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破圈赋能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传统岗位向高技能岗位升级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改变生活# #科技创新对就业#
近年来,昆明市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六个春城”建设,持续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日前召开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昆明市获奖数占全省的80%,获奖项目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高原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体现了昆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昆明科创答卷。
基础理论研究筑牢根基
随着一批批高能级平台加速落地,全市高水平基础研究迈上新台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科研团队不断突破,在天文、农业等多个领域成果显著。
耀变体喷流的高能辐射机制是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物理问题之一。聚焦“耀变体喷流高能辐射物理过程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等单位针对耀变体伽马射线辐射区位置和大小的限定、粒子加速及其能谱形成、多波段光变等相互关联的物理问题,突破传统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获得系列创新性研究结果,部分结果被写入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列丛书。今年,“耀变体喷流高能辐射物理过程研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教育领域,以云南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教学能力薄弱、学生学习效能较低三大难题,突破了民族教育资源智能服务、精准化教学辅助和个性化学习支持三项关键技术,创新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教育质量评估模式,研发了覆盖“教、学、管、评”教育教学过程的软件系统和平台。通过资源驱动和数智赋能,成果在云南省16个州(市)开展应用示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有效促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粮食安全,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甘蔗抗逆高糖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应用”,历时20年育成云蔗081609、云蔗0551等抗逆高糖突破性品种,2023年新品种应用面积占云南蔗区的63.4%,云蔗081609高峰期蔗糖分达20.3%,成为云南第一大、国内第三大甘蔗品种,被誉为“糖王”。
云南气候类型多样,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乡土绿化植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已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表现出较好适应性、生态安全性、地域特色性及经济性,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但受地理区位及经济社会发展限制,乡土绿化植物种质创新及培育技术研发滞后,满足不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城镇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及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对此,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针对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从特色乡土绿化植物种质资源收集、良种选育、高效快繁及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等方面,系统开展乡土绿化植物的种质创新和高效培育技术集成及推广示范,形成云南特色乡土绿化植物种质创新及培育技术集成应用成果,“云南特色乡土绿化植物种质创新及培育技术”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技术应用突破打通堵点
关键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市科技局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省级财政科技资金落地昆明超8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70%。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48个,实施省市一体化重大科技项目13个,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在交通领域,云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排头兵、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智囊团”功能定位,形成“工程、养护、信创、咨询、智造”五大业务板块。针对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绿色建设评估标准体系不完善和环境智慧管控能力不足的现状,该公司作为承担单位开展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围绕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运营,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公路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评价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了施工期碳排放核算模型和运营期综合能耗模型,研发了水土流失风险预警系统及“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环保管控平台。目前,研究成果已在云南、江西、浙江、广东等地应用,为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是全省的重点产业。此次的获奖项目中,云南农业大学牵头的“重要药食兼用资源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聚焦云南省重点培育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药食兼用资源产业,发掘石斛、核桃、三七等重要药食兼用资源,突破多个创新型技术,创制多个高值化健康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应用。该项目近3年新增销售额204.85亿元,引领了以健康功能为导向的药食兼用资源精准制造与增效利用新方向。
技术创新在能源领域也有了新成果。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与武汉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的“电解铝网荷安全互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科技成果,通过专家组评审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今年获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以电网负荷比重较大的电解铝用户为研究对象,对工业负荷参与电网安全互动控制关键技术开展研究,结合电网调控需求及电解铝用户生产工艺约束,提出了电解铝不同时间尺度的可控特性及深度连续控制方法,完成电解铝负荷控制装置及聚合平台的研发与应用。该项目的实施为挖掘需求侧调控潜力、促进供需协同、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方案,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多元智能互动技术发展。
