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奥运冠军,退役移居美国,3个孩子3个爹,如今频繁回国为哪般
大部分国家的旅游签证有效期一般为3-6个月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签证办理#
王军霞:从山野奔跑者到人生逐光者的传奇征程
一、黑土地上的晨跑者:镌刻在基因里的奔跑本能
1973 年的吉林蛟河,寒冬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十月刚过,西伯利亚的寒流就席卷了这片黑土地,漫山遍野的白桦树裹上了白霜,山间的土路被积雪覆盖,踩上去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每天凌晨四点半,天还未亮,夜色像一块厚重的墨布笼罩着村庄,一户农家的木门就会 “吱呀” 一声打开,一个瘦小的身影背着旧布书包,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向着几里外的学校奔去。这个女孩,就是王军霞。
那时的王家并不富裕,父亲是村里的普通农民,母亲操持着家务,家里还有几个兄弟姐妹要养活。王军霞的书包是母亲用穿旧的补丁衣服拆洗后缝制成的,针脚细密却难掩布料的陈旧;冬天穿的棉鞋是姐姐传下来的,鞋头早已磨破,露出的脚趾冻得通红,可她似乎感受不到寒冷 —— 只要迈开双腿奔跑起来,身体里就会涌起一股热气,驱散冬日的凛冽。
从家到学校的路,要翻过两座小山丘,穿过一片白桦林,单程就有五公里。别的孩子结伴而行,常常走得气喘吁吁,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校,而王军霞总是一路小跑,四十分钟就能抵达,永远是班级里第一个坐在课桌前的学生。她格外迷恋奔跑时的感觉: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带着白桦树的清香;两旁的树木、山石飞快地向后倒退,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她让路;脚下的积雪被踏碎,溅起的雪沫子落在裤脚,融化成水珠又冻成冰晶,她却乐此不疲。
课间休息时,她最爱和小伙伴们在学校的土操场上比赛跑步,终点就设在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下。那棵老槐树已有上百年树龄,枝繁叶茂,夏天能遮出大片阴凉,冬天则光秃秃地伸展着枝干,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每次起跑,王军霞总是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在最前面,胸前的红领巾随着奔跑的节奏飘动,小伙伴们的欢呼声和笑声洒满了整个校园。
放学后的时光,属于农田和家务。放下书包,王军霞就会扛起小锄头,跟着父母去地里干活。春天播种时,她蹲在田埂上撒种子,动作麻利得不输成年人;夏天麦子成熟,她跟着割麦机后面拾麦穗,毒辣的太阳晒得皮肤黝黑,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她却从不叫苦;秋天掰玉米时,她的小手能一次攥住两个玉米棒,飞快地剥去外皮;冬天农闲,她还要喂猪、喂鸡,帮母亲烧火做饭。尽管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但只要有空闲,她就会跑到村头的土坡上,望着远处蜿蜒的山路出神。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这条承载着童年时光的山路,将会成为她人生赛道的起点。
二、体校里的追光者:把苦累熬成天赋的养料
1988 年春天,蛟河的积雪刚刚融化,山间的映山红冒出了花苞,大连体校的教练丁兆霞带着选拔任务来到了这里。丁教练是国内知名的中长跑教练,眼光毒辣,此次前来就是为了寻找有潜力的运动苗子。她先是在各个学校的体育课上观察,却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人选,就在准备离开时,当地体校的老师提到了王军霞 —— 那个总是第一个到校、跑步像风一样快的农家女孩。
此时的王军霞正在地里帮父母种玉米,沾满泥土的双手握着锄头,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当老师气喘吁吁地找到她,让她去见体校教练时,她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怯生生地跟着老师往学校走,一路上不停地搓着手上的泥土。见到丁教练时,她穿着打补丁的上衣和洗得发白的裤子,站在穿着运动服的教练面前,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跑两圈看看。” 丁教练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王军霞点点头,深吸一口气,沿着学校的土操场跑了起来。她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跑步姿势算不上标准,却有着天生的节奏感,步幅大而稳,呼吸均匀,即使跑了两圈,速度也没有明显下降。丁教练的眼睛瞬间亮了,她站起身,紧紧盯着王军霞的背影,嘴里喃喃自语:“步幅开阔,节奏稳定,心肺功能好,是块练长跑的好料子!”
当丁教练问她是否愿意去大连体校练长跑时,15 岁的王军霞愣住了。她从未离开过蛟河,甚至不知道大连在哪里,可 “跑步” 这两个字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她。她攥紧了衣角,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我想去!”
