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法耀陇原|以法护绿——探访祁连山生态司法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7 22:46

勇于尝试新方法,创新实践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技能实践训练#

原标题:e法耀陇原|以法护绿——探访祁连山生态司法创新实践

初秋的祁连山,层林叠翠,碧空如洗。黑河水奔腾不息,滋养着河西走廊的万千生灵。在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上,法治的力量正悄然书写着绿色蝶变的奇迹。近日,记者跟随“全国网络普法行”采访团走进甘肃张掖,实地探访这里的生态司法创新实践。

移动法庭: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张掖地处国家“两屏三带”主体功能核心区,境内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自然生态系统交融交汇,绵延1000多公里的祁连山一半在张掖境内,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孕育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形成61.8万亩的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维护国家西部生态安全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祁连山林区法院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中国网记者 唐佳蕾 摄

失火案、非法采矿案、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祁连山下,一个“借住”在派出所里的“移动法庭”——祁连山林区法院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正书写着"法槌落处皆青山"的生态司法实践。自2021年6月挂牌以来,这个仅80余平方米的办案点,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家门口的法院”,打通了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祁连山林区法院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的审判法庭。中国网记者 唐佳蕾 摄

记者看到,这个巡回办案点设有一个审判法庭、一间调解室和一个办公室,并配有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各一名。据祁连山林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艳琼介绍,该办案点通过“12368”服务热线、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的方式,受理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辖区内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以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当庭结案的审判方式,及时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该巡回办案点成立以来,已受理各类案件11件。

巡回审判的灵活性是最受牧民称赞的,法官们经常把法庭“搬”到草原上、牧场里,实现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当庭结案,及时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据统计,4年来巡回审判现场旁听群众超1200人次,发放普法手册3000余份,群众满意度从2021年的87%提升至2024年的98%。

“这个办案点建立后,平均办案周期缩短40%,为群众省去了往返数百公里的奔波。” 祁连山林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海军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祁连山林区法院不断加大巡回审判工作力度,结合辖区地域特点,设立了9个巡回办案点,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便民诉讼网络。通过优化诉讼程序、简化诉讼流程、就地审理等方式,提高诉讼效率,让群众少跑腿。

以法护绿: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守护一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祁连山林区法院还创新采用了“巡回审判+普法”的模式,用小案例讲述大道理,把庭审变成生动的“法治课堂”,用好案例“活教材”,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法治意识。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守护一方”的生态司法效果。

普法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群众从被动接受法律约束转变为主动参与生态保护。山丹马场一场副总经理常小龙告诉记者:“现在,牧民们会自觉监督草原上的异常情况,发现盗猎、盗挖等行为会立即举报。”

山丹马场。中国网记者 唐佳蕾 摄

据了解,近年来,在司法力量的“加持”下,这座古老的皇家马场也散发出了勃勃生机。数据显示,山丹马场森林草原生态总体呈现良性演替的趋势,草原植被覆盖度、植被高度、草产量、活立木总蓄积量逐年增加,同时许多绝迹已久的野生动物也频频出现在保护区域内。

陈海军表示,祁连山林区法院将以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为样板,持续健全“党委领导、法院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2024年11月,祁连山林区法院综合审判庭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法院坚守生态底线、创新司法实践的艰辛付出。

让司法阳光照进祁连山最深处

走进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林场,满眼皆是绿色,曾因无序采砂采石导致的生态“伤口”,早已不见了踪迹。据了解,黑河林场于2017年开始建设,2021年6月经甘肃省林草局批准设立为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22.55万亩。该林场通过实施万亩常青苗木基地、黑河生态园等造林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栽植苗木超2000万株,植被覆盖率超85%,创造了戈壁荒滩变林海繁花的绿色奇迹。

张掖市甘州区林草局党组成员,黑河林场厂长浦兴元介绍说,近年来,甘州区林业和草原局持续强化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类案件的生态修复力度,创新构建了“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多元化协作”的生态修复模式,全力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涉林案件公益诉讼补植补种基地。中国网记者 唐佳蕾 摄

在黑河林场设有一处“涉林案件公益诉讼补植补种基地”。张掖市甘州区检察院干警李文娟告诉记者,这个基地是2021年,张掖市甘州区检察院联合区法院、市公安局甘州分局、区林草局及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在黑河林场设立的。“比如田某某滥伐林木一案,法院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20000元。此外,被告人还缴纳了补植补造费用14880元。而这里就是集中补植补种的基地。”李文娟举例说。

据了解,该基地由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代为履行涉案生态修复义务。通过签订代为履行协议、缴纳生态修复费用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违法行为人缺乏栽植地块、后期管护不到位、树木成活率低等现实问题。截至目前,甘州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已在基地完成补植复绿500余亩,取得了显著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判决不是终点,修复才是目的。”陈海军介绍说,在环境资源审判实践中,祁连山林区法院坚持预防为主、重在修复的恢复性司法理念,以“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为原则,将打击环境资源犯罪、惩戒环境资源破坏与生态环境修复相结合,积极探索适用“补种复绿”“劳务代偿”“异地补植”等多种修复性责任承担方式,在肃南县、民乐县、民勤县建立5个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异地补植”栽种林木10.1万株(成活率98%)。

“祁连山林区法院还创新适用‘生态修复+碳汇赔偿’机制。”陈海军举例说,在2025年2月一起滥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首次引入“碳汇”理念,除判决被告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外,引导被告人通过认购林业碳汇的方式,赔偿林木碳汇价值损失,使受损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从失火案到盗采案,从“补种复绿”到“碳汇赔偿”,每一次法槌落下都成为生态修复的新起点,让司法阳光照进祁连山的最深处。

祁连山的云杉林海在夏风中翻涌,黑河水携着雪山的清冽奔流东去。曾经满目疮痍的祁连山腹地,如今展露的是天蓝地绿、万物竞发的勃勃生机。这场壮美的生态蝶变,其根基深扎于“良法善治”的坚实土壤。从司法触角的深入延伸,到修复行动的精准落地,再到治理体系的智慧升级,法治犹如无形的经纬,紧紧守护着张掖的绿水青山。

编审:王月博(唐佳蕾)

网址:e法耀陇原|以法护绿——探访祁连山生态司法创新实践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47525

相关内容

【e法耀陇原】网络普法“码”上行:兰州市西固区金城公园探索“线上+线下”普法新场域
兰州水车园教育集团片区举办2025新生家长开学第一课
甘肃庆阳实现从“生态守护”到“绿色崛起”——中国环境网
聚焦绿碳会丨媒体采风团探访2025湖州绿碳创新亮点
祁连山Photoshop专家讲堂
祁县二中防疫期心理讲座第十二讲 ——疫情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应对方法之行动调节
宝鸡市司法局 工作动态 走进法治新地标 解锁普法新体验
荣耀阿尔法战略发布,以开放向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
祁连山下是我家
【养殖行业】创新养殖方法的具体实践之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