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支持成都等6地建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目前基础设施已全部建成

发布时间:2025-08-31 00:56

在旅行中,应急包应包括目的地国家的基本急救用品。 #生活技巧# #紧急应对技巧# #家庭应急包#

今年七、八月间不少地方都发生了洪涝灾害,青海、甘肃、内蒙古等传统干旱地区都出现暴雨天气。有专家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暖湿趋势。

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8月份新闻发布会,在回答是否有相应应对举措时,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抓好落实,迅速响应,全力支持有关地方做好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开展了多项工作。

▲发布会现场

一是及时调配抢险救灾物资。根据灾害预警,抢抓时间窗口,紧急向受灾地区调运防洪抢险物资;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调运救灾物资,支持做好救灾救助和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

二是紧急安排应急恢复资金。今年以来,先后13次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1.4亿元,重点支持灾区受损道路桥梁、水利堤防、学校医院等灾后应急恢复建设,推动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是全力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第一时间启动应急价格监测,组织加大货源调运力度,加强市场巡查和价格监督检查,确保市场供应充足、秩序稳定。

四是全力做好煤电油气运应急保障。协调地方和电网企业预置抢修资源,组织做好汛期电煤等重点能源物资运输保障,保障受灾地区和全国能源供应平稳。

针对近年来我国极端强降雨频发,特别是北方地区极端天气增多的态势,李超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做好应急处置的同时,聚焦关键环节、加快补齐短板,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李超主要介绍三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气象预报预警能力,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制定实施《极端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6年)》,计划用2年时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8.67亿元,提高极端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力争在重点区域实现不漏测、无漏报。

二是补齐防洪排涝能力短板,系统梳理全国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短板弱项,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持续推动全国江河堤防、蓄滞洪区、水库水闸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城市老化管网更新改造工程。

三是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着眼全国灾害特点,按照就近调配、快速出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在黑龙江大庆、甘肃兰州、河北张家口、湖北武汉、四川成都、广东潮州支持建设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截至目前,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基础设施已全部建成,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已全面进驻。

网址:国家发改委:支持成都等6地建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目前基础设施已全部建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9793

相关内容

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成
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成——中国新闻网·广东
探访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探访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中国新闻网·广东
传统旱区暴雨、北方现暖湿趋势,如何应对?国家发改委回应
汇聚各方力量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急管理部扎实办理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下)
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持续调度指导 辽宁省葫芦岛市重点地区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调派无人机通信平台、工程抢险救援力量支持
国家发改委: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能力建设 今年四川应急管理这样干
国家卫健委:锻造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核心力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