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集》:洞悉生活中的“美学” ——读《谈美》有感

发布时间:2025-08-31 03:26

阅读心理学书籍,洞悉生活情感智慧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美学心得# #阅读生活感悟#

博,大通也。雅,言正也。博雅乃求是之道,亦浙大办校之初衷。然大道至简,求是一途,没有玄机,亦无捷径,唯读书与思考而已。自2022年9月起,浙江大学团委开设“求是博雅”通识读书栏目,长年向全校接收来稿,不定期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优秀的读书笔记和书评,在岁末编纂成《博雅集》,以飨求是园之读者。

博采其辞,乃择可观。本期的书评分享来自工程师学院的硕士生王任。

洞悉生活中的“美学”

——读《谈美》有感

王任 工程师学院硕士生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如何使自己具备一双能够洞悉“美”的慧眼,重温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给了我答案。

再一次阅读《谈美》,我被其深刻的美学理论与对生活细节的精致观察深深折服。于我而言,此书不仅是美学理论的系统阐述,更是对生活美学的一次深刻洞悉。朱先生的文字,亲切而深邃,引领我走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美学世界,开启了一段关于生活美学的思索与实践之旅。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首先对美学进行了启蒙式的解读。他指出美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朵花的绽放到一座建筑的宏伟,从一首诗歌的韵律到一幅画作的色彩,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认知。书中,朱光潜先生通过丰富的例证,引导我们去体验和感悟美。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特别强调了美学与生活的融合。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领域,更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艺术应当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又回归于生活。这一理念启示我,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因此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开始更加有意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视的艺术元素,比如一座城市的布局规划、街头涂鸦的自由表达,甚至是日常用品的巧妙设计。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在细细品味之下,都蕴含着无限的艺术魅力。我也因此逐渐学会了用一种更加细腻和敏感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欣赏美。通过美学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更深刻地体验生活,更积极地创造生活。

“美感的世界是无意识的世界”,朱先生在书中提到的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它意味着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是在平凡生活中不经意间遇见的惊喜。我开始意识到,那些日常生活中琐碎而又平凡的瞬间,如一道突如其来的晚霞,一场春日午后的小雨,抑或是街角偶遇的微笑,都是美学的体现。它们无声地影响着我的情绪与感受,让我的生活因这些美好瞬间而变得丰富起来。

进一步深入书中,朱先生对于美的探讨远不止于此。他提出,美的感受具有主观性,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观点促使我反思自身对美的感知。过去我常常受限于客观标准,忽略了个人情感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而《谈美》教会我如何跳出传统框架,从自我出发,探索与自己内心相呼应的美。这种美,可能不被别人所理解,但它真实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这对我来说就是真正的美。

无意识的美和主观的美,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存在,实则展示了对美的认知和感受的不同层面。美感的无意识体验通常是自发的、情感驱动的,而不完全是由理性分析得出的。美的主观性则表明我们对美的感知是高度个人化的,每个人的背景、情感和经验都会影响我们对美的定义和理解。朱先生鼓励我们超越传统的、客观的美学标准,寻找与自己内心相呼应的美,而这种美的认识是建立在个人的深层情感和主观体验上的。可以说,无意识的美和主观的美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构成了对美的全面理解——美既可以是生活中自然发生的、感动人心的瞬间,也可以是个人内心世界中独到的、个性化的感知。这也展示了美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反思。

作为一本深入浅出的美学入门书籍,阅读《谈美》的过程不只是一次知识上的收获,更是一次心灵上的触动和一次审美上的觉醒。究其原因,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学会发现和创造美,不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和慰藉,更能提升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使我们成为更为完整和丰富的人。在《谈美》的最后部分,朱光潜先生提出了美学的实践与创新。他鼓励我们不仅要学习美学理论,更要将美学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探索和创新。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美的启示、发现美的真谛呢?

首先,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日常琐事中抽丝剥茧,寻找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美。这可能包括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也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互动。其次,生活中的美不仅仅存在于物质形态,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感动。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内心的敏感和情感的丰富,以便能够与那些非物质的美产生共鸣。此外,要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跨文化的眼界。朱先生在书中强调了艺术与生活、人文与科学的交融,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可能会在交叉点上发现前所未有的美。最后,实践中的创造和体验同样重要。通过绘画、写作、音乐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我们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审美观,还能在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掘和理解美。

与其说《谈美》这本书是一本美学入门书籍,倒不如说它是一本扎根于生活的美学指南。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学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洞悉生活中的美。它教会我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去体验世界,用更为深刻的思维去理解美的本质。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更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简而言之,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乃至创造美。

在此,我也诚挚邀请所有想要在生活中寻求美、感悟美的大家,放慢脚步,一起在这条探寻美的旅途上勇敢前行,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共同用生活“美学”创造一个美丽和谐的世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的艺术家,共同证明像朱先生所说的那样:美,无处不在,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颗欣赏美的心。

- 智汇博雅,等你来稿 -

2025《博雅集》启新出发,作为勇立时代潮头的新青年,作为求是精神的传承者,你是否愿意分享自己在博览古今典籍时产生的真知灼见?是否愿意跨学科、跨文化做出探讨?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如何?

征稿主题

《博雅集》常设“美学与诗歌”“古与今”“东与西”“人文与科学”“社会与个人”等栏目,投稿者可自行择一作为主题。

面向对象

浙江大学全体师生

稿件要求

1.阅读细致、思考真实、文风朴实。篇幅不少于800字,不多于5000字。

2.作品不限于书评,由阅读启发而成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或文学批评皆可。

3.作品格式统一为:标题宋体二号字居中;作者信息(例:XXX XX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楷体三号字居中;正文宋体四号字、首行缩进2字符、两端对齐、行距1.5倍;注释采用文中编号加“脚注”的方式,置于当页的页脚;参考文献表应置于正文后,遵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的规定。

投稿方式

网址:《博雅集》:洞悉生活中的“美学” ——读《谈美》有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0329

相关内容

新京雅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在这四本书中
“博物”美学与情感记忆的光泽
浅谈生活中的美学
优雅女性的美学人生
【美学生活】宋人的四大雅趣
在“渔诗虞图”中 沉浸式感受李渔的生活美学
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学:读《谈美》的启示
《易承雅集》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一)
“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举行,顾春芳讲授“在美的发生现场”
《易承雅集》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