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盲盒梦工厂的全球野心

发布时间:2025-09-02 04:44

用肥皂泡洗手,让浴室充满梦幻泡泡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家居生活趣闻# #浴室生活趣事#

“中国盲盒梦工厂泡泡玛特开发「情绪价值」、原创IP及多元化布局,风靡全球,尤受1995至2010年间出生的Z世代追捧,带动新美学的文化输出。”

泡泡玛特旗下热门IP

作者:李晓彤

从北京街头的盲盒机,到纽约时尚买手店的橱窗,再到曼谷机场24小时营业的快闪柜位,泡泡玛特(Pop Mart)正悄然重塑全球潮玩文化的版图,完成一次文化反向输出的实验。

泡泡玛特,这个由塑胶小人构成的「盲盒帝国」,不仅席卷了中国的Z世代,也在欧美与东南亚年轻族群中掀起「收藏热潮」。

泡泡玛特何以从小众爱好进化为千亿市值的文化品牌?它是短暂的消费泡沫,还是真正具备文化输出的代表?这不是简单的潮流零售故事,更是一场跨文化、跨产业、跨语境的中国IP征服战。

泡泡玛特在2020年12月11日上市时以招股价上限38.5港元(约人民幣36元)定价,上市首日高开超100%,报77.1港元/股,市值超1000亿港元。截至2025年5月6日,泡泡玛特市值已达2612.02亿港元。

1

从地下潮流到资本宠儿

泡泡玛特创立于2010年,早期只是北京朝阳大悦城的一间潮品集合店,贩售来自日本、美国的设计玩具与生活杂货。真正的转机来自2016年,创办人王宁决定转型为IP运营商,签下香港插画师Kenny Wong笔下的Molly,并首次将「盲盒」概念商业化操作,以「未知惊喜」激发消费者的收集与重复购买冲动。这个「买前未知」的惊喜机制迅速风靡年轻人。

零零后小黎在2020年第一次见到泡泡玛特的盲盒自动贩卖机,从此「入坑」,在一年内就购入20余只Molly,并为她们购买了专用的展示柜。

泡泡玛特自动贩卖机

比起买一个特定玩具,这种不可预测的刺激带来了游戏感、收集感,甚至赌博感,也开启了泡泡玛特后续的IP宇宙建设。盲盒本身就是一种可控不确定性。消费者会因未抽到特定角色而重复购买,并在Instagram、Reddit、X等社群平台展示自己的「开盒影片」。

这种分享不只是炫耀,更是一种社群认同的入场券。泡泡玛特还大量推出限定版、合作款与隐藏款,创造出类似球鞋界的「炒价生态」。在eBay与StockX等二手交易平台上,部分Labubu限量款已被炒到单只2000美元以上,形成「潮玩投资热」。

盲盒概念引爆了一场亚文化的升级革命。2017年后,泡泡玛特迅速布局中国一线与新一线城市,通过自动贩卖机打破人力成本与店面租金的限制,一年内在中国设置逾两千台盲盒自动贩售机。而最核心的成功要素,是其快速孵化原创IP的能力——SKULLPANDA、DIMOO、Labubu等风格各异的角色,几乎全数来自内部设计团队或合作艺术家之手。

此外,泡泡玛特产品中有支持更换玩偶配件的系列,例如其旗下的Labubu搪胶毛绒不仅支持更换「娃衣」、定制配件来激发用户二次创作热情,还通过隐藏款等玩法引发社交裂变。

2020年上市时,泡泡玛特年营收达到25亿人民币。2024年,该数字增长至130亿元,其中港澳台及海外营收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375.2%。

▲泡泡玛特上海南京路门店

2

超越「可爱经济」

泡泡玛特在全球风靡,并非因为其「中国制造」或「价格便宜」,而是一种精准贴合当代年轻人心理的品牌叙事:它精准踩中Z世代的「孤独经济」与「情绪消费」趋势,角色的眼神、造型、甚至悲伤的气质都带有一种投射的魔力——Molly嘴角向下,但很难说她是开心还是难过,小黎说:「我以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她,她在我看来就是什么样的心情状态。」

▲泡泡玛特Molly系列,被视为「当家花旦」

难能可贵的是,泡泡玛特并未止步于中国市场,而是用近乎「轻资产、快渗透」的模式在全球撒网。

若说Molly是泡泡玛特的元老级门面,那么Labubu则是品牌全球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输出。Labubu由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是一只毛茸茸、有尖牙、眼神警惕的小怪兽,最早诞生于《The Monsters》故事系列。它不同于传统日系可爱角色的「萌」,而是一种带点坏坏、孤独却坚强的视觉叙事,刚好击中Z世代对「非主流自我」的认同。

▲香港艺术家龙家升与他所创造的形象Labubu

2024年起,泡泡玛特在美国市场出现突破性进展。根据《纽约时报》报道,Labubu成为布鲁克林艺术圈与洛杉矶潮人间的「新文化符号」,不少设计师在社交媒体上将其与Kaws、Jean-Michel Basquiat等潮流艺术家的角色并列,视之为「东方视觉怪诞主义」的代表。

