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月光”到“时代的眼泪”:潘多拉在中国的黯然退场

发布时间:2025-08-29 22:02

《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生物服饰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时尚穿搭技巧# #电影欣赏与解析#

在过去的十年里,丹麦珠宝品牌潘多拉(Pandora)曾是无数中国年轻女性心中的“白月光”——一串串银质手链搭配缤纷串珠,寄托着关于爱情、友谊、旅行等浪漫故事。

然而,时间来到2025年,这颗曾经闪耀的“珠宝界ZARA”正经历着高开低走的戏剧性转折。8月中旬,潘多拉宣布将在中国市场关闭100家门店,并同步裁员,引发广泛关注。随着关店消息传出,社交媒体上不少用户感慨“青春记忆就此终结”,也有人直言潘多拉已沦为“时代的眼泪”。

潘多拉中国业务的急剧退潮折射出新生代消费者观念的巨变。一方面,曾经追逐情感和个性表达的年轻人如今开始戴上“保值滤镜”审视珠宝,他们转向购买黄金等更具保值价值的饰品;另一方面,本土珠宝品牌和奢侈大牌的强势崛起,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潘多拉这类定位于“轻奢”的饰品品牌,正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既无法提供媲美奢侈品的情感价值与工艺地位,也不具备大众消费品的性价比。

iBrandi透视潘多拉在中国从现象级流行到业绩滑铁卢的全过程,剖析其中的商业策略得失与市场演变逻辑。

昔日辉煌:DIY串珠风靡与快速扩张

2015年前后,中国各大城市的购物中心里开始出现一家特别的珠宝店:潘多拉。这家源自丹麦的品牌不走传统珠宝的套路,不直接售卖成品首饰,而是推出“手链+串珠”的DIY概念,鼓励消费者用不同造型和寓意的串珠自由组合,打造独一无二的手链。潘多拉的推广语“一颗珠子代表一个故事”击中了年轻女孩们对仪式感和自我表达的追求,在当年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彼时的消费环境下,潘多拉的差异化定位犹如一股清流。

传统黄金饰品常给人以老派印象,设计保守,而国际奢侈珠宝又因高昂价格令普通人望而却步。潘多拉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几百元即可买一颗精美串珠,为年轻白领甚至大学生所接受,却又顶着“国际大牌”的光环,带来轻奢质感。不少初入职场的85后、90后女孩把潘多拉视作表达个性品味的入门珠宝。从生日、纪念日到旅游打卡,她们乐此不疲地购入各种主题串珠:“每逢重要时刻我都会买一颗珠子留念”,一位80后消费者孙女士回忆说。通过串珠记录生活点滴,潘多拉手链成为承载少女梦的“情感日记”。

潘多拉由此在中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潘多拉在华销售额同比猛增175%,2017年更是一年内新开了58家“概念店”。到2019年末,潘多拉已在全国扩张超过240家门店,年销售额达到19.7亿丹麦克朗(约2.84亿美元),创下历史巅峰。在不少一线城市高端商场,潘多拉店铺一度与卡地亚、蒂芙尼等国际奢侈品牌比邻而立,成为购物中心里的“流量担当”。

短短几年间,潘多拉的DIY魔法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这家创立于1982年的珠宝品牌收获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盛极而衰:当潮流不再灵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迅猛增长的势头在攀至顶峰后戛然而止。

2020年前后,潘多拉中国业务开始显露疲态。受到疫情冲击,实体零售陷入低迷,潘多拉也未能幸免。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拉西克(Alexander Lacik)曾在电话会上坦承,疫情导致中国240家门店中有近三分之一在2019年底被迫停业,其余大部分店铺客流稀少,中国业务陷入“停滞”状态。到2020年第四季度,潘多拉全球已有约10%的门店永久关闭;2021年上半年又进一步关闭了全球20-25%的门店。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也随之缩减——潘多拉202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当时中国内地门店已减少至209家。

然而,潘多拉的下滑并非仅仅源于疫情等外部因素。事实上,中国珠宝首饰消费在近几年持续增长,并未出现整体低迷。根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国内珠宝首饰产业市场规模约为8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创下历史新高。在市场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潘多拉却与繁荣无缘,从“C位”快速跌落,说明问题更多出在品牌自身与消费者需求的错位。

首先,潘多拉曾引以为傲的DIY串珠概念逐渐失去了新鲜感。

一个最初独树一帜的卖点,如果十年如一日地重复,难免让人审美疲劳。潘多拉过去被誉为“珠宝界的ZARA”,为了迎合消费者热情,一度将新品发布频率从每年2次提高到7次。然高速上新的背后,品牌设计能力开始遭遇瓶颈,许多新品只是简单换材质或增添颜色,创意乏善可陈。社交媒体上,不少老粉丝吐槽:“潘多拉的设计越来越没新意,审美上开始跟不上了”,当消费者不再为过去的故事买单,潘多拉昔日的“梦幻魔法”便失去了效力。

其次,更现实的价值考量开始取代浪漫情怀,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

经历了疫情冲击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日趋理性务实。曾经热衷收集潘多拉串珠的女孩们,如今把目光投向了投资属性更强的黄金珠宝。一位消费者感叹:“当年一颗潘多拉的银珠子能换一克黄金,攒了三串都够买个金镯子了。现在这些银饰放在那里又占地又不值钱。”

