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送给世界的避暑“邀请函”

发布时间:2025-08-29 12:33

活动邀请函的设计与发送策略 #生活技巧# #组织技巧# #活动策划#

关注

八月的午后,翠湖边的梧桐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树下长椅上,几位游客正悠闲地翻看着旅行手册,孩童兴奋地将食物投喂给坐在树杈上的小松鼠,阵阵清风裹着翠湖的湿润气息,将体感温度稳稳锁在舒适区间。20.4℃,这是昆明盛夏的平均气温,也是这座城市送给世界的避暑“邀请函”。

今年暑期,当全球多地遭遇高温天气,昆明凭借“全球避暑第一城”的桂冠,成为国内外游客青睐的避暑目的地。从滇池周边村落爆满的民宿到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繁忙的人流,从菌子交易市场里此起彼伏的询价声,到中老铁路上载满游客的列车,这座城市正以20.4℃的舒适为纽带,串联起气候优势、文旅创新、金融支持与民生福祉,书写着避暑经济的“昆明答卷”。

气候:天然大空调

“从气象学标准来看,昆明几乎没有真正的夏季。”盛夏的午后,昆明气象台台长李晓鹏指着显示屏上的实时数据说。屏幕上,21.3℃的气温与65%的相对湿度跳动着:“即便午后阳光最烈时,一场阵雨就能把温度拉回到20℃左右,夜间最低温甚至会跌到17℃,盖薄被睡觉是昆明人的夏日日常。”

李晓鹏的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勾勒出这座城市的“清凉基因”:主城全年平均气温15.9℃,最热月的6月平均气温20.7℃,日最高气温极少超过30℃。2025年立夏至今,平均气温20.4℃,仅比常年同期高0.1℃,比2024年同期低0.7℃,处于正常区间。“低纬高原、夏季降水、滇池调节,这三大因素造就了昆明成为‘天然大空调’。”李晓鹏说,昆明主城的海拔1890米,处于1800米至1900米海拔区间,气象学上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因此昆明气温比许多低海拔城市更低。6月至8月汛期里,降水以午后阵雨、雷阵雨为主,且夜雨占比高,降雨不仅能直接降温,还能增加云量、削弱日照。而滇池这样的大型水体也起到天然的气候调节作用,能缓解气温波动,让体感更平稳。

这份气候优势,让昆明成为兼具“避暑”与“宜居”属性的城市。在翠湖公园,来自武汉的游客陈静正带着女儿喂锦鲤。“在昆明不穿件薄外套有时还会觉得凉,孩子每天都要来喂锦鲤、逛老街,不想回去了。”陈静笑着说,她已经在附近民宿订了20天房,打算慢慢体验昆明的生活,“就冲着这气候,下次还要来”。

玩法:“旅居+”成风尚

一组组数据,印证着昆明避暑经济的火爆态势。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全国赴昆机票、火车票预订量同比上涨18.2%,“度假景区”订单量同比增加142%,“人文古迹”订单量同比超6倍。7月,云南省内各机场单月旅客吞吐量突破7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作为核心枢纽的长水机场,单日航班起降量最高达1000多次,中老铁路也成为不少游客体验“跨境避暑”的选择。

“以前游客来昆明,多是短暂停留后转往其他州市。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一来就住半个月,专门体验慢生活。”昆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会长朱伯威坐在滇池边百草村核桃小院的露台上,望着湖边骑行人群感慨道。露台下方,几位老人正跟着本地村民学做菌子火锅,孩子们则在院子里采摘新鲜蓝莓——这也是今年暑期昆明避暑游的新场景:“避暑+旅居”。

朱伯威介绍,今年暑期,昆明停留15天以上的旅居游客占比大幅提升,部分民宿甚至推出“暑期长住卡”,包一日3餐加周边游,因价低质优而颇受欢迎。环滇池的渔村改造民宿最受欢迎,比如海晏村、古滇名城一带,既能欣赏滇池日落,又能体验非遗手作,游客住得越久,对本地生活的融入度越高。他认为,这种‘不动型’避暑游客占比大幅提升,这是今年最明显的趋势。”

