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多元成长”:在标准化赛道外寻找人生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5-09-02 09:07

烹饪比赛的评判标准多样化,增加了乐趣的多元性。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乐趣# #烹饪乐趣# #烹饪比赛乐趣#

作者:梁译珊

清晨六点的操场总有晨读的身影,深夜的自习室永远亮着灯,奖学金、保研名额、实习证明构成了大学生活的“标准答案”——这是长期以来被默认的校园成长路径。但如今,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跳出这条标准化赛道,有人带着相机骑行318国道记录人文故事,有人在宿舍阳台种出一片蔬菜园研究无土栽培,有人用课余时间运营校园脱口秀社团……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选择,正在重新定义“大学生该有的样子”。

标准化成长路径的形成,源于社会对“成功”的单一认知。从小学到高中,“分数”是衡量价值的核心标准,这种思维延续到大学,便演变为对绩点、证书、名校光环的追逐。家长们常说“考上好大学就安稳了”,却很少问孩子“你真正想做什么”;企业招聘时习惯性用“985/211”“绩点排名”筛选简历,间接强化了“唯学历论”的焦虑。某调查显示,72%的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优先考虑“就业前景”而非“个人兴趣”,这种选择逻辑从入学起就将他们推向了趋同的赛道。

但年轻一代对“成长”的理解正在发生变化。0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在多元信息的冲刷下,更早意识到人生的丰富性。B站上,“我的非典型大学生活”话题播放量超5亿,有人用三年时间走遍全国34个省份拍摄非遗纪录片,有人自学编程开发出校园社交小程序,有人通过摆摊卖手作饰品实现经济独立。这些尝试或许不会直接转化为简历上的“加分项”,却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独特的闪光点——那个拍纪录片的学生,毕业后被央视纪录片团队看中;开发小程序的同学,获得了天使投资;摆摊的女生,创立了自己的文创品牌。

这种“多元成长”的背后,是对“成长评价体系”的重构。过去,大学生的价值被简化为“能否找到好工作”,而现在,“是否获得内心的充盈”“是否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敢于突破舒适区”成为更重要的衡量标准。某高校开设的“创意实践课”上,学生可以自主选题完成项目,有人为乡村小学设计科普绘本,有人搭建校园二手物品循环平台,课程评分不看论文,只看项目的实际影响。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正是对“多元成长”的最好呼应。

当然,跳出标准化赛道并非意味着否定努力,而是拒绝盲目跟风。那些在“非典型”道路上走得远的学生,往往比旁人更清楚自己的目标:他们会为了拍好一个镜头反复研究构图,会为了优化程序熬夜查资料,会为了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改进工艺。这种基于热爱的专注,比被动应付考试更有持久力。

大学生活本就该是探索的原野,而非单行道。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敢于在“绩点之外”寻找热爱,在“标准答案”之外书写人生,他们不仅在丰富自己的青春,更在重塑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复制别人的道路,而是在尝试与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网址:大学生的“多元成长”:在标准化赛道外寻找人生可能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9547

相关内容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方案
生涯教育,助力大学生找准“职业坐标”
追寻梦与现实的平衡:在能力与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光
重走与寻找:用徒步校准生活的指针——读杨潇《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探索无限可能:当代年轻人如何在旅居中寻找自我成长与文化交融的新篇章
自我成长: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人生最好的活法,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在成长中修行自己
本地生活赛道再次陷入混战,行业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标准化、人性化、数字化”三大特色
贵州大学“寻找健身达人”短视频大赛圆满落幕

随便看看