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李思露:以设计破解困局,用空间诉说城市记忆 | 致敬中国设计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28 22:14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公共休息空间设计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城市生活艺术# #城市景观设计#

当城市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迭代生长,设计已不再是孤立的美学表达,而是承载着人文温度与时代精神的城市语言。在《致敬中国设计力量 2025》系列访谈中,我们有幸走近集美组设计总监李思露,听她讲述十年设计生涯中的理念蜕变与实践突破。从青岛地铁的 "海洋诗意" 到棠美术馆的 "宋代山水重生",她以 "用设计解决问题,用空间讲故事" 的初心,在功能与美学、传统与现代、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中,为中国设计注入了独特的叙事力量。

李思露

集美组设计总监

【搜狐焦点家居】:您在集美组工作的几年里,您有哪些重要的职业转折点?

【李思露】:在集美组的十年里,两个关键转折点重塑了我的设计观。青岛地铁 1 号线、 8 号线空间设计时:从单纯追求美学到探索 "城市动脉的人文表达",通过融合地域文化符号与智能导视系统,让地铁成为城市文化名片。这一系列项目获得美国缪斯设计奖铂金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棠美术馆的项目推动我从设计师转型为 "城市叙事者"。棠美术馆项目 —— 从「叙事者」进阶为「精神场景架构师」。

【搜狐焦点家居】: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在实际项目中,您如何将这一理念贯彻到设计中?

【李思露】:我们的核心是 "用设计解决问题,用空间讲故事"。在青岛地铁项目中,通过 "见光不见灯" 技术,把冰冷的通勤空间变成有海洋诗意的场所。没有堆砌装饰,而是用光影和模块化设计,既节约造价又提升品质。

棠美术馆里,我们让宋代山水 "活" 在当代建筑中:天然石板墙的光影是山水的呼吸,钢结构的飞檐是古画的笔触。传统不用仿古,用现代语言反而更打动人。

棠美术馆 作品赏析

棠美术馆 作品赏析

棠美术馆 作品赏析

【搜狐焦点家居】:您通常从哪些渠道获取设计灵感?如何保持对设计的热情和创造力?

【李思露】:作为 "美学践行者",我会从各种不同渠道获取设计灵感,有一些是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有一些是自然风光的偶然碰撞:在青岛地铁的室内设计中,用冷峻的不锈钢曲面模拟海浪,嵌入琉璃艺术装置表达,灵动的纸鸢化作天花灯光装置点缀交通空间,这种 "科技理性与在地温情的碰撞",是我的对青岛项目的理解。保持设计的热情和创造力之前需要先保持对学习,生活,工作的热情,对世界一直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

【搜狐焦点家居】: 您认为自己的设计风格有哪些独特之处?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李思露】:我的职业进阶路径可以总结为 "学院派基底 - 欧洲人文启蒙 - 本土实战融合",独特之处在于"东西方文化的的当代转译"—— 从小的艺术学习与感知,在中央美院的夯实视觉根基传统造型功底,设计师一定要见过好东西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广闻博见,在意大利游学期间走遍欧洲塑造了更真实的艺术感知力,体会了艺术与建筑史最,融合意大利设计的人文叙事(如文艺复兴空间比例,空间与光影的塑造),形成 "在地材料的国际表达"。在设计实践的十年间淬炼出实际项目落成的 "商业与文化的平衡术",公共项目与商业项目的,城市项目与室内项目的。

【搜狐焦点家居】:在您主导的众多设计项目中,有哪些是您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这些项目在设计理念、实施过程和最终效果上有哪些亮点?

【李思露】:东莞棠美术馆项目中,用宋代山水解构为几何线条,结合石材墙体的触感与通透金属的光影流动,让观众在行走中感受 "可触摸的中国山水诗性"。青岛地铁一八号线,作为地铁空间一体化,青岛地铁证明 "省钱也能高级",棠美术馆示范 "古老可以很酷"—— 这就是中国设计的未来答案。

青岛地铁 作品赏析

青岛地铁 作品赏析

【搜狐焦点家居】:在这些项目中,您遇到过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这些经验对您后续的工作有哪些启发?

【李思露】:在甲方预算和呈现效果中找到最好的平衡点,在团队管理及项目推进有更好的协作度,青岛地铁 1 号 & 8 号线:挑战与突破,既有预算限制,也有 "国际级设计" 要求,"见光不见灯" 技术:取消传统吊顶灯具,将 LED 灯带嵌入建筑结构缝隙(如扶手底部、立柱凹槽),通过漫反射实现均匀照明,能耗降低 30%;

产品化设计:研发标准化模块(如一体化灯具、导视系统),工厂预制后现场拼装,工期缩短 40%,成本下降 25%。团队协作效率低,推行 "设计 - 工程 - 成本" 三方例会,用 BIM 模型实时同步进度,争议问题 24 小时内决策。"减法即加法"—— 简化装饰层,聚焦核心技术(如光影控制、模块化),反而提升品质与性价比。

【搜狐焦点家居】: 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平衡客户的需求与自己的设计理念?