现实情况的确如此:在二手市场上,原价数百元一颗的潘多拉串珠回收价仅有十几元,带满串珠的整条手链二手售价不过区区几百元。有二手回收商直言,他们一般不收潘多拉产品,“潘多拉回收确实不值钱,只是买个品牌价值,用料都是银和合金,戴久了只会贬值,还是黄金保值”。当保值与升值成为珠宝消费的新诉求,潘多拉过去所强调的情感溢价便开始迅速消退。正如有消费者无奈表示:“十分后悔买了潘多拉,早知道还不如买真金。”

第三,潘多拉自身的产品质量和定位也在消磨消费者的信任。

尽管营造了高雅的门店形象,但潘多拉的珠宝主要材质是925银、合金、氧化锆石和珐琅,并非高价值的贵金属和宝石。不少顾客反馈串珠手链佩戴一段时间就出现氧化变黑、宝石脱落等问题,需要频繁清洗保养。官方虽为会员提供免费清洗服务,但难以根治材质本身“不耐用”的硬伤。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当下,消费者很容易意识到:花两三千元买条银手链,或许并不“值”。正如奢侈品行业专家周婷所指出,这类轻奢品牌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严格来说潘多拉算不上真正的轻奢,只是借用概念抬高形象。但它既给不了奢侈品的情绪价值,又没有大众品牌的性价比”。当品牌定位与消费者期望不匹配时,失宠也就在所难免。

市场夹击:黄金当道与竞品崛起

潘多拉在中国的遇冷还离不开外部竞争格局的巨变。近两年来,黄金饰品消费在中国呈现井喷式增长,而且显著年轻化。

过去被视为父母辈专属的黄金首饰,如今成了潮流新宠。一种现象级产品是各大金店推出的“小金豆”——克重很小的小金粒或金饰,单价四五百元左右,几乎和潘多拉串珠处在同一价格带,却是真真正正的足金制品。年轻消费者惊喜地发现:“500块买潘多拉只能买个合金串珠,但买黄金豆子却是真金白银,日后还保值。”在“买故事”还是“买真金”之间,答案已不言自明。

更重要的是,黄金热潮叠加“国潮”兴起,让本土珠宝品牌全面开花。诸如老铺黄金、周大福、老凤祥、周生生、中国黄金等老牌黄金珠宝企业近年纷纷推陈出新,以古法金工艺、传统文化元素等吸引年轻客群,销售业绩水涨船高。

德勤发布的《2023年全球奢侈品力量》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大100家奢侈品企业中,有10家来自中国且集中于黄金珠宝行业,反映出中国黄金品牌的强劲实力。今年“618”购物节期间,老铺黄金天猫旗舰店成交额突破10亿元,成为首个单店在电商大促中业绩破十亿的珠宝品牌。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大批年轻人正涌向更保值、更具文化寓意的首饰品类,而相对“华而不实”的时尚银饰遭到冷落。

与此同时,国际高端珠宝品牌在疫情后快速复苏,抢占中国市场份额。

历峰集团财报显示,2023财年第三季度亚太地区珠宝销售额同比增长13%,其中中国大陆大涨25%,抵消了欧美市场的疲软。像卡地亚、梵克雅宝这类奢侈品,通过深厚的品牌底蕴和精湛工艺,依然对消费者保持强大吸引力。同时,它们也在推出更贴近年轻一代的入门级产品,例如小型吊坠、戒指等,以争夺更广泛的客群。

相比之下,潘多拉既无法在工艺价值上匹敌高奢品牌,又因定位略高于平价饰品而在价格上缺乏优势。再加上快时尚品牌和新兴设计师珠宝的加入竞争——例如APM、HEFANG等时尚首饰在电商平台上热卖,施华洛世奇等老牌轻奢饰品也在转型——多方挤压下,潘多拉的市场空间被不断蚕食。当潮流饰品的赛道愈发拥挤且瞬息万变,一个早年成名却缺乏后劲的品牌,很容易被时代抛下。

值得注意的是,潘多拉近年的几次营销尝试也未能挽回局面。

为了重拾年轻人的兴趣,潘多拉与多个流行IP跨界合作,先后推出漫威、迪士尼公主以及热门手游《王者荣耀》等主题串珠系列。品牌希望借助大IP的影响力扩大用户群,然而这些充满卡通童话风格的设计并没有引发新热潮,反而让部分原有粉丝觉得品牌形象愈发“低幼”。

对于已经成长起来、品味更成熟的消费者来说,再可爱的漫画人物串珠也难以激起购买欲——毕竟相比之下,一件寓意美好、工艺精湛的龙凤金饰或一枚小巧精致的钻戒,可能更符合他们心中“高级”的定义。潘多拉企图用讲新故事来圈住年轻人,但用力方向却未必对路。结果是,新用户没大量捞到,老用户却因审美落差和疲倦逐渐流失。

