清退出市场,这些公司大多因失联、空壳运营或违规经营等问题被清理。小贷行业已经出现了“头部扩张、尾部出清”的趋势。
2025年4月份发布的助贷新规,也将引导助贷行业走向这一趋势。
监管希望行业回归“合理利率+透明收费”,而不是靠信息不对称赚快钱,同时希望将贷款利率控制在24%以内。要知道,有数据显示,36%区域客群违约率高达60%。
据虎嗅妙投了解,头部助贷平台的36%客群占比10%~50%之间,尾部助贷平台更是以36%客群为主。而蚂蚁、京东、美团这些互联网平台以24%内客群为主,影响其实并不大。
可以预见的是,助贷行业将迎来一次剧烈的出清,市场份额会加速向那些运营规范的头部平台集中。
这意味着,做24%~36%客群的助贷机构,要么合规转型将利率降至24%以内,要么舍弃36%的客群直接出局。
“另一方面,助贷新规想让网贷、助贷平台让“利”,要么减免借款人、要么给银行让利。不过,助贷新规很难让银行赚更多的钱。很多银行的办公室里边就几台电脑,就是搞个云服务器,没有用户获取能力、风控能力”,该助贷人士坦言。
要知道,在36%的业务中,提供资金的银行只能赚到几个点的辛苦钱。最赚钱的环节,仍是掌握客户和风控能力的助贷平台。
所以,助贷机构、有助贷业务的消金公司又岂会坐以待毙,轻易放弃这块蛋糕。
二、消金、助贷急了
助贷新规将从2025年10月1日开始执行,大限将至。
这段过渡时间里,助贷机构、消金机构等都在探索新的产品模式,去合理地绕开监管,变相实现“24%+”。
据虎嗅妙投不完全统计,现阶段的产品模式有“贷款+会员权益”、“贷款+公证”、“贷款+保险”等。
“现在市场最主流的是,不是所谓的保险、公证,而是生活权益。如果说,生活权益能够提供质价相符的一些服务,有些公司完全可以把它做到合规,但还不能够覆盖12个点的成本”,该助贷人士讲到。
从分期乐APP的星享会员来看,其权益包含借款审批指南、打车券、观影券、外卖券等,类似于京东的plus会员、淘宝的88会员。
(图片来源:分期乐APP)
另外,妙投在多款网贷APP查询,不少消金公司、助贷公司正在下架或调整会员权益。
说白了,只要不是捆绑销售,卖会员、卖公证、卖保险取决于客户的选择,可理解为正常商业行为。不然就像之前融资担保费就是绑定销售,便会引发投诉。
不过,据虎嗅妙投发现,最近又有消金公司、助贷机构推出了信用风险检测服务。
(图片来源:海尔够花APP)
在海尔够花APP中,个人风险报告的价格为39.9元/月。有意思的是,下拉到界面的最底部,我们可以发现有注明“此报告非征信报告,不能用于任何金融活动。”
从贷款的金融行为来看,个人风险报告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此外,乐信等助贷平台也同样具备信用风险检测的服务。
随着助贷新规的大限降至,消金、助贷机构并不想丢掉36%的客群,仍在探索多种模式来实现“24%+”。
之所以执着于“24%+”,36%的客群的确会给消金、助贷机构带来利润,即便自己不做也可以导流给其他助贷平台。
“头部平台自己可以不做36客群,但可以通过API导流的方式给其他平台,就像在微信里转发大众点评的链接一样。至于分润,每一家约定是不一样的,但很多是三个点左右”,该助贷人士告诉虎嗅妙投。
不过,在缺少资金供给下,这样“卖流量”的方式也很难成立。目前来看,24%~36%的供给资金比产品模式更为关键。
乐信高管在最近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受助贷新规影响,资金供应收紧,二季度资金成本有所上升。
据虎嗅妙投了解,以前的供给24%~36%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1.消金公司;2.城商行、民营银行;3.小贷公司等地方性金融组织。
其中,城商行、民营银行是36%资金的主要来源,归属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司管理(以下简称“股城司”)。
“36%的资金来源更难解决。现在36%资金发生巨量短缺,短缺的比较夸张,数量我也不知道,但是反正就是知道全行业都在缺钱”,该助贷人士坦言。
那么,是否会有新的资金会成为36%供给资金呢?
“目前,市场上展露出来一些征兆。一些小贷公司不完全遵守监管规定,做一些24以上利率的放贷,也有人开始考虑用一些信托公司来绕开监管,因为信托不归股城司管”,该助贷人士坦言。
与此同时,也有媒体报道有信托公司充当24%~36%的资金提供方。不过,按照助贷新规的规定,信托公司也被纳入到监管名单之中。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由于新规执行之日未到,过渡期消金行业仍有不少乱象。对于现有的产品模式,官方并未表态。
妙投认为,这次助贷新规的出台,是不少消金机构、助贷机构作茧自缚,“隐形收费”、“暴力催收”引发众怒。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消金、助贷机构更多的考虑的是,绕开监管继续做“高利贷”,而不是想着如何解决“隐形收费”、加强风控降低违约率减少催收。
因此,你依然需要对于“诱人”的助贷利率,保持警惕。
网址:你并不知道高利贷陷阱如此普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42382
相关内容
网贷成瘾:消费主义思潮下的金融陷阱与心理困境生活服务软件为何扎堆“求借钱” 警惕借贷推广“陷阱”
8个饮食陷阱 让你瘦不了
如何识别并避免网络购物中的常见陷阱?
面试还要背贷款!大学生求职掉入“培训贷”陷阱,海尔消费金融失职了吗?
教你如何避开10大网上购物陷阱
网购陷阱及远离网购陷阱方法
小赢卡贷助力金融知识普及:教您如何线下查询征信报告
普惠小贷:你的口袋银行,生活小助手
如何远离网购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