过去一周,全世界的眼睛都盯上了LABUBU_无忧资讯

而在英国伦敦,Molly则成为当代艺术与时尚界跨界合作的新宠,与设计师品牌JW Anderson合作的限量版一上架便售罄。

据泡泡玛特2024年财报数据,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系列营收突破30亿元人民币,超越Molly系列,成为泡泡玛特的最大吸金功臣。

泡泡玛特目前已进入超过23个国家与地区,在纽约、巴黎、曼谷、东京等地开设直营门店与快闪店。

在泰国,由于Blackpink成员Lisa曾在社媒上展示Labubu收藏,泰国公主思蕊梵将Labubu挂上包包,引发当地年轻人疯抢,甚至出现代购排队超24小时的现象,不少泰国游客专程赴华打卡泡泡玛特乐园。

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泡泡玛特已被当作「亚洲文化品味的代表」,部分门店的营收超越中国二线城市。新加坡机场的泡泡玛特快闪柜,开幕首日即销售破100万新币(約564万人民幣),创下亚洲市场单日销售纪录。此外,泡泡玛特还成为首个进驻法国卢浮宫的中国潮玩品牌。

泡泡玛特早已不仅是在输出「玩具」,而是在以IP为载体,输出审美、价值观与一种东亚式的情绪表达。

3

模仿容易,生态复制难

泡泡玛特并未停留在商品层面。它透过与艺术家深度共创、设立国际设计中心、进军主题乐园等方式,全面建构自己的文化护城河。

泡泡玛特的成功迅速引来模仿潮。名创优品旗下的TOPTOY、B站投资的52TOYS、拼多多系的若来潮玩纷纷入局,掀起「国潮盲盒」风暴。TOPTOY是名创优品旗下的潮玩品牌,采用「70%外采IP+30%原创孵化」的策略,通过引入知名IP快速打开市场。

2024年,TOPTOY的收入达到9.8亿人民币,虽然与泡泡玛特的130亿元营收相比还有差距,但扩张势头不容小觑。52TOYS自2017年以来共进行了六轮融资,产品线涵盖了多个原创IP,并在海外市场积极拓展,于曼谷开设的首家门店在一年内迅速扩展至10家。

但多数竞争者止步于「供应链复制」与「IP代理」,难以达到泡泡玛特那样的文化共鸣与设计深度。

20210121 Miniso 1

可在众多「盲盒模仿者」之中,泡泡玛特的核心竞争力有三:

原创IP自造能力:百分之八十以上产品来自自研IP,其设计中心与艺术家合作机制已成体系,近五百人的设计师团队,每年打造数十个原创IP与百余套系列;

零售网络与数据反馈闭环:超过五千台贩售机与四百多家门店回收精准数据,调整生产与上架策略;

全球Z世代语言的掌握:从角色设定到社交媒体话术,泡泡玛特深谙如何与年轻人「说人话」。这种以东方审美、情绪心理和社群裂变为核心的品牌模型,使得竞争者难以复制。

此外,泡泡玛特自研的大数据平台「POP MART+」能追踪用户对每款角色、配色与包装的偏好,让每一批产品都更贴近市场反应。

这种数据驱动与创意主导的结合,让它更像是一家「IP科技公司」,而不只是玩具制造商。截至2024年,泡泡玛特的中国内地累计注册会员数已达到4608.3万人。

4

塑胶茅台 or 氪金泡沫?

不过,泡泡玛特也存在发展风险。2022年起,其会员年购买频次与客单价出现下降。泡泡玛特也在财报中坦承「新鲜感减弱与IP老化」的挑战。海外市场虽看似火热,但也面临文化差异、品牌理解度低与假货泛滥的风险。据财报数据显示,泡泡玛特会员复购率从2019年的58%下降至2023年的50%,再到2024年的49.4%。

这表明消费者的新鲜感可能在减弱,如何提升用户的长期粘性成为泡泡玛特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潮玩市场,泡泡玛特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增加。

对此,泡泡玛特开始尝试多元化:开发实景AR互动应用,并预计于2025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座「潮玩主题乐园」。更重要的是,其在洛杉矶设立的北美创意中心,标志着泡泡玛特正在向「全球文化IP平台」转型,而非仅靠单一产品销售驱动。

在中国出口的多为价格竞争型商品的语境下,泡泡玛特以文化与审美价值为核心的全球化路径显得尤为突出。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不只能代工,也能创造原创IP、引领潮流风尚。泡泡玛特或许不是下一个迪士尼,但它正在以东方语境与新消费逻辑,书写属于自己的全球化叙事。

策划:邱立本

编辑:王可心

审核:宋阳标

网址:泡泡玛特:盲盒梦工厂的全球野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8767

相关内容

让小野走进生活,泡泡玛特太想进步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泡泡玛特
泡泡玛特60亿估值=潮玩+艺术+IP+盲盒+情绪价值+行为经济学
MOZALL 梦站 泡泡玛特展示盒盲盒架子收纳置物架手办墙乐高立牌透明摆柜 6.8元
泡泡玛特商业解码,情绪消费价值几何
泡泡玛特的旧脚本,叶国富放不下
泡泡玛特:玩具而已,凭什么“甄嬛回宫”?
泡泡玛特IP为核心,编织全球潮流文化的创意经纬
500个品牌案例|泡泡玛特:中国“潮玩第一股”
泡泡玛特的四个误解和两个风险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