朱伯威还提到,昆明经过十几年暑期、国庆等长假的磨练,现在的资源配置能力已较为成熟。他举例,今年暑期即便人流密集,云南也未出现重大服务问题,石林等景区还通过“超1.5万人控量”等预案保障游客体验感,这正是长期市场考验的成果。

作为本地龙头旅行社,云南省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创新更贴近市场需求。“今年亲子游占比超60%,小包团成了主流。”省国旅总经理张晓磊在办公室里展示着新线路手册,封面上“石林菌子采摘”“抚仙湖探秘”的图片格外醒目。“以前多是20人左右的大团走经典线路,现在更多是一家3口、一家4口租用商务车出行,追求个性化与深度体验。”张晓磊说,他们在传统的“昆明—石林—大理—丽江”线路基础上,新增了水上乐园互动、自然研学等项目,还将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南强街、昆明老街等纳入行程,“上周有个上海团,在菌子市场学习辨别野生菌,在老街跟着手艺人学做鲜花饼,反馈特别好”。

在官渡区的网胜先锋网球场,10岁的男孩小宇正在参加网球比赛。他的父亲王天渝是一名大学体育教师,这个暑假带着小宇来昆明避暑,顺便参加这场网球比赛。“昆明的天气很适合户外运动,白天打球不热,晚上还能逛夜市、吃小吃。”王天渝说,他们已经住了一个月,租了带厨房的公寓,每天去菜市场采购新鲜菌子和食材,自己做饭。“孩子说喜欢这里的生活,我们也在考虑以后每年夏天都来住一段时间,既能避暑又能在网球俱乐部里练球。”

这种“旅居+”的需求,还催生了“避暑+办公”的新业态。在昆明老街的一家咖啡馆里,数字游民李书敏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工作,桌上放着一杯冰美式和一本昆明攻略。“我是做设计的,远程办公很灵活,昆明网速快、生活成本适中,还能边工作边探索城市。”李书敏说,她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发起“昆明隐藏玩法”征集,吸引了不少朋友来打卡,咖啡馆的客流量比去年多了不少,很多都是像她一样的“避暑办公族”,大家一起探店、分享攻略,很有趣。

金融:助经济添活力

海晏村民宿老板周晓琴,今年新增了5间客房,暑期几乎天天满房。“民宿装修缺资金时,银行很快就批了贷款,还根据民宿淡旺季特点,设计了‘旺季多还、淡季少还’的灵活还款计划,特别贴合我们的经营需求。”她说,要是没有这笔贷款,根本赶不上避暑旺季的需求,也没法给游客提供更好的居住体验。周晓琴口中的贷款,正是金融机构针对避暑经济相关业态推出的特色产品。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已将避暑旅居、康养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纳入金融重点支持领域。今年以来,人行云南省分行联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梳理出257家文旅、养老、体育产业链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精准推送至金融机构。同时,用好用足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截至7月末,全省已向1060户相关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1.78亿元,为避暑经济相关业态发展提供精准资金支持。7月末,云南省旅游出行贷款余额1974.19亿元,较年初增加50.2亿元;旅游住宿贷款余额84.43亿元,较年初增加10.98亿元,同比增长15%。这些资金持续流向民宿、旅行社、景区等领域,为避暑经济提供稳定“弹药”。

在具体产品层面,多家银行推出了适配避暑经济的金融服务。比如华夏银行昆明分行的“民宿贷”,截至7月末已累计投放8200万元,支持56户民宿经营者;云南红塔银行的“线上鲜花贷”,实现“3分钟申请、1分钟审批、1秒钟放款”,截至7月末累计授信突破1.4亿元,助力斗南花市商户抓住暑期鲜花消费旺季;兴业银行昆明分行依据商户经营稳定性、客户黏性等指标,为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商户定制信用额度,缓解旺季备货资金压力。截至6月末,云南省野生菌等相关蔬菜产业贷款余额437.44亿元,同比增长25.13%,为“避暑+美食”消费热潮提供了产业支撑。