就这样,王军霞带着简单的行李和父母的嘱托,踏上了前往大连的火车。当她第一次走进大连体校的训练场地,看到红色的塑胶跑道时,整个人都惊呆了 —— 她从未见过如此平整、漂亮的跑道,忍不住脱下鞋子,光着脚踩在上面,柔软的触感让她兴奋不已。那天下午,她在塑胶跑道上跑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夕阳西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然而,兴奋过后,等待她的是超乎想象的艰苦训练。每天凌晨五点,当其他同学还在睡梦中时,她就要和队友们一起起床,完成十公里的热身跑;回到体校后,紧接着是力量训练 —— 举杠铃、练深蹲、做仰卧起坐,每一项都让她筋疲力尽;下午是速度和耐力训练,反复在跑道上进行冲刺跑、间歇跑,常常练到双腿发软,连走路都困难;晚上,当别人休息时,她还会偷偷加练,对着镜子纠正跑步姿势,或者在操场上多跑两公里。
高强度的训练很快让她的身体吃不消。脚上磨出了一个又一个血泡,旧的血泡破了,新的血泡又冒出来,穿着跑鞋时钻心地疼,她就往鞋里垫上纸巾,咬着牙继续跑;膝盖因为长期的冲击开始隐隐作痛,她就用布条缠住膝盖,减少受力;训练服每天都被汗水浸透,拧出来的汗水能装满半盆,晒干后上面结着一层白色的盐渍。
有一次,在进行高强度间歇跑训练时,她的脚踝旧伤突然复发,钻心的疼痛让她瞬间跌坐在跑道上,冷汗顺着额头往下淌。丁教练看到后,连忙让她停下来休息,可她摇摇头,挣扎着站起来,忍着疼痛继续跑。“咱家娃不怕苦。” 母亲的话在耳边回响,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夜深人静时,思念和疲惫常常涌上心头。她躺在集体宿舍的床上,听着队友们均匀的呼吸声,忍不住想起蛟河的家:想起母亲做的热乎乎的玉米饼子,咬一口满嘴香甜;想起父亲在田埂上劳作的背影,脊梁骨像山一样挺拔;想起村头的老槐树,春天会开出雪白的槐花。想着想着,眼泪就会浸湿枕巾,可第二天早上,她依然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场上,把所有的情绪都化作奔跑的力量。
三年的时光,王军霞把苦累当成了家常便饭,把塑胶跑道当成了第二个家。她的长跑天赋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逐渐绽放,就像山间的映山红,历经寒冬的磨砺后,终于迎来了盛开的时刻。1991 年,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她获得了女子 3000 米冠军,这是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全国冠军,也让她引起了国家队教练的注意。
三、东方神鹿的巅峰:在世界赛场升起五星红旗
1993 年 8 月,德国斯图加特,第 4 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女子 10000 米决赛的赛道旁,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王军霞站在起跑线上,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的跑道。这是她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身边站着的都是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长跑强国的顶尖选手,她们个个经验丰富、实力雄厚。
发令枪响的瞬间,选手们像潮水一样冲了出去。王军霞没有急于领跑,而是选择跟在大部队中间,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她的步伐轻快得像林间的小鹿,呼吸均匀而稳定,眼神专注地盯着前面选手的背影。赛道旁的观众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比赛,当看到中国选手始终保持在第一集团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们举起五星红旗,高声喊着 “加油”。
比赛进行到 8000 米时,场上的局势开始发生变化。埃塞俄比亚选手突然加速,试图拉开差距,其他选手也纷纷跟上,赛道上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王军霞的心跳开始加快,双腿也有些沉重,但她没有慌乱,依然按照自己的配速前进。她知道,长跑比的不是一时的速度,而是耐力和意志,只要坚持到最后,就有机会获胜。
进入最后 500 米时,王军霞突然发力,像离弦之箭般从大部队中冲了出来。她的步频越来越快,摆臂越来越有力,很快就超越了所有对手,独自领跑在最前面。赛道旁的欢呼声达到了顶峰,中国留学生们的呐喊声格外响亮。王军霞咬紧牙关,拼尽全身力气向终点冲去。当她跨过终点线的那一刻,计时器显示的成绩是 30 分 49 秒 30—— 新的赛会纪录诞生了!
