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文化點亮城市夜生活(文化中國行·深觀察)
城市生活:夜间文化活动丰富,夜生活多姿多彩。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城市风尚潮流#
原標題:多彩文化點亮城市夜生活(文化中國行·深觀察)
小朋友夜游位於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的上海溫室花園(測試場)。
新華社記者 劉 穎攝
在24小時圖書館挑燈夜讀、去博物館開啟奇妙夜游、下班后直奔青年夜校學習咖啡拉花……這些充滿文化味的新“夜”態,正重塑著夜間生活圖景。
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培育消費場景,發展夜間文旅經濟。
如今,城市夜生活正從傳統餐飲、購物消費的單一維度,邁向融合文化娛樂、體育休閑等多業態協同發展的階段,不僅豐富了市民的夜間選擇,還有效拓展了文化消費場景,點亮城市文化之夜。
夜讀不打烊
暮色四合,當城市亮起萬家燈火,24小時圖書館仍在“上崗”,滿足市民夜間閱讀需求,打造舒適便利的“第三空間”。
晚上9點,走進大運河畔的北京城市圖書館,閱讀已經悄然融入夜色。圖書館一層的“潞雲筑”24小時閱讀空間燈火通明,閱讀氛圍濃厚。上班族伏案辦公,青少年學生或寫作業或看書,還有不少周邊居民在此納涼休閑、專注閱讀。
潞雲筑是北京城市圖書館中24小時開放的空間,設立初衷是希望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讀者差異化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節奏。每晚,在圖書館其他區域閉館后,潞雲筑仍獨立運營,還為讀者提供熱水、WiFi、免費的座位和安靜的環境。
29歲的小劉是這裡的常客。幾乎每晚7點,他都會拎著公文包從單位來到圖書館,有時在此加班處理工作,有時翻開一本新書閱讀,常常到凌晨才離開。於他而言,這裡已成為自己的“晚間精神驛站”。他觀察發現,除了像他一樣想要找個地方靜心閱讀的上班族,館內大多是准備考研、考公的學生。“每個人都在埋頭努力的畫面經常會感染到我,就像回到了大學校園。”他說。
如今,夜讀還從圖書館延伸到了城市公園。在上海,24小時開放的公園裡有一個“不眠”圖書館。位於和平公園裡的和平書院是上海首個24小時城市公園圖書館,每天0—8點,能夠吸引超過100人次入館。作為公園圖書館,和平書院按照“文化+生態”的思路,打造文化和綠化相融合、閱讀和行走皆相宜、生態和生活均可享的公共文化空間項目。學習間隙,讀者還能透過落地窗眺望風景,享受公園的舒適與靜謐。
作為城市文化新地標,24小時圖書館在國內許多城市落地生根:深圳全市24小時開放的公共閱讀空間增加至近40家,其中福田區實現了所有街道全覆蓋﹔江蘇南通市大生書苑開辦青年夜校,開展文化藝術美育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市場分析、法律知識培訓、職場社交等培訓服務,拓寬圖書館的服務內涵。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不打烊”圖書館下沉到街道、社區,打造家門口的閱讀空間,為城市的各個角落點亮閱讀的明燈。浙江杭州葛巷未來社區立足科技服務,大力推廣24小時智能圖書館、24小時藥房等“無人服務”模式,積極營造24小時城市服務空間。
夜娛花樣多
近日,浙江省城市籃球聯賽(“浙BA”)正在火熱進行。球場內,精彩賽事點燃觀眾激情﹔球場外,“體育賽事+文旅消費”熱潮助力城市夜間經濟活力。
賽事“火”帶動消費“旺”,一張張“浙BA”球賽票根聯動了體育賽事和城市消費場景。杭州開啟“浙BA”杭州歡購季系列活動,市民游客隻需持“浙BA”杭州區域賽觀賽門票,即可在全城范圍內享受餐飲、商圈、酒店、景區等送出的多重福利。多家大型商圈還推出“觀球+夜宵”“看球+住宿”等套餐式優惠,把賽事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
從文體賽事到文藝演出,從夜市尋味到景區夜游,“夜經濟”亮點頻出。歷史文化街區、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如今也成為夜間消費新場景,在激活“夜經濟”的同時也點亮“夜文化”。
當霓虹點亮古城,笙歌融入夜色,夜幕下的河南開封,正重現汴梁不夜天的盛景。站在龍亭湖畔感受北宋東京城的歷史風韻,在清明上河圖景區看一場大型實景演出《大宋·東京夢華》,再去鼓樓夜市嘗嘗杏仁茶和桶子雞……開封通過深入挖掘在地歷史文化元素,打造“夜開封·歡樂宋”夜游品牌,通過一系列夜間業態,豐富“大宋不夜城”的產品譜系。
“夜經濟推動城市空間更新,把城市的附屬空間變成蘊含生活美學和歷史審美的文化空間。”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楊劍飛認為,夜經濟在供應端層面創造了新的文化消費業態,在需求端層面引導了游客的文化消費需求,這種供需平衡將合力推動夜間文化消費浪潮。
夜校活力足
低頭凝視指板,手指按壓琴弦,清脆樂聲響起……這段時間,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的尤克裡裡教室,成了90后小張下班后的目的地,在樂聲中開啟自己的“夜生活”。
“每周一次的課程是我按部就班生活中的一個閃光點,上班容易疲勞,下班后學習樂器,既可以緩解我的工作生活壓力,還學到了新技能。”小張是一名國企職員,自去年開始,先后報名了中國傳統山水畫、尤克裡裡兩門夜校課程。她將夜校視為工作生活的“調味劑”,“同班同學都是像我一樣的上班族,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類似的課程,在上海市民藝術夜校還有1500多門。生活美學、藝術入門、非遺傳承、健康養生……多元課程滿足市民多元化需求,熱門課程3秒內便被一搶而空。據了解,從2016年夜校開辦至今,共推出2958期課程,線上線下受眾約80萬人次,目前已在全市開設483個市民藝術夜校服務點,被納入上海市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如今,年輕人正把夜校作為“去班味”的新選項。“白天上班,晚上學藝”成為年輕人的常態,“開課即滿”“一座難求”折射出夜校的火爆。
在山東濟南,濟南市圖書館開辦的“‘YEAH歸人’泉民夜校”,在本次夏季班共推出AI辦公、短視頻剪輯、人工智能應用等180余門精品課程,覆蓋全市38個教學點,約4600個學位為年輕人提供豐富的學習選擇。
在四川成都,30余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變身夜校課堂,推出棋類、運動、手工、親子、美術等多元課程,單次費用僅40至60元,吸引上萬人次報名學習。青年不僅讓社區熱鬧起來,還帶動越來越多年輕人走進社區、了解社區。
楊劍飛認為,社會消費需求正在從傳統的物質消費向精神消費轉型,凸顯了新一代消費群體的審美變遷和文化認同變化,夜校以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填補工作之余的時間,體現了年輕人對於知識技能、精神文化和社會交往的需求。
(責編:米媛、焦隆)
网址:多彩文化點亮城市夜生活(文化中國行·深觀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4695
相关内容
雙節首都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大眾點評指數:西安入圍全國十大生活便利城市
活化利用,文物更生動(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豐富生活服務數字化應用場景(觀察者說)
安徽宣城:春節假日“熱辣” 文旅市場“滾燙”
節日文化菜單更加豐富對味
【晶採觀察·解碼“十四五”】“進度條”刷新!這些出行變化與你相關
智慧出行,便利e路隨行(大數據觀察·關注交通出行)
藝術療愈在中國悄然興起:用藝術點亮心靈
堅持人與自然辯証統一的生態哲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