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 | 以“心”倾于指尖,以“情”注于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01 09:09

传统艺术传承:保护和学习艺术手工艺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艺术生活# #艺术手工艺#

CCTV-7农业节目《乡土》栏目打造的人文纪录片《手艺中国》,跨越中国的千山万水,寻访专注于手艺的匠人,在呈现技艺中的鬼斧神工、传承中的推陈出新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赋予了新鲜的文化力量。

“手工艺是乡土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乡村,手工技艺不仅是很多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维系乡村生活的文化力量”,《乡土》制片人郭威说。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民间传统手工艺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脉传承的有效载体和保留乡愁的独特资源。

《乡土》栏目从2017年持续推出《手艺中国》系列作品和活动,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赋予了新鲜的文化力量。

用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

在博物馆能感受先祖流传下来的文化文明与智慧结晶,如果把传统文化与日常的吃穿住行联系在一起,比如将苏绣、蜀锦穿到身上,把蓝白相间的白族扎染做成窗帘,将景德镇陶瓷餐具摆到桌上,用宜兴紫砂壶喝以传统工艺精制的武夷山大红袍,是不是更有一番风味。

通过日常接触到的良品美器体会文化传承,这样更能产生对传统手工艺的真正热爱,进而自觉推进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用手工艺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着民族传统造物智慧、审美意识、技术能力和伦理观念,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01

致富

就地取材 就业灵活

贵州施秉县的苗家妇女龙禄颖,是苗绣代表性传承人,早先外出打工,后来返乡创办了一家苗绣企业,带动留守妇女就业增收。龙禄颖、龙宇母子通过积极外出学习交流,不断提升产品设计水平。

龙禄颖指导年青一代进行刺绣学习

她们将算法引入苗绣设计,探索建立数字化云工厂生产线,通过手绣与机绣结合的模式增加产能,将苗绣拓展到家居装饰领域。结合当代的消费需求和审美取向,开发出领带、围巾、披巾、苗族时装、壁挂绣片、民间风俗画等苗绣文化系列创新产品,助力苗绣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企业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只有8人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1297名绣娘、年产值破2000万元的地方文化企业。她还成功注册了“蝴蝶妈妈”及“舞水云台”两个商标,推动苗绣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如今已拥有多项专利技术。

手工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振兴手工艺能够从多方面带动和促进乡村振兴。

其一

手工艺主要采用手工劳动的方式制作,能耗小,就业灵活,适合居家就业和分散式生产。居家就业缓解了人口外流造成的空心村和留守儿童问题,而留住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

其二

手工艺作为各民族、各地区民众“自己的文化”,凝聚着族群认同,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一种艺术化的生产,能够为劳动者带来尊严和幸福感。

其三

手工艺大多采用天然原材料,往往就近取材,大自然的馈赠通过勤劳的双手进入产品,天地之精华自然而然地凝结在器物里面,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无心之美”非常动人。

其四

手工造物活动多与地方文化、民俗生活相关,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日常生活,有助于恢复以手工艺为物质载体的传统节俗活动,提升文化自信,激发乡土文化活力,吸引非遗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等创意人群的集聚,发展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使乡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02

赋能

拓展乡村新业态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从八个方面擘画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蓝图,手工艺便是其中之一。

《意见》提出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纺染织绣、金属锻造、传统建筑营造等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主要有如下三种:

“手工艺+创意设计”

充分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提升手工艺发展水平,进行手工艺创意产品开发,赋予传统手工艺以现代设计精神,赋予现代材料以传统文化的韵味,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从而推动传统手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实现其当代价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认为,“重振传统工艺,一方面要向古人学习,提升文化品位,逐步恢复到民国和清代的水准,在此基础上继续往前走,达到甚至超越《长物志》,这也是有可能的。另外一方面,复兴传统工艺要明确意识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在这一点上有必要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精神,确立为人民服务以及日用品再设计的理念,利用传统工艺重塑现代生活,重建现代文明。”

“手工艺+旅游”

找准非遗手工艺和游客文旅消费新需求的连接点,进一步加强创新、创造,让非遗手工艺满足游客对美好文旅空间、产品、活动、体验、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

“手工艺+旅游”“活”了非遗,“火”了旅游。

在云南大理古城的周城村,随着大理旅游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白族扎染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周城村的扎染作坊开始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获得了更大发展。

例如,这里的璞真染坊,近年来通过建立白族扎染博物馆、开展经过精心设计的扎染手工体验课,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游客领略传统工艺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年收益增长了一倍以上。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坐落于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的生产性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大理州2020年重点建设的“非遗+旅游”示范点之一。

依托博物馆的品牌效应,五湖四海游客慕名而来,据不完全统计,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6万多人次。人们前来参观展览、体验扎染技艺、购买扎染制品,相关旅游商品的销售十分理想,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展产研学售”的一体化格局。

“手工艺+高校”

借力高校,培养和提升新生代传承人的传承水平和创新能力。2015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大力推进“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致力于提升当代工匠群体的传承水平和研创能力。

自2015年承接研培计划以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体教师积极支持,迄今为止已培养了200余名新生代传承人,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并与众多非遗社区建立了深入的联系。

此外,传统手工艺要想发展成为乡村支柱性文创产业,除了心灵手巧的传承人群,还需要传统手工艺的研究者、批评家、设计师、策展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这样的人才正在学院中不断涌现。

活化传统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如刺绣、剪纸、银饰、竹编、手工造纸、酿酒、制茶、制砚、陶瓷、漆艺、泥塑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鲜活的体现,能够穿越时空的藩篱,在当代生活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一种手艺,既是技艺的传承,也是灵感的闪耀,更是生命的悸动与精彩。

那些手艺人,以“心”倾于指尖,以“情”注于传承,他们将“人生”投入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与创新。

网址: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 | 以“心”倾于指尖,以“情”注于传承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5227

相关内容

“指尖技艺”壮大“指尖经济”——四川创新农村手工艺的传承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艺术乡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手艺中国》:为乡村振兴赋予文化力量
中阳:艺术赋能乡村 奏响振兴华章
乡村手艺:守望乡土 润泽生活(传承之光)
乡村手艺——守望乡土 润泽生活(传承之光)
巧用资源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 艺术何为?)
【乡村行看振兴】清水:手工编织“致富路”指尖开出“幸福花”
五指山”村秀”火出圈!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圆满落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