站在领奖台上,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时,王军霞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顺着脸颊往下流。这是她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是中国长跑运动在世界大赛上的历史性突破。她低头看着胸前的金牌,想起了蛟河老家的山路,想起了大连体校那些晨光熹微的清晨,想起了无数个汗水浸透训练服的日子 —— 所有的苦累,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幸福和自豪。
同年 9 月,第七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王军霞再次创造了奇迹。在女子 10000 米决赛中,她以 29 分 31 秒 78 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女子万米跑进 30 分钟大关的运动员。当计时器定格在这个数字上时,整个体育场都沸腾了,教练丁兆霞冲上前去,紧紧抱住王军霞,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紧接着,在女子 3000 米决赛中,她又以 8 分 06 秒 11 的成绩刷新了世界纪录。短短一个月内,两破世界纪录,王军霞的名字响彻了世界田坛,人们送给她一个响亮的称号 ——“东方神鹿”。
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王军霞运动生涯的又一个巅峰。在女子 5000 米决赛中,她面对的是埃塞俄比亚名将迪巴巴、肯尼亚选手恩格尼等强劲对手。比赛开始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选手就冲在前面,试图通过快速领跑打乱她的节奏。王军霞沉着冷静,始终保持在第二集团,按照自己的节奏调整呼吸和步频。
比赛进行到最后 1000 米时,王军霞开始逐渐加速,一步步缩小与领跑选手的差距。最后 200 米,她全力冲刺,像一阵风一样超越了所有对手,第一个冲过终点线。14 分 59 秒 88!她不仅获得了金牌,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冲过终点的那一刻,她累得几乎站立不稳,工作人员连忙递上一面五星红旗,她接过红旗,披在身上,绕着场地慢跑。看台上的观众们掌声雷动,欢呼声经久不息,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为她的精彩表现喝彩。
这枚金牌,是中国田径史上首枚女子中长跑奥运金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随后的女子 10000 米决赛中,王军霞虽然体力有所下降,但依然凭借顽强的意志获得了银牌,创造了中国选手在该项目上的奥运最好成绩。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一金一银,让 “东方神鹿” 的名号彻底传遍了世界。
四、人生赛道的转折:从巅峰退役到异国求索
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辉煌还未褪去,王军霞就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 退役。1996 年底,23 岁的她正式宣布退出体坛,而这个年纪,正是许多运动员运动生涯的黄金时期。消息一出,外界一片哗然,各种猜测纷至沓来:有人说她是因为长期高强度训练导致身体严重透支,不得不退役;有人说她与国家队教练产生了矛盾,愤然离开;还有人说她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急流勇退。
面对外界的议论,王军霞没有过多解释,只是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运动装备,告别了陪伴多年的跑道。直到后来在自传《东方神鹿》中,她才道出了真相:“长期的训练让我的身体积累了太多伤病,膝盖和脚踝的旧伤反复发作,每次训练都要忍受巨大的疼痛,医生说如果继续高强度训练,可能会落下终身残疾。而且,我跑了十几年,想看看跑道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这个决定看似突然,实则是她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
1997 年初,王军霞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开始了留学生涯。初到美国的日子,充满了挑战。她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社区学院,主修语言和体育管理。由于英语基础薄弱,上课时她常常听不懂老师讲课,只能靠录音和课后请教同学来弥补;为了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她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打工 —— 在餐厅端盘子、在超市整理货架、在社区做兼职教练,每天忙得像个陀螺。
曾经的奥运冠军,如今成了一个普通的留学生,这样的身份转变让她有些不适应。有一次,她在餐厅打工时,被一位来自中国的顾客认了出来,对方惊讶地问:“你不是奥运冠军王军霞吗?怎么在这里端盘子?” 王军霞只是笑了笑,说:“现在我就是个普通学生,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很光荣。” 那段时间,她住在狭小的公寓里,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衣柜,每天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最开心的事就是周末给家里打电话,听听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声音。