冰火两重天:国际市场对比

有意思的是,潘多拉在全球范围内的表现与中国市场形成了鲜明反差。

尽管在华营收自2019年以来连年下跌、占全球比重从9%暴跌至区区1%,但潘多拉的全球业务仍在缓步增长。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全球销售额同比实现8%的有机增长。尤其在美国等西方市场,潘多拉依旧拥有大批忠实顾客:美国目前是潘多拉最大的单一市场,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全球销量。

今年母亲节期间,潘多拉在美国推出的特别营销活动获得成功,帮助该季度美国市场销售额同比取得高单位数增长。可以说,美国消费者与中国消费者对珠宝的偏好和理念存在明显差异。美国市场的购买者更多将潘多拉视为流行饰品,注重款式新颖和情感表达,并不十分介意饰品的贵金属含量或保值回收价值。而中国消费者近年来对珠宝的认知逐渐向“投资+消费”双重属性转变,更看重材质和长期价值。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也从侧面说明,潘多拉遭遇的问题并非产品本身完全不可取,否则它不可能在海外继续热销。关键在于,中国市场的消费环境发生了独特的变化。正如潘多拉CEO拉西克所言,潘多拉的全球化布局能够在各市场的起伏中实现平衡,当美国、欧洲的销售增长抵消了中国的下滑,潘多拉整体依然能维持业绩目标。但对于立志深耕中国的消费品牌而言,“在别处成功”并不足以掩盖“在中国失利”的遗憾——毕竟中国曾是全球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奢侈品和珠宝市场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原材料和成本压力,潘多拉近年采取的一些措施可能在不同市场产生了不同效果。由于银价攀升至15年来高位,加之关税因素,潘多拉自2022年秋季以来已经三次上调产品价格。这些涨价在欧美市场或许相对容易被接受(因为潘多拉在当地仍属于亲民价位),但在对价格敏感且选择众多的中国市场,无疑进一步削弱了其性价比。在中国消费者眼中,本就“德不配位”的潘多拉如果还更贵了,自然更加提不起兴趣。由此可见,全球统一的品牌策略未必适用于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本土化运营能力的欠缺也是潘多拉折戟的一环。

结语:潘多拉需要新故事

潘多拉在中国市场的衰落,不仅是一个品牌盛极而衰的故事,更是中国消费升级和观念转型的缩影。当代年轻消费者不再轻易被单纯的浪漫故事打动,他们更关注实实在在的价值和品质,也乐于为传统文化与自我表达兼具的产品买单。在这样的消费语境下,曾靠“一串珠子卖故事”风靡一时的潘多拉,如果不与时俱进,自然会被更符合时代需求的竞争者超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潘多拉品牌本身失去了生机。在全球范围内,潘多拉仍有庞大的拥趸,其“用珠宝讲故事”的理念也并未过时,只是需要赋予新的内涵。

或许正如业内分析所言,与其说是“中国女孩”抛弃了潘多拉,不如说是潘多拉没有及时读懂“中国女孩”的心。未来的潘多拉若想在中国东山再起,必须讲一个契合新时代的“新故事”:无论是产品设计融入更多本土元素,提升材质与工艺以匹配轻奢定位,还是重塑品牌形象强调保值与文化意义,都将是必修之课。

毕竟,在珠宝市场,潮流永远在变迁,但对美好和价值的追求历久弥新。正如评论所言,潘多拉的故事远未完结,只是下一章如何书写,取决于品牌能否顺应浪潮、重获新生。

参考资料

1.每日经济新闻:《知名品牌宣布: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将关闭100家门店并裁员》finance.ifeng.comfinance.ifeng.com

2.凤凰网财经:《潘多拉在华业绩承压,关店规模翻倍至100家》finance.ifeng.comfinance.ifeng.com

3.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女孩”为何抛弃潘多拉?》21jingji.com21jingji.com

4.新京报贝壳财经:《“少女梦”潘多拉大规模关店,轻奢饰品“不保值”被年轻人抛弃》bjnews.com.cnbjnews.com.cn

5.国家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2023年中国珠宝行业发展报告》21jingji.com

6.德勤:《2023年全球奢侈品力量报告》21jingji.com

7.Ipsos益普索:《2023珠宝消费趋势调查报告》21jingji.com

8.Pandora集团官方公告:《Pandora delivers 8% organic growth in Q2 2025》pandoragroup.com

9.National Jeweler:《Pandora’s US Sales Improve in Q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消费Daily”(ID:ibrandi),作者:赋能全球品牌,36氪经授权发布。

网址:从“白月光”到“时代的眼泪”:潘多拉在中国的黯然退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5268

相关内容

多家共享衣橱黯然退市 曾经高调入市备受资本青睐
81岁退休物理教授完赛73场马拉松:在跑步中收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人生哲学
携住制造|酒店AI管家“潘多拉”的日常
人文印记|潘家湾艺术收藏市场:闹市区里的旧时光
潘家园:从旧货市场到文化地标
潘家园从旧货市场到文化地标
民国时代的老上海
潘多拉食堂秘籍:6大模块拆解,从零搭建高效食堂的“超能力”
潘多拉云饭卡数字化:打造员工生活服务管家
潘凯雄:走过80年代,文学回到应有位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