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广州样本”——社区生活圈及公共中心优化
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如广场、广场舞等,丰富社区生活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生活乐趣探索# #城市生活趣味#
研讨活动参与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资料提供来源)
为贯彻国家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规划转型要求,广州于2016年编制《广州市社区生活圈及公共中心优化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结合广州人口结构多元、居住形态多样、市民社会成熟的特点,通过探索生活圈规划技术方法、建设路径与实施机制,优化调整空间资源配置模式,为生活圈规划建设贡献“广州样本”。
▲广州街道
规划遵循“现状辨识-方案划分-建设策略-中心优化-实施保障”技术路线。在全面摸查广州社区特征及问题基础上,结合居住空间形态及居民活动特征,划定全市生活圈布局方案。
通过制定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围绕公服设施、交通出行、公共空间三方面,提出生活圈建设策略及一揽子政策机制,保障生活圈落地实施。
立足于广州特色,项目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创新探索:
一是基于广州居住空间形态,完善社区生活圈测度与划分方法。
规划根据居住空间密度、高度及建筑形态,将广州居住空间分为老旧小区开放式、轨道交通中心式、多个住区组合式、沿路沿河轴向式、村居混合式等五种类型。
通过提炼五种居住空间形态下的居民行为轨迹与活动特征,将其转化为生活圈划分原则与模型参数,利用分区软件,开展生活圈划分方案定量推演与比选,并由社区规划师定性校核修正,形成符合广州特点的社区生活圈划分方案。
▲图1 广州市居住空间形态及居民活动轨迹
▲图2 广州社区生活圈划分及分类图
二是提炼居民日常服务需求,转译形成社区生活圈公服配置标准。
规划提出“9+X”的生活圈设施配置标准。
“9”是指生活圈应均衡配置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行政、公共空间、交通市政、便民商业等九大类基础型设施。
“X”是指结合老龄社区、国际社区、创新社区、落脚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的人口结构及需求特征,差异化配置特色型设施,以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实现设施精准供给。
三是建立与行政主体衔接,推动生活圈成为社区治理与规划协同平台。
针对街道边界与空间资源配置边界不符,导致基层行政机构缺位规划实施的问题,项目积极对接社区治理诉求,将社区改造优化策略转化为详细规划编制要求,并按照行政边界分配至镇街及村居,促使社区治理与规划管理相协同,保障规划实施落地。
四是完善社区中心管控要求,打造具有凝聚力的社区生活圈。
对社区中心规划预控不足的问题,项目结合各类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分析,提出社区中心应重点集中布局文化、体育、养老、托幼、公共空间等设施类型。
通过推算校核社区中心建设规模,明确用地预控要求,并结合居住形态细化中心布局模式,为社区中心规划预控提供指导。
▲图3 不同居住空间形态下的社区中心建设模式
-END-
互动
上海空间规划院新媒体平台将围绕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生态宜居社区、传统乡村振兴等话题,以常态化的形式持续进行精彩案例分享,力求构建行业专业交流互动平台。欢迎各大设计院投稿~~
关注公众号【上海空间规划】,了解更多有关城市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最新观点。
网址:打造“广州样本”——社区生活圈及公共中心优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5142
相关内容
广州市社区生活圈及公共中心优化专项规划项目介绍社区生活圈视角下苏州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广州番禺全力打造大湾区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样板
基于生活圈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基于生活圈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苏州市高新区为例
面向生活圈空间绩效的社区公共绿地布局 优化——基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实证研究
贝壳广州助推社区老人智能化生活,助力社区生态共建
广州:高质量提升人居环境 打造可复制“广州样本”
【规划广角】乡村生活圈空间优化与差异化设施配置研究 ——以广州为例
打造农村社区“30分钟生活服务圈” 江西省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