异国他乡的孤独和生活的压力,让王军霞格外渴望温暖。1997 年夏天,在一次华人体育爱好者聚会上,她认识了足球运动员战宇。战宇当时正在美国踢球,两人都是运动员出身,有着共同的话题,很快就熟悉起来。战宇的细心和体贴,让王军霞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两个身在异乡的年轻人迅速坠入爱河,1998 年,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同年年底,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为人母的喜悦让王军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那段时间,王军霞的生活简单而充实:白天上课、打工,晚上回家照顾孩子,战宇训练结束后也会帮忙做家务,一家人的日子虽然不富裕,却充满了温馨。然而,这样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1999 年,战宇因为国内球队的召唤,不得不回国踢球,而王军霞则要留在美国完成学业,两人开始了漫长的异地恋。
距离的隔阂和生活的压力,逐渐消磨了两人的感情。战宇在国内踢球,薪水并不高,难以支撑家庭的开销;王军霞在美国既要上学又要照顾孩子,还要打工赚钱,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打电话时,两人常常因为钱和生活琐事争吵,感情越来越淡。2006 年,经过多次沟通和挣扎,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婚。离婚时,王军霞把两人共同购买的房子和存款都留给了战宇,还把儿子的抚养权也交给了前夫。“孩子跟着爸爸在国内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一个人怎么都能过。” 她在心里这样告诉自己,可转身离开时,泪水还是忍不住掉了下来。
离婚后的王军霞,并没有消沉太久,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业和工作中。2008 年,她从社区学院毕业,获得了体育管理学士学位,随后在一家体育用品公司找到了工作。也是在这一年,她遇到了美籍华人音乐制作人黄天文。黄天文欣赏王军霞的坚韧和乐观,王军霞也被黄天文的才华所吸引,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并在 2009 年结婚,2010 年生下了一个女儿。
起初,这段婚姻充满了甜蜜,黄天文会为她写歌,带她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黄天文希望王军霞放弃工作,做一个全职太太,在家照顾孩子、打理家务;而王军霞则不愿放弃自己的事业,她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文化差异和观念的不同,让两人的争吵越来越频繁,感情也逐渐破裂。2015 年,王军霞提出了离婚,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两人打了长达两年的官司,最终王军霞获得了女儿的抚养权。这段失败的婚姻,让王军霞身心俱疲,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拥有幸福。
五、重拾奔跑的意义:在从容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5 年深秋的一个午后,王军霞带着女儿来到丹佛的一个公园散步。她坐在长椅上,看着女儿在草坪上追逐蝴蝶,心里却充满了迷茫。两段失败的婚姻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她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她面前 —— 李辉阳。
李辉阳是做外贸生意的,两人之前在一次华人聚会上见过面。他看到王军霞情绪低落,就主动走过来和她聊天。得知王军霞的遭遇后,李辉阳没有过多安慰,只是默默地陪在她身边,听她倾诉。从那以后,李辉阳成了她生活中最稳定的陪伴。他从不像别人那样刻意提起 “奥运冠军” 的光环,也从不对她的过去指手画脚,只是用最真诚的方式关心着她和女儿的生活。
每天早上,李辉阳会提前买好早餐送到她家楼下,知道她喜欢吃东北酸菜包,特意找到当地的东北餐馆预订;下午女儿放学时,他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接孩子,带孩子去公园玩滑梯、放风筝,耐心地听孩子讲幼儿园里的趣事;晚上,他会陪着王军霞一起做饭,笨拙地学着做她爱吃的锅包肉,即使把糖熬糊了,也能让王军霞笑得眉眼弯弯。
当王军霞说想重新跑步时,李辉阳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第二天就陪着她出现在了公园的跑道上。他跑得不快,始终跟在她身后几步远的地方,手里拿着水和毛巾,在她累的时候递上一杯温水,在她出汗的时候帮她擦去额头的汗珠。“不用勉强自己,跑不动就慢慢走。” 他总是这样说,没有丝毫催促。也是在这样轻松的奔跑中,王军霞重新感受到了跑步的快乐 —— 不再是为了成绩和奖牌,只是为了感受风的温度,倾听自己的心跳,这种纯粹的快乐,是她在巅峰时期从未体会过的。
更让王军霞感动的是,李辉阳完全接纳了她的过去,也真心疼爱她的两个孩子。他会主动给远在国内的长子打电话,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在孩子生日时寄去精心准备的礼物;对待小女儿,他更是视如己出,每天晚上都会给孩子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去动物园、科技馆,陪孩子一起画画、做手工。有一次,女儿生病发烧,李辉阳一夜没合眼,守在床边给孩子物理降温、喂药,第二天又顶着黑眼圈去公司上班。看着李辉阳疲惫却温柔的侧脸,王军霞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 她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那个能和她一起承担生活风雨的人。
2017 年,王军霞和李辉阳在亲友的祝福下低调结婚。婚后不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这个重组家庭从此充满了欢声笑语。周末的时候,一家人会一起去郊外野餐,李辉阳带着三个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放风筝,王军霞则在一旁铺好餐布,准备食物,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她常常会想起蛟河老家的那些日子,只是如今的幸福,更加踏实而温暖。“以前总觉得婚姻需要小心翼翼地维系,直到遇到李辉阳才明白,真正好的感情,是可以让你完全做自己的。” 王军霞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
