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垃圾钉子户”:刺痛社区治理之殇

发布时间:2025-08-28 12:57

社区环境整治:定期清理垃圾,绿化美化社区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区治理策略#

文丨崔桂忠

盛夏的济南逸东花园小区,东北角那片原本供居民停放电动车的空地,如今成了一处令人望而却步的“垃圾场”:废弃的婴儿车车架歪斜,成堆的矿泉水瓶和废纸壳高过人头,腐败杂物散发出的刺鼻气味裹挟热浪阵阵飘进单元楼,成群蚊蝇在此盘旋不去。更让邻居们难以忍受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拾荒老人时常在此翻拣,扯破的厨余垃圾袋中剩饭残羹洒落一地也无人清理——这片本属全体居民共用的公共空间,俨然成了个人的“废旧仓库”,却以牺牲社区环境为代价。

8月25日,济南市城管局回应称,物业强制清理此类堆放物符合《物业管理条例》,尤其当垃圾阻塞通道、存在消防隐患,且经多次劝阻无效后,有权实施清理。然而现实的复杂性远非一纸条文所能涵盖:就在清理次日,老人再度于空地西南角堆起两大袋废品,甚至还用红色塑料布仔细遮盖,一旁的喷泉水池重新浮起油污与碎屑。直至社区主动介入,尝试为老人联系正规回收资源、同步提供心理支持,这场持续数月的“垃圾拉锯战”,才终于显现转向“问题疏解”的可能,而不只是陷入“清了又堆”的循环。

没有人不同情老人的处境。独居无依,靠变卖废品勉强维生,其艰难本应获得理解与帮助。但当个人的生存需求不断越界,演变成对公共规则的持续挑战——将公共空间视作“私人领地”,任垃圾腐臭干扰邻里生活,甚至以辱骂和威胁回应善意劝解——此时,“弱势”就不再成为豁免侵犯公共利益、冲击公序良俗的理由。小区空地是全体居民共同的生活容器:孩子在这里奔跑嬉戏,老人在此散步休息,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就像在公共餐桌上肆意堆放私物,只顾及自己的“饭碗”,却打翻了大家的“餐桌”,这种对边界与共识的漠视,终将触发更深层的邻里矛盾。

然而比垃圾堆积更值得警惕的,是社区治理在这场事件中显露出的被动与滞后。物业公司虽频频引用法规作为依据,三次张贴通知、多次上门劝说,流程看似合规,却始终未能跳出“清理—堆放—再清理”的机械循环:未曾深入询问老人“为何执着于捡废品”,未能主动帮她联系正规回收渠道以提高收益,也未曾尝试协助其申领民生补贴,缓解经济压力。社区在矛盾萌芽及升级过程中长时间缺位,既未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促进双方理解,也未及时组织调解,任由怨气累积成激烈冲突。数十次通过12345热线的投诉迟迟未得实质回应,折射出居民合理诉求在官僚程序中陷入“空转”。如此治理,谈不上主动服务,只能算是应付了事;不是精细化管理,而是典型的粗放式缺位。

值得深思的是,济南这一案例并非孤例。在全国许多老旧小区中,类似的“治理赤字”不断重演:有的老人因深陷孤独将积攒旧物作为情感依托,有的独居者因缺乏陪伴逐渐形成囤积癖好。这些问题表面上呈现为环境乱象,深层却映射出当前治理体系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系统性忽视——只看到“垃圾扰民”的结果,却看不清“生计困难”与“精神空虚”的根源;惯于采用“强制清理”这类刚性手段,却疏于运用“人文关怀”与柔性介入化解矛盾。

我们常说“小区是城市文明的细胞”,但文明绝不应止于主干道的整洁与地标建筑的光鲜。若外来访客所见不是温馨家园而是“垃圾围城”,如果居民不得不在“维护自身权益”与“体谅弱势群体”之间反复挣扎,假使治理者只紧盯“文明考评表”却忽视社区日常的真实体验——那么再亮丽的“城市面子”,也终将被这些破碎的“里子”拖累。

城市文明的真正高度,不在于拥有多少宏伟景观,而体现在其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如何在规则与包容、公益与个体生存之间寻求平衡。济南“垃圾钉子户”事件是一次沉重的警示,也是一个转型的契机。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社区治理的逻辑与路径:唯有以人文关怀为底色,以规则制度为支撑,以多元共治为桥梁,才能真正拔掉那些扎在社区肌体中的“钉子”,修复文明的创口,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和谐、包容与温暖的光芒。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网址:济南“垃圾钉子户”:刺痛社区治理之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49544

相关内容

党建+社工:“垃圾分类”社区环境治理探索 | 案例
社区垃圾清理环境卫生整治简报
生活垃圾治理政策
城市管理进社区,济南这个区破解“身边难题”有办法
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清理生活垃圾 美化居住环境
前进社区2023年生活垃圾清理、河道清理、小区环境整治项目
南昌打造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垃圾场变形记
电子垃圾处理
深圳厨余垃圾智能回收桶社区不锈钢厨余垃圾箱柜
迎西社区清理“垃圾角” 环境卫生进行精细化整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