【李思露】:"比坚持理念更重要的是,让理念被看见",青岛地铁通过模块化预制证明 "低成本可高质",最终目标:把客户变成设计价值的共建者,而非审批者。深度倾听,挖掘真实需求,通过提问(如 "这个设计希望实现什么效果?"" 您的用户最常反馈什么?")挖掘本质目标。用专业建立信任,而非固执己见,管理预期,透明化过程。通过专业引导,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更优解决方案。当设计能帮客户实现商业目标时,理念自然会被认可。真正的成功,是让客户觉得" 这正是我想要的 "。

【搜狐焦点家居】:这些项目为公司和客户带来了怎样的价值?在市场反馈和行业评价方面,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和教训?

【李思露】:在青岛地铁项目:用 "减法设计" 实现品质升级,比如砍掉冗余装饰,聚焦核心灯光与产品设计;

市场反馈揭示的行业真相 "低成本≠低品质" 的认知革命。青岛地铁开通后民调显示:大部分乘客认为 "比镶大理石的车站更高级",证明乘客用户已经进入新时代的新审美。

青岛地铁 作品赏析

青岛地铁 作品赏析

在突破传统的减法设计提案初期遭遇甲方质疑 "太简陋",后通过 1:1 实景样板及概念展示消除顾虑,通过全要素整体系统设计方案说服甲方,并在地铁设计中提高决策者需要触觉化体验设计逻辑。

【搜狐焦点家居】:作为设计总监,您在团队管理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心得?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

【李思露】:作为设计总监,团队管理的核心是 "造土壤"—— 既给创意生长空间,又划清落地边界。在工作过程中,导师制 + 扁平化管理提升凝聚力,希望团队把客户需求转化为共识,让每个人觉得 "这是我们共同的事"。试错有红线,红线内的成本团队担,成功的荣誉归创作者。

激发创造力的关键是 "去权威":我常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给成员 "成长基金" 设计师在意专业尊严,当他们觉得 "在这里能做出好设计,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积极性自然就来了。

【搜狐焦点家居】: 设计团队与其他部门(如市场、工程等)的协作对项目成功至关重要。您在跨部门协作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李思露】:跨部门协作,本质是帮不同‘语言’的人互相听懂” 建立 “共同语言” 机制 。项目初期在于破除壁垒,对齐需求,角色互换促进共情。

青岛地铁 作品赏析

在地铁超大型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不同于项目设计,需要更多与人交流,与不同团队与单位协同工作,不是一味要求其他人配合自己推动创新设计,而是要举证创新设计带来的利远大于弊,让其他团队认可自己的设计成果,往往比设计本事更不易。作为设计师是期望最完美的效果呈现落地,要平衡各单位不同出发点,换位思考,在特殊要求,特殊设计前,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要多方位深度考虑,深化设计,施工程序, 想要推动创新设计,需要用实力成果和数据说服所有人,规避风险。在大型项目推动创新是甚至比创新设计更不易的事情。 把空间效果拆解成可落地的技术参数(如尺度,弧度、预埋件位置等等),用 BIM 模型直观展示管线走向,设计管理的最大价值,就是让效果图的 “仙境” 稳稳落地,变成业主和用户能触摸能体验的空间。

【搜狐焦点家居】:2025 年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您认为这些趋势对设计师和企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思露】:2025设计趋势前瞻 —— 空间叙事、技术融合与人文关怀。

在存量更新时代,设计将从 "功能改造" 转向 "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例如我们在青岛地铁 8 号线项目中,以 "时空航驿" 为线索,将红岛渔盐、航空史等在地元素转化为抽象艺术装置与折纸语言天花,使交通枢纽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沉浸式展廊。2025年,这种叙事性设计将更强调情感共鸣:通过材质隐喻(如磨砂金属象征工业厚重)、动态陶瓷壁画等媒介,让用户在与空间互动中感知文化脉络。

此外,2025 年,城市更新与建筑、室内设计领域有以下核心趋势值得关注。

可持续设计成主流。旧建筑改造与新建项目均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外墙绿植覆盖可调节室温,室内优先选用低甲醛、可回收材料,实现生态保护与健康保障的双重目标。

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渗透。建筑设计借助数字建模精准优化采光通风,室内引入智能家居系统实现便捷控制,城市更新则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智慧社区,提升居住体验。

艺术装置 沙漠绿洲

艺术装置 沙漠绿洲

艺术装置 沙漠绿洲

我们设计师需拓展跨领域知识,掌握环保材料特性与数字技术应用,从空间规划者转型为综合问题解决者;企业要吸纳环保、数字技术等多元人才,聚焦绿色智能项目,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竞争力。整体而言,行业将向更绿色、智能、多元的方向加速发展。

【搜狐焦点家居】: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如 AI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对设计行业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设计师应如何应对?

