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中來,到觀眾中去”
应用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巩固。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知识复习法#
原標題:“從生活中來,到觀眾中去”(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核心閱讀
第八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上,近50名青年電影工作者暢談電影創作及產業發展。透過青年電影人的觀察與思考,我們看見中國電影在創作理念、技術應用、市場拓展等方面持續探索、向“新”而行。
今年以來,從《哪吒之魔童鬧海》到《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一批電影佳作接力上映。眾多充滿銳氣的創作者,不斷突破創作邊界,彰顯中國青年電影人的創造力與市場影響力。
8月23日,近50名青年電影工作者齊聚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辦的第八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他們圍繞“從生活中來,到觀眾中去——電影和觀眾在一起”的主題,結合自己的創作感悟,深入探討如何將豐富的創作實踐與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求結合起來,如何創作出更多謳歌時代精神、抒發人民心聲的精品佳作。
以新視角對話新觀眾
站在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的時空交匯點,從創作理念到技術應用,從市場拓展到海外傳播,中國電影的方方面面都向“新”而行。首先,便是創作思維的更新。
“歷史題材作品常被誤解為‘時間的琥珀’,然而,真正優秀的作品不滿足於被動映照過往,而是主動折射歷史的光芒,在當代觀眾的認知光譜中,點燃全新的理解與思考。”青年編劇許淥洋介紹,《南京照相館》從題材選擇到敘事視角,從故事架構到人物塑造,都在尋求歷史記憶與現實世界的呼應。
“歷史題材作品不僅告訴人們‘過去發生了什麼’,更引導人們思考‘我們從何而來’‘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將走向何方’。”許淥洋分享道。
創作思維的更新,除了思想認識之“新”、敘事視角之“新”、表達方式之“新”,還有從生活中捕捉故事、觀照現實的能力。
電影《惡意》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現實生活。該片導演來牧寬說,團隊在創作中反復思考“類型升級”的命題。他覺得,“隻靠舊有的類型片套路,已無法滿足當下觀眾的情感與需求。內在的人物與主題的傳達必須真實有力,必須塑造具有時代氣息、情感真實的人物。”
以“新”對話“新”,緊迫感來自觀眾的變化。與會者認為,Z世代是與互聯網、社交媒體和智能設備深度綁定的一代,當下正處於創作者與觀眾“共創”的時代,移動智能網絡讓觀眾評論更加便利,剪輯及AI技術讓“人人都是創作者”成為可能。
“年輕觀眾主體性越來越強,他們不接受居高臨下的說教,也不接受刻意的討好。”導演、編劇董潤年說,“億萬觀眾正在經歷的生活、所能接觸到的題材、能感受到的情感,已經遠遠超出職業創作者的想象。我們隻有讓自己深入生活這片沃土的最深處,才有機會跟得上我們的觀眾。”
注意力在流動,但情感會留下
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10.40億,使用率達93.8%。習慣了碎片化敘事的觀眾,如何更好接受電影的長敘事?
面對觀眾對“爽感”和“強情節”的需求,電影如何葆有自身獨特的表達與魅力?青年電影人認為,“注意力在流動,但情感會留下。”
“電影是一種高時間成本的媒介,講好一個故事,起步往往就是90分鐘。短視頻往往以秒來計算,須臾之間,觀眾就能獲得多種情緒。但這種情緒來得猛、去得快,剛剛還覺得戳心,下一秒就已經從腦海中抹去。”來牧寬認為,面對當下的觀眾,電影不必比“快”,而是比誰更能“抓住人心”。
《哪吒之魔童鬧海》打破了國產動畫電影口碑和票房的“天花板”,《浪浪山小妖怪》讓傳統二維動畫再度受到關注,《長安三萬裡》引發唐詩熱、傳統文化熱……綜觀國產動畫涌現的“新風景”,可以發現,動畫創作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東方美學的富礦,契合當代青年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
“從美術設計到角色表演,再到最終的渲染合成,每一個制作環節都致力於汲取宋畫的古朴氣韻、留白意境與細膩筆觸。我們的目標是讓銀幕上的每一幀畫面,都流淌著東方美學的血液。”黃鶴宇與同事合作執導動畫電影《聊齋:蘭若寺》的《畫皮》章節,他認為,影片在視覺呈現上的追求,契合了年輕一代對中國歷史文化和本土IP的情感共鳴、價值認同。
“再高級的算法也算不出人間煙火氣,再精准的模型也模擬不出人情的微妙。我們的靈感,最終要來自腳下這片真實的土地。”電影《捕風追影》導演楊子說。
論壇上,電影人表示,有生命力的故事,一定是從生活中“長”出來的,要回到電影創作的本源,從故事出發、從人物出發、從真實出發、從能夠打動人的地方出發。
技術為創作服務,拓展電影的表達空間
前不久,《哪吒之魔童鬧海》上線流媒體平台,引發一系列“尋寶熱”。影片的很多細節被觀眾逐幀挖掘,被認為照見國產動畫乃至國產電影的工業化水准。
“創作難度不僅在於鏡頭量,更在於如何讓分散在31個城市、138家公司的團隊‘畫得像一個人’。我們的解法是‘標准化’與‘手把手教學’。”《哪吒之魔童鬧海》視效總監石超群介紹。
從拍攝、制作到傳輸、視覺呈現,電影工作者在論壇上反復談到,電影不僅是光影的藝術,更是技術的結晶。人工智能、虛擬拍攝、虛擬現實、雲協作等概念,以及更成熟的數字視覺特效、高格式影像技術等,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和應用。技術正在深刻改變電影創作的邏輯與方法。
“我們這一代電影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肩負著承上啟下的重任。技術浪潮奔涌向前,但我們不能迷失在技術的奇觀裡,傳統電影技藝應該是承載技術的基底,二者相輔相成才是新力量的源泉。”楊子說。
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在致辭中表示,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力量,是中國電影未來最堅實的根基,“希望大家能成為擁抱新觀眾、深耕未來的創作力量﹔成為擁抱技術變革、開拓未知領域的新力量﹔成為在激烈競爭中堅守文化的新力量﹔成為擁有破解當前關鍵難點和實現電影強國夢想的新力量。”
電影的生命力,永遠在於新鮮血液的奔涌﹔產業的未來,始終系於青年創作者的肩膀。新力量蓬勃生長的中國電影,值得期待!
(責編:周婉婷、焦隆)
网址:“從生活中來,到觀眾中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48939
相关内容
多彩文化點亮城市夜生活(文化中國行·深觀察)經典藝術與現代生活融合 來清涼長春“city一夏”
淺析中國當代藝術的特征性研究
領導干部要提高與群眾溝通和交流的能力
金融賦能 “貸”來幸福生活
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看新時代社會建設
純素主義如何重塑全球文化與經濟?從健康、環境到產業的全面解析
要“健”識更要“健”行——來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的觀察
大眾點評指數:西安入圍全國十大生活便利城市
綠色生活指南|從日常實踐環保綠生活,一同打造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