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五谷丰登、牛郎织女……千年乞巧浪漫,指尖绣出新章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象征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 #生活常识# #家庭常识# #传统节日#
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脚步声近,广州街头巷尾的迎赛氛围日渐浓厚。今年七夕,运动主题的乞巧作品成为一大亮点。用橡皮泥精心塑造出的运动场馆、神情生动的运动员,还有杠铃、田径跨栏等各式各样的运动器材,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喜迎全运会的热切期待。
七夕,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广府民间称之为“七姐诞”或“摆七娘”。广州黄埔是“广东省乞巧之乡”,乞巧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历经百年传承,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表现形式和民俗风貌。
连日来,黄埔区多个社区举办乞巧节工艺展览活动,巧姐们创作各式各样精巧的作品,在祠堂贡台上“摆七娘”,反映乞巧民俗、民俗历史典故和现代幸福生活情景,节日氛围十分浓厚。
喜迎十五运
为体育盛会增添文化韵味
在红山街道双沙社区,这里有6个长期活跃的乞巧组,分别为区氏宗祠、粤政区公祠、士能区公祠、彦贵岑氏公祠、纯斋区公祠、两存岑公祠的乞巧队伍。
往年,6个乞巧组会在双岗和沙浦的祠堂“摆七娘”。近年来,随着双沙旧村改造的推进,巧姐们一如既往地保持传承乞巧文化、制作乞巧的初心,选择在临时安置区“摆七娘”。走进展厅,贡台上陈列着五谷丰登、斋塔、鹊桥景观等一件件匠心独具的创作,绚丽的颜色抢眼夺目。
今年,巧姐们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变迁的作品,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悦辉花园》,生动再现了居民居住环境从农村到小区的变化。区巧文介绍说:“这个作品是用硬壳纸做的小区模型,因为我们双沙社区今年搬到了崭新的回迁房,村民们乔迁新居过上新生活了。”
喜迎十五运的乞巧作品成为今年一大特色。“十五运会是广州的一件大喜事!”参与创作的巧姐区健平说,她们特意围绕十五运会设计制作这批手工作品,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有着悠久历史的乞巧文化与充满活力的体育运动相遇相融,为盛会增添文化韵味。
巧姐们不仅关注日常生活,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题材,《长征红军走泥丸》这件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以主题鲜明、朴实无华的特点受到评委青睐,而《百年黄埔军校》则以其时代意义,成为展览中的又一亮点。
一针一线、一粮一果、一粘一贴,将人们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对亲友的祝福,化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形式,让传统民俗在情感的传递中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
巧手“点石成金”
老中青三代同台展技艺
乞巧之妙,既在巧思,更在巧手对材料的“点石成金”。在巧姐们手中,那些看似普通甚至不起眼的材料,都能挣脱原本的属性束缚,蜕变为承载文化与情感的精致佳作。
街边常见的彩纸、棉线,经裁剪、编织、粘贴,能变成七夕鹊桥的精巧栏杆,或是运动员身上灵动的服饰褶皱;就连厨房中常见的米粒、花生、红枣,或是吃完丢弃的开心果壳,也能在巧手中焕发新生。
“我们还用一些谷物、大米等材料制作了很多盆景,寓意着五谷丰登和子孙绵延,阿姨们也对年轻人有美好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在乞巧这段时间收获美满的爱情。”双沙村委代表区巧文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乞巧文化在守正中不断创新。巧姐们来自本村,或是外来媳妇,或是职场白领,年龄参差、职业各异,却年年在乞巧节前自发聚首:围桌而坐,热烈讨论主题,细细挑选材料。乞巧作品的主题和材料也更为丰富,吸引了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
区健平是这门手艺的继承者,随母亲一起学习制作乞巧作品已经二十余年。她还是传播者,由于自己是幼儿园老师,她还教孩子们一起学习制作,“光靠我们还不行,年轻一代也很重要,看到孩子们也对乞巧文化感兴趣,我也很高兴。”
在此前进行的025年黄埔乞巧文化交流活动上,18个贡台汇聚了黄埔区内16家祠堂、1所学校及黄埔区工艺人的200余件精品力作。
庙头小学马上就要进入五年级的魏歆娴的刺绣作品《花语》也在展览中展出。她从三年级开始参与到乞巧活动当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深深体会到这一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此次作品虽然花去了不少时间,但乐趣满满。
当老、中、青三代乞巧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千年乞巧的浪漫,就这样在指尖上完成了又一次接力。乞巧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璀璨,朝着更长远的未来,继续传递着美好与希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实习生:冯乐瑶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网址:十五运、五谷丰登、牛郎织女……千年乞巧浪漫,指尖绣出新章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5211
相关内容
我们的节日这样过:星河鹊桥汇邻里,巧艺传情暖老山古人过的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女生节 是专属于女子的 “乞巧盛会”
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在瓷器上“刺绣”,80后绣郎玩出苏绣新花样
11个传统节日及习俗你知道几个?
【最美的她】指尖技艺巧传承 巾帼巧手建新功——记舟曲传统手工艺最美“绣娘”
厦门推出特色旅游线路 解锁 “花式浪漫” 迎接妇女节
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