【李思露】:数字技术为设计行业带来了显著变革。AI 能快速生成海量方案雏形,优化日照、动线等技术参数,让设计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创意深化;虚拟现实则让客户提前 "走进" 未建成空间,沟通效率大幅提升,尤其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可直观呈现历史文脉与现代功能的融合效果。

但挑战同样存在:过度依赖技术易导致设计同质化,AI 生成的方案缺乏人文温度;虚拟场景的极致追求可能忽视实际施工落地性。

设计师应将技术作为 "工具而非主导":保持对空间与人关系的敏锐洞察,用 AI 处理数据但坚守原创精神;在虚拟与现实间找到平衡,比如用数字技术模拟旧建筑改造中的结构安全,同时保留手工测绘带来的细节感知。唯有让技术服务于设计本质,才能在变革中立足。

【搜狐焦点家居】:您对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展望?您认为未来几年内,设计行业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和机遇?

【李思露】:我认为设计行业在未来几年将迎来诸多变革与机遇。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化与智能化会成为主流趋势。像 AI 辅助设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极大提升设计效率与精准度。AI 能快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设计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大幅缩短设计周期;大数据则能助力设计师更精准把握市场与用户需求,使设计成果更贴合实际。例如室内设计中,借助 AI 能迅速模拟不同风格的空间布局,通过大数据了解不同地区用户对色彩、功能的偏好,从而打造更受欢迎的设计作品。

在市场需求上,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无论是城市更新项目,还是建筑、室内设计,都要求减少资源浪费与碳排放。这不仅是社会责任,也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环保材料、优化建筑朝向以提升自然采光与通风效果,降低能耗,这类绿色建筑将更受青睐。

再者,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会促使设计行业不断创新。未来设计将更注重情感化与个性化,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以室内设计为例,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风格,而是根据业主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打造专属的居住空间,提升用户的舒适度与满意度。同时,设计领域的跨界融合也会创造新机遇,如科技与艺术、设计与商业的融合,将催生更多新兴领域与职业。

【搜狐焦点家居】:对于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年轻设计师,您有哪些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的建议?

【李思露】:在专业提升上,持续学习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夯实设计基础知识,如色彩搭配、空间布局、材料特性等,这是一切设计的根基。另一方面,要紧跟行业前沿趋势,当下,绿色可持续设计、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设计等新方向不断涌现,通过关注行业资讯、参加设计论坛、研习前沿案例等方式,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同时,熟练掌握各类设计软件与工具,它们是实现创意的得力助手,且要不断探索新功能,提升工作效率与作品质量。

职业发展层面,积极投身实践项目。初期不要过于挑剔项目类型与规模,每一个项目都是成长的契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磨砺技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尝试不同风格与领域的设计,拓宽视野,挖掘自身兴趣与专长所在。

同时,注重培养沟通协作能力,设计项目往往涉及多团队协作,良好的沟通能精准把握客户需求、与团队成员高效配合,让设计方案更好落地。另外,打造个人品牌与作品集也很关键,它是展示个人设计理念与实力的窗口,利用社交媒体、设计平台等渠道分享作品,积累关注度,吸引更多优质项目与合作机会。

【搜狐焦点家居】:作为设计行业的从业者,您认为在推动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李思露】:设计师的真正护城河,是 "将技术可能性转化为人文价值" 的转译能力。 年轻一代当以问题意识为矛,伦理底线为盾,在变革中重塑设计尊严。"真正的设计从解决‘问题’转向定义‘该解决的问题’。" 在每日设计决策中坚守功能红线。

作为设计行业从业者,我们的责任始终围绕 "人与空间的共生" 展开。在城市更新项目中,不能简单以 "新旧更替" 为目标,而要像对待生命体一样呵护场所记忆。比如老城区改造时,我们会保留骑楼廊柱的斑驳肌理,用现代结构加固的同时,让 generations 的生活痕迹成为空间的叙事线索 —— 这是对历史的责任。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非炫技。让设计真正服务于生活痛点。这种 "在地性思考",是对使用者的责任。

行业进步需要 "破界" 与 "传承" 并存。设计中的行业责任,应充当 "技术与人性的桥梁":推动可持续设计、关注无障碍体验(适老化 / 残障群体适配);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如乡村美育),用设计力解决社会问题,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

设计是社会的镜像。我们笔下的线条、选用的材料、构建的空间,最终都要回答一个问题:是否让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这是最根本的责任。

网址:设计师李思露:以设计破解困局,用空间诉说城市记忆 | 致敬中国设计力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1291

相关内容

设计师杨敏:打造时尚空间,追求生活之美丨致敬中国设计力量
李益中空间设计
城市空间与气候适应性设计
城市设计原理
破局与新生:设计公司如何重塑城市存量商业
楷模家居:不为设计的设计=*的设计
楷模家居:不为设计的设计=最好的设计
楷模家居:不为设计的设计=较好的设计
让童趣装点温暖家园——浅谈城市绿地亲子空间设计
办公空间设计,办公空间经典案例,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设计师家园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