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板凳”一盏不灭的“书香灯”
买灯时问老板:这盏灯能不能亮一晚上不灭?老板回答:当然,除非你让它‘休眠’。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家居生活趣闻# #家居装修笑话#

沈庆(右)在高架桥下讲故事。
2025年已过大半,对沈庆及其家庭、团队而言,可谓是双喜临门——她所创办的洛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摘得“宁波市志愿服务示范组织(团队)”,而她的家庭更是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荣誉接踵而来的背后,是她带着“小板凳故事会”奔走10年的坚守——从高架桥下的偶然触动,到4000多场故事会的落地生根,再到图书与教案的全国漂流。一张“小板凳”,早已成为点亮无数家庭的“书香灯”。
初心始于高架桥下:
从“陪女儿”到“护更多孩子”
在北仑区大碶街道邬隘村的高架桥下,沈庆找到一块空地,支起小板凳,从双肩包里掏出绘本《不睡觉世界冠军》,招呼着周边玩耍的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2016年,这是“小板凳故事会”最朴素的开端。
为啥在高架桥下讲?沈庆说起缘由,彼时,大女儿4岁,她作为母亲接触了大量绘本,却发现孩子独自听故事时总少些热闹,“不如走出去,让更多孩子一起听。”
那时,邬隘村高架桥的桥下空地,是许多孩子的“乐园”:男孩子追着皮球跑,差点撞翻路边的垃圾桶;几个小姑娘蹲在地上,玩丢手绢,身旁车来车往。偶遇这一幕,看得她心里发紧。“要是能把这些孩子聚拢起来,安安静静听故事,会不会更安全?”这个念头像颗种子,落在心里,悄悄发芽。
但从“家里讲”到“户外讲”,每一步都藏着不易。第一次站在高架桥下,沈庆攥着绘本,喉咙像被堵住似的,半天没敢出声;第二次,她穿上社区志愿者的红马甲,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吆喝”,没讲几分钟就被广场舞的音乐盖过;直到第三次,社区几位热心家长赶来帮忙——十几张小板凳排成半弧形,还特意搬来小音箱。这下,“摊位”一摆,追逐打闹的孩子们真围了上来。
讲故事的过程,是陪伴孩子成长,也是治愈自己的旅程。当她模仿绘本里小熊揉眼睛、打哈欠的模样,故意把声音拖得长长的时候,孩子们“噗嗤”笑出了声,那一双双眼睛里闪烁的光芒。
从那以后,沈庆成了“追着孩子跑”的“故事妈妈”。2018年,辞去稳定工作的她注册洛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把讲故事当成正经事业。
百余名志愿者加入:
从一个人讲,到一个团队讲
从带着小板凳在大桥下讲,到“剖析”绘本,制作“花式”教案;从一个人讲,到一个团队讲……10年间,“小板凳故事会”吸纳139名志愿者,累计完成300多个故事的教案编撰,开展4000多场故事会,4万多人次在故事里收获了快乐与成长。
沈庆总说,故事不该只停在书页上。在大碶街道璎珞村,她带着孩子们找村里的老碉堡,听老人讲抗战时的枪林弹雨,让红色历史从冰冷的文字变成“看得见的记忆”;在农村田埂旁,她教孩子们揉青团粉、包豆沙馅,当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还冒热气的青团时,一下子就懂了《千人糕》里“食物来之不易”的道理。
支撑她一路向前的底气,是家人的全力支持与参与。父亲总记挂她晚归没饭吃,常常在厨房里忙活,包好速食饺子冻在冰箱里,让她回来能热着吃;丈夫李宁受她影响,成了北仑图书馆的“故事爸爸”,每月一期的英语故事会,一讲就是6年;两个女儿更是“小板凳故事会”最忠实的听众,不仅跟着她跑遍北仑的乡村、社区,还一起创作了绘本《禾下乘凉梦》。今年,小女儿还分别以外公的日常、宁波籍烈士冯和兰的事迹为灵感,画了两本小绘本,把心里的亲情与红色记忆,都藏进了五彩的图画里。

在沈庆的带动下,冯璟也成为故事会志愿者。