一直以来,国外磨矿系统优化技术对我国有技术封锁。为打破瓶颈,昆明理工大学等单位开展了“磨矿系统可视化能量配置及其耐磨材料适配技术”研究,今年,该项目获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相关成果规模化应用于云贵川,以及3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座大型风电场。
创新引领激活发展引擎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全市科技创新的重点工作和路径。近年来,昆明聚焦重点产业,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新突破。贝泰妮集团建成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优化筛选270余种植物,形成160余个化妆品技术标准;昆明生物所EV71疫苗实现全球首创并产业化;省农科院依托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加快农业育种创新,创立鲜食甜玉米新的育种体系,玉米品种“云甜玉12号”技术成果在示范区推广应用,增产10.2%……
在今年的获奖项目中,成果转化应用案例表现突出。
由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5N高纯金、铂及其蒸发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由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牵头完成的“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剂贵金属结构调控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5N高纯金、铂及其蒸发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全面革新现有高纯金、高纯铂原料及其蒸发材料生产的技术及工艺流程,实现产业化。该项目整体技术水平居国际先进地位,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该项目成果的应用为我国芯片制造企业提供了高品质材料,实现进口替代。
“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剂贵金属结构调控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项目,揭示了多场耦合作用下NOx/NH3/N2O的动态化学平衡机制,阐明了物相震荡式PM消除机制,阐明了贵金属结构调控对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该项目发明了催化剂可视化分析方法,构建了汽车尾气催化剂寿命里程特征描述符,有效解决了汽车发动机多种原生污染物与次生污染物的协同催化净化技术难题。该项目形成的理论和方法有效支撑了高性能低成本催化剂技术的开发,国产化替代率达20%以上。
云南先进弹性体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的“空天装备新型化铣保护涂料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该项目针对空天装备制造领域不同时期对表面处理工艺高精度的技术需求,进行了化学铣切保护涂料的关键技术研究。该成果解决了高温强碱一次性深化铣加工保护、保护涂层加工边线不清晰不规整、超高温度对保护涂层刻型线边缘的黏合破坏和分布式多台阶高精度激光刻型线二次密封保护三大技术难题,建成4个系列保护涂料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线。系列新型化铣保护涂料产品的成功研发及应用实现了空天装备领域保护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在研究机构、生产企业得到应用。
紧扣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云天化的两项技术成果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低质磷酸生产增效磷酸二铵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针对高杂质磷矿生产湿法磷酸副产的淤渣酸等低质磷酸杂质含量高、利用难问题,开展了低质磷酸生产增效磷酸二铵的工艺、技术、装备及其增效磷酸二铵产品技术研究,研发出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升抗逆性的增效磷酸二铵系列产品,并在全国推广应用。针对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创新性研发出反应热高效利用的耐硫耐氯短流程节能变换制氢新工艺、耐硫耐氯变换制氢系列装备,该技术成果有效解决了制约装置长周期运行和高能耗等关键性问题,核心技术成功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
优化生态提升科创水平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鼓励从“1”到“N”的转化应用。无论是重大科学发现、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是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性、前沿性成果,都勾勒出云南科技持续向好的创新生态。
“宽松优质的科研环境和珍贵的化石资源,让云南成为每一名古生物研究者的向往之地。省科技厅支持成立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为我们潜心基础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广阔空间。”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云南大学教授张喜光说。扎根云南20余年,他深耕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远古生命本质特征,研究成果跻身世界前沿。
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医工融合骨科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主要完成人陆声表示,云南良好的政产学研用协同环境,为医工交叉领域提供了联合科研的平台和成果转化的沃土。他介绍,团队首创基于多模态图像融合骨科精准导航定位手术机器人系统,构建了骨科3D打印精准制造与内植物应用体系,项目相关技术已在全国3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提升了骨科诊疗精准化、微创化与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全省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此次获奖项目中近30%由企业牵头完成,不少民营企业在日趋完善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中实现创新引领、快速发展。
在良好生态下,昆明培育了肥沃的创新土壤。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40个,占全省的83.83%;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22个,占全省的81.48%;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43家,占全省的54.54%。2025年上半年,昆明共完成登记技术合同3949项,合同成交额65.79亿元,登记件数和成交额均居全省第一,占比分别达83.10%和63.08%。“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国家级外国专家项目15个、省级外国专家项目48个,引进外国专家105人,争取国家、省资助经费640.7万元。
目前,全市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昆明将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更多科研成果从“纸上”走向“实践”,以科技创新之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记者张怡报道)
网址:科技创新破圈赋能产业升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6089
相关内容
科技赋能产业,更新城市生活产业观察:科技创新引领家电行业智慧升级
中轻联升级创新成果发布:足力健老人鞋四度入围,以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向人民汇报——盘点邯郸2024丨绿色转型,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新质纳爱斯:以科技创新赋能行业
AWE描绘智慧生活蓝图 新质生产力赋能家电“破圈”生长
科技创新赋能家电换新助力消费提质升级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突破升级构建大健康生态圈
AI 赋能医疗健康,佛山探索产业升级新路径
环保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