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野、爱野、护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使用野外烧烤架烹饪,享受与家人朋友共享的野餐美食。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乐趣# #烹饪乐趣# #野餐烹饪#
【专家学思】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放眼全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的背后,不仅是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过程,更是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美丽中国的最广泛共识。
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山野树林间挖野菜、采蘑菇、捉虫子……这些原本常规、小众、冷门的“打野”活动经由社交平台传播,一下成了热门潮流、流量爆款,“打野”人群的规模和活动频次呈现爆发式增长,直接导致大量“打野”活动的热门线路和打卡地的生态资源遭遇严重危机,生态系统严重超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下降。短期看,这种“打野”活动带来了人气和流量、带动了消费和经济。但从长期看,对当地生态,特别是一些生态脆弱性地区和原生物种,带来了长期的、根本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损失和伤害,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此外,由于夏季暴雨山洪泥石流等极端天气易发,密林之中毒虫蛇兽活跃,上山入林的“打野”人群可能面临巨大的人身安全风险。
事实上,“打野”活动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日常,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往往对此“耳熟能详”,视为“家常便饭”,即便是久居城市的人们也会在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过程中“耳闻目睹”或“尝尝鲜”。这种广泛存在、历史悠久的利用自然的活动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也是“大食物观”理念的应有之义,蕴含着中华文明特别注重敬畏自然、珍视资源、取用有节的生态智慧。可是,为什么最近网络流行的密集“打野”却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呢?这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究其原因,首先,以5G、大数据、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迭代升级,改变了信息传递、知识传播、商业经营的原有逻辑,甚至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也深受影响,平常小众的“打野”活动经由社交平台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巨大的流量关注,促成超高频次、超高人气的“打野”活动,涌现大量的组织者、参与者,导致局部区域生态系统严重过载,造成生态资源破坏。其次,高度密集的“打野”活动凸显了组织方的商业利益驱动和参与者的“猎奇”“跟风”心理,普遍缺乏基本的生态素养,缺少对自然生态和乡土文化的敬畏。最后,由于密集“打野”活动往往发生在生态资源富集但生态系统承载力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如何规范管理“打野”活动,更好兼顾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当前亟须研究、解决的新课题。基于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着力完善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加强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相关条款的解释应用,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以“打野”活动为代表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业态的法律条款适用。研究制定生态资源特别是野生资源采集行为管理条例及目录清单,将濒危物种、生态脆弱区的采集活动,以及商业化、规模化、高密度采集活动等纳入禁止清单。对于非保护性物种或可再生的常规生态资源,实施区域准入许可和个人限额采集制度。依托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建立完善动态监管机制。
强化社交平台内容监管,压实社交平台主体责任。明确要求各社交平台对“打野”内容严加审核,主动添加生态风险提示标签(例如,“禁止采集区域和物种清单”“过度采集违法”“误食野生菌中毒风险”等),同时限制此类内容的算法推荐权重。对展示濒危物种采集、违规工具制作和使用教程(例如,捕鸟设备、电鱼设备、采菌子“神器”等)的视频,实施即时下架并封禁账号。建立完善“生态友好内容”供给和传播的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交平台设立“生态守护创作者”计划,对供给和传播物种鉴别知识,倡导可持续、保护性采集的内容给予流量扶持、算法推荐和实质性奖励。
坚持创新引领,积极发展保护性生态产业。探索实施保护性生态产业发展人才培育计划,建立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推动单纯“打野”活动向“知野”“爱野”“护野”转变。支持各类林下经济经营主体,通过近自然栽培、人工种植养殖基地“野化”“再野化”改造,拓展“打野”空间,扶持培育新业态发展,瞄准市场紧缺需求,开发设计以生态观赏、生态体验为主体的保护性“打野”活动和线路。此外,发展保护性生态产业,也要尊重当地居民在自然资源利用方面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可持续利用智慧,建立完善社区共管共享机制,赋予当地居民优先持续利用的权限,同时承担巡护监督,反盗采滥采破坏等职责,共同保护生态资源长久可持续利用。
加强公众生态科普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生态素养。积极开展生态科普教育,增加自然教育课时课程,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生态保护进教材进课堂。建立生态信用评价体系和机制,以生态信用积分为抓手,落实奖励机制和内容,逐步探索将生态信用纳入个人征信系统,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监督生态破坏的积极性,汇聚磅礴力量,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作者:秦光远,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副院长)
网址:知野、爱野、护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4893
相关内容
爱绿护绿 | 绿化养护、野生动植物知识科普活动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中的绿色技术
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爱卫当季、共建共享
野外生存
人民日报一线视角:“越野”不能变“撒野”
森林如何在野外生存 The Forest野外生存指南分享
“喵生旷野”人宠和谐家具丨以设计巧思,筑温馨共享家居
硬核产品与标准共建:Jeep 在华越野生态的专业化破局之路
保护野生动物须监管治理餐饮业
男人≠越野 北京越野成立女性车友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