重获幸福的王军霞,开始重新审视跑步的意义。她不再参加任何竞技比赛,而是把跑步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早上都会在小区的跑道上跑上几公里,周末则和家人一起去徒步、爬山。2025 年 3 月,吉林蛟河举办首届半程马拉松比赛,组委会特意邀请王军霞回家乡参赛。接到邀请时,她犹豫了很久 —— 已经 52 岁的她,很久没有参加过正式比赛了,担心自己无法完成赛程。但在李辉阳的鼓励下,她最终还是决定回到那个梦开始的地方。
比赛当天,蛟河的街道两旁站满了观众,很多人都是看着王军霞的比赛长大的,当看到她出现在起跑线上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发令枪响后,王军霞和年轻选手们一起出发,她的步伐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迅捷有力,却多了一份从容和坚定。一路上,观众们不停地为她加油,有人喊着 “东方神鹿”,有人举着写有 “欢迎回家” 的牌子。王军霞一边跑,一边向观众挥手致意,看着家乡的变化,想着自己走过的路,眼眶不禁湿润了。
21 公里的赛程,王军霞用 2 小时 15 分钟跑完。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工作人员给她送上了鲜花和奖牌,观众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面对记者的采访,她笑着说:“我现在不是什么‘东方神鹿’了,只是一个喜欢跑步的普通人。能在家乡的赛道上奔跑,我感到特别幸福。”
除了跑步,王军霞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她与姚明基金会合作,发起了 “快乐奔跑” 公益项目,走进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为孩子们捐赠体育器材,给他们上体育课,教他们跑步的技巧。“我小时候没有太多体育器材,只能在山路上奔跑,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有更好的条件,爱上运动,拥有健康的身体。” 在她的推动下,已有上百所乡村学校受益,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喜欢上跑步。
2025 年 6 月,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环境,也为了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体育交流,王军霞带着女儿通过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 移居香港。初到香港时,她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经常去社区的体育中心指导居民跑步,还参与了香港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推广项目。有一次,她在维多利亚港边跑步,看着对岸璀璨的夜景,海风拂过脸颊,她轻声对身边的李辉阳说:“我希望能在这里做更多事,让更多人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也为香港和内地的体育交流搭起一座桥梁。”
如今的王军霞,每天的生活充实而规律:早上跑步,上午去社区指导居民运动,下午处理公益项目的事务,晚上则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她不再被 “奥运冠军” 的光环所束缚,而是以最真实、最从容的姿态生活着。有人问她,是否后悔过早退役,她总是摇摇头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无论是巅峰时的辉煌,还是低谷时的挣扎,都是我人生的一部分。现在的我,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结语:奔跑不止,逐光不歇
从吉林蛟河的山间小路到斯图加特的世界赛场,从美国的留学生公寓到香港的维多利亚港,王军霞的人生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长跑。她曾站在世界之巅,感受过万众瞩目的辉煌;也曾跌入谷底,体会过孤独与迷茫。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她从未停止过奔跑的脚步。
52 岁的王军霞,早已褪去了 “东方神鹿” 的光环,却多了一份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坚定。她不再追求速度与成绩,而是在奔跑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在陪伴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在公益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场冲刺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能否坚持到底;真正的冠军,不是在赛场上击败多少对手,而是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热爱,永不放弃自己。
如今,王军霞依然在奔跑着,只是这一次,她的身后有家人的陪伴,身前有清晰的方向,每一步都踏得踏实而坚定。而那些在奔跑中收获的勇气、坚韧与爱,将永远照亮她前行的路。
网址:她是奥运冠军,退役移居美国,3个孩子3个爹,如今频繁回国为哪般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2227
相关内容
她曾是体操女神,退役后与大51岁的干爹谈恋爱,如今收获新的人生短短三年时间,中国19岁奥运冠军身材大变样,网友:真心认不出来
从国家队退役之后,我买断工龄,自谋生路
“羽坛第一美女”王适娴:倒追谌龙,退役后成人生赢家
奥运冠军与太保客户共话健康生活
《冠军的新家》携手新豪轩门窗,走进世界跳水冠军何姿的幸福生活
2018年前女乒国手刘伟出山,曾获7次世界冠军,人称刘国梁的新帮手
恭喜刘国梁!3个冠军已锁定,有一项却是软肋,需要提前布局了
中马羽球冠军夫妻甜蜜生活 生活理念结爱情结晶
2025最美退役军人丨涂平顺:一位退役老兵抢救“红色记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