针对境外游客的支付需求,金融服务也在持续优化。目前,中老铁路沿线站点已完成217户商户的境外银行卡受理改造,磨憨站还设有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提供多语言支付指导服务,让东南亚游客在昆明的消费体验更便捷。“之前担心支付不方便,来了才发现,手机扫码就能买单,很方便。”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姚进瑞说,他计划在昆明住10天,再乘中老铁路去老挝。

未来:让清凉可持续

“昆明的避暑经济若能与‘旅居云南’深度结合,将为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带来显著价值。”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郭树华表示,随着高温期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从以往的两三天延长至半个月、数月甚至更久,消费也从单一旅游支出,延伸到租房、生活采购、医疗等综合领域。他说,以住宿为例,长期旅居的游客月租支出虽低,但叠加餐饮、休闲等衍生消费,人均支出可能比短期游客翻两三倍,这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作用明显。

郭树华建议,昆明需紧扣“旅居”需求完善配套,比如优化社区服务、医疗资源、交通网络,同时结合“数字云南”建设,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升级文旅服务。同时,还可联动“健康生活目的地”定位,挖掘避暑与大健康、养生的融合潜力,吸引高收入群体、退休人群长期停留。他强调,关键是把气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政策调整与配套升级,让短期避暑热度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而推动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形成长期经济竞争力。

傍晚的海埂大坝,夕阳将滇池湖面染成金色,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留念,晚风送来阵阵凉意。“昆明的避暑经济,不只是‘靠天气吃饭’,更是靠多年积累的服务品质、业态创新和生态守护。”朱伯威说,从气象优势到文旅升级,从金融支持到民生共享,这座城市正以20.4℃的温度为契机,让“清凉”成为可持续的竞争力。

这份20.4℃的邀请函,是对游客的邀约,更是一座城市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当清凉成为稀缺资源,昆明正用行动证明:好气候能成就好经济,更能成就“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昆明日报 记者王曼君)

短评

让“凉资源”变“热经济”

当高温成为全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共同挑战,昆明将20.4℃的气候优势转化为“热经济”的实践,不仅破解了城市发展中“如何把生态优势变现”的课题,更探索出一条生态资源与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路径。

这份转化,绝非简单的“靠天吃饭”,而是生态价值与产业思维的深度融合。昆明跳出传统“门票经济”的局限,以“旅居”需求为核心重构消费场景——从“避暑+亲子研学”到“避暑+远程办公”,从非遗体验到跨境旅游,游客停留时间的延长与消费场景的拓展,让“凉资源”不再只关联短期旅游收入,更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的引擎,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从“单次消费”到“长期贡献”的跨越。

金融赋能与政策引导,则为这份转化注入了长效动力。特色金融产品精准对接民宿、鲜花、野生菌等产业需求,境外支付服务优化跨境消费体验,背后是城市对“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主动谋划。这种谋划不仅让“凉资源”变现更高效,更通过资金与政策的杠杆,推动一二三产协同发展,让气候优势延伸为产业链优势。

昆明的探索,本质上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在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它证明稀缺的生态资源不是静态的“福利”,而是可通过业态创新、服务升级、政策配套激活的“发展资本”。未来,若能持续深化“避暑+大健康”“避暑+数字文旅”的融合,昆明的“清凉经济”必将持续释放活力,为自身构建起更坚实的绿色发展竞争力。(王曼君)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昆明送给世界的避暑“邀请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3479

相关内容

生日会邀请函
过生日邀请函范文(通用29篇)
派对邀请函(精选15篇)
中秋庆典邀请函(精选16篇)
生日宴邀请函40岁 生日宴邀请函免费(八篇)
生日宴请邀请函(精选4篇)
生日会邀请函模板(精选35篇)
中秋活动邀请函范文(精选9篇)
生日会邀请函模板(精选20篇)
暑假和朋友云南昆明6天5晚花多少,2025行程避暑攻略出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