星火照向千万家:
从“本地陪读”到“全国漂流”
“小板凳故事会”的温暖,像一束星火,先聚起本地的志愿者团队,又借着图书漂流与教案共享的风,飘向全国,点亮更多家庭。而这些被照亮的人,又成了新的“点灯人”。
冯璟母子的故事,就是这场传递里的生动片段。几年前,冯璟带着儿子郏纯乐从舟山搬到北仑,孩子内向,见了生人就往她身后躲。第一次,她硬拉着儿子去参加“小板凳故事会”,儿子攥着她的衣角,怯生生地缩在最后一排。是沈庆生动有趣的讲述与互动,让郏纯乐慢慢被绘本故事所吸引。后来,郏纯乐成了故事会的“铁杆粉丝”:不仅敢主动举手分享想法,还会帮着整理绘本、组织小活动,如今还成了博物馆里的小小讲解员。
而冯璟自己,也被这份热情“点燃”。通过教案分享,她在凌霄社区开展了故事会活动,每周五下班就往社区赶——先送儿子去培训班,再回场地摆好小板凳、整理绘本。两年里,她累计举办124场故事会,还设计出“向日葵生命教育”绘本课程,给外来务工子女带去温暖。这样的妈妈,让郏纯乐特别自豪,在作文《我的党员妈妈》里,他写道:“我的妈妈就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
这份由阅读催生的温暖,还吹到了更远的地方。2021年,沈庆在全国招募了400多名“故事妈妈”,把团队精心打磨的300多个教案定期寄给他们。5年来,近4000份教案从北仑出发,“奔”向了全国各地。
江苏南京的孙婷,曾是个围着灶台打转的全职妈妈,日子过得有些迷茫,直到遇见“小板凳故事会”。沈庆不仅寄来教案,还常常在线上跟她聊“怎么把故事讲得孩子爱听”“怎么通过互动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慢慢地,孙婷开始在小区里、托管中心办故事会,后来还自学家庭教育知识,成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从“只围着孩子转”到“带着更多家庭成长”,她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山西祁县的“晨爸”,也让“小板凳故事会”在当地“活”了起来。经营绘本馆的他是为数不多的“故事爸爸”。“我们以前也开展阅读活动,但时间长了,就会失去方向,自从有了‘小板凳’的教案支持,我们的阅读推广得到了很大助力。”现在,他时常会与沈庆线上交流,有时也会根据当地特色,对部分教案进行二次创作。
济南的宋淑兰热衷于乡村公益阅读推广,她用沈庆寄来的教案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山东潍坊的钮凤伟每个周末都会在当地临朐县图书馆举办故事会,至今已举办500余场,她说自己从这些教案里,学会了如何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去讲述故事。
10年间,那张从北仑高架桥下出发的“小板凳”,早已“走”向全国,成为孩子眼里的“魔法盒子”,家长手里的“亲子纽带”,无数人心里的“书香灯”。“沈庆”们正带着从“小板凳”里收获的温暖,在各自的城市或乡村,支起新的小板凳。
沈庆一直有一个信念:她始终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往后的日子,会有更多人带着“小板凳”启程。这场关于阅读的温暖奔赴,永远不会结束。
宁波晚报记者陈烨 通讯员陈昭
网址:一张“小板凳”一盏不灭的“书香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1117
相关内容
一盏小灯,改变你的居家读书氛围一张纸、一个夹子设计出一盏灯,这才是日式极简
10款创意设计灯具 一盏灯点亮一种生活
家庭节电小常识:少开一盏灯每月省50元
家里摆一盏自己制作的台灯
手工制作板凳 木板小凳子最简单版:为家增添一点温度
一盏灯,如何才能变得妙趣横生?
让盏盏“小橘灯”照亮特殊儿童成长路
书店就是城市的一盏灯,聊城市井烟火里的“淘书人